他是老山戰役中最年輕的烈士,可他的母親在日後的30年裡都湊不到路費來看他。
“排長,如果我不能發射火箭彈開路,我就拉著彈頭衝進雷區,為戰友們開路。”
1984年4月27日下午五點左右,一位稚嫩的小戰士來到排長身邊一臉認真地說到。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話竟然一語成讖。這個年輕的小戰士叫賈雲科,時年18歲,還是個孩子。
當天晚上,部隊準時開拔。
4月28日凌晨5點,收復老山戰役打響,8連戰士們奉命向敵人防守的56號高地發起進攻。
在敵人猛烈火力網的狙擊下,賈雲科主動請纓,他奮力扛起兩個火箭筒,一鼓作氣連續兩次打掉敵人的火力點。
就在年輕氣盛的賈雲科準備攻向第三個火力點時,一個越軍突然躍出來,從背後暴力襲擊了賈雲科,身背火箭筒的賈雲科重擊之下依然頑強抵抗,他和越軍扭打在一起,就在他逐漸佔據上風時,越軍突然掏出一把匕首,刀尖穿過賈雲科手掌,鮮血在激烈的爭鬥中不斷滴落地面。
眼看匕首直逼咽喉,賈雲科急忙大叫班長向他開槍。短暫的思慮過後,班長痛苦地扣下了扳機,“轟”的一聲,賈雲科倒地身亡。他將自己18歲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祖國的南疆。
戰士們趁機衝上去,一槍擊斃了該死得越軍。
戰鬥結束後,賈雲科被追記三等功,他和937名對越反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埋在一起。
他犧牲的訊息傳到老家後,母親王秀蘭一夜白頭,連續多天不敢相信此事是真的。她收起包袱想去看看兒子,哪怕是遺體也看看,可從陝西到雲南的路費是一筆不少的數目,作為弄錯家庭,根本承擔不起這筆開支。於是看望兒子的願望被一拖再拖下去。那一年的時間裡,王秀蘭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度過的,任何有關於兒子的話題,都會讓她哭到肝膽寸斷。
一年後在女兒的幫助下,王秀蘭終於湊齊了去雲南的路費。在麻栗坡烈士陵園,王秀蘭淚如雨流,雖然時隔一年了,她還是心如刀絞般難受,兒子曾經的音容笑貌,依然存留在她腦海裡,她卻再也見不到他了。
冷風吹過的陵園格外的冷清,她依然記得1966年8月的一天。
那一天賈雲科出生了,父親賈興錄是部隊轉業軍人,彼時在昆明鐵路局工作,而母親是一位傳統的賢妻良母,在家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家裡除了賈雲科,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
年幼的賈雲科從小就特別崇拜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他曾立志長大後一定要像這些革命先烈們效力國家。於是在1983年10月,剛滿17歲的賈雲科便離開家鄉,來到雲南蒙自縣成功入伍成了一名解放軍。
當時我國對越反擊戰已經結束,但是再往後的四年多時間裡,越軍屢屢犯邊,侵佔老山、者陰山等中國領土,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斷向我邊防哨所、農場、學校開炮,打死打傷我邊防軍民235人。
這個時候入伍,無疑是去送命,然而得知兒子入伍的訊息,父親賈興錄卻開心得很,在他心裡,兒子主動要求參軍報國,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像極了年輕時候的自己。
臨行前,賈雲科和家人拍了全家福,最左邊那個臉龐還很稚氣的男孩就是賈雲科,誰都沒有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最後的永別。
來到部隊後,賈雲科天資聰穎又勤勞好學,他不僅是一個有著熱血報國信念的中華好男兒,還是一位頗有浪漫情懷的文藝分子。他動作麻利一點就通,閒下來時還會彈吉他。
1984年3月,大戰來臨前,賈雲科作為118團8連2排4班火箭筒射手,跟隨部隊在麻栗坡南溫河訓練。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張志秀來麻栗坡視察,還親自握手賈雲科,這讓賈雲科深受鼓舞。
1984年4月26日,賈雲科和戰友們奉命提前進入陣地。彼時的天氣陰暗潮溼,陡壁上還長著滑膩的青苔,以至於一些戰士們很不幸地跌落谷底再也爬不起來。
4月27日下午,部隊趕到銅塔一帶,開始沿著山體挖貓耳洞。在休息時間,賈雲科來到排長身邊,堅定而有力地說出了開篇那段話。
之後,他將年輕時的鮮血灑在戰場,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想完成的遺願。
賈雲科戰死沙場一年後,母親才借到來雲南的路費,之後的30年,因為家庭貧窮、道路崎嶇,王秀蘭再也沒有過來看過兒子,而每年清明節的墓前祭掃,賈雲科的戰友們從不曾忘記。
一個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正是因為有這千千萬萬的民族英雄拋頭顱、灑熱血。從而才能有今天的繁榮盛世,讓我們永遠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