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王苗苗
我們總說,養娃路上不能有一絲大意,許多媽媽對此也是十分認可。然而,因為大意,因為抱著“不可能”的態度,河南一名1歲多的孩子去了“外太空”。
故事
嬰幼兒氣道異物高發 醫生提起直說悲痛
“孩子受到意外傷害是最多的,特別是嬰幼兒,如氣道異物。”提起嬰幼兒氣道異物,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兒內科主任醫師喬俊英面露遺憾,“前一段我們接診了個孩子,是非常慘痛的一件事兒。”
喬俊英口中的孩子只有1歲多。出事那天,他的媽媽喂他吃了一粒花生米,孩子吃進去沒多久,就出現面紅憋氣等情況。
雖然當地醫院把孩子的異物順利取出,但那時孩子已出現腦缺氧,失去了意識。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這位母親又將孩子轉運至鄭大三附院,然而雖然醫護人員竭盡全力救治,也沒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這位母親不會急救,等她把孩子送到醫院時,最佳的搶救時機已經錯過了。”喬俊英稱,家長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氣道有異物後,若能儘快將異物取出,就完成了救命的最關鍵的一步。
聲音
願意搭救的人不少,但有些人操作存在不當
以短影片為例,河南商報記者先後看到3起兒童氣道異物卡喉被救的事情。然而,在這些影片的留言中,不少網友稱,救人者實施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不規範,會造成孩子二次傷害。
那麼,正規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把嬰兒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隻手托住孩子後頸部,讓其臉朝下……”喬俊英現場演示著嬰兒氣管異物的急救法。
具體一些,對3歲以下的孩子:
救護人馬上把孩子抱起來,一隻手捏住孩子顴骨兩側,手臂貼著孩子的前胸,另一隻手托住孩子後頸部,讓其臉朝下,趴在救護人膝蓋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並觀察孩子是否將異物吐出。
如果透過上述操作異物沒出來,可採取另外一種方式。讓孩子躺在堅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搶救者跪下或立於其足側,或取坐位,面朝前。兩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兒胸廓下和臍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擊壓迫。重複,直至異物排出。
對3歲及以上的孩子:
搶救者站在孩子背後,用兩手臂環繞孩子的腰部,然後一手握拳,將拳頭的拇指一側放在病人胸廓下和臍上的腹部,再用另一隻手抓住拳頭,快速向上重擊壓迫病人的腹部。重複以上手法,直到異物排出。
提醒
兒童異物卡喉高發,家長需要掌握一定技能
“有些人不敢去做,怕(把孩子)按壞了,再一個力量不夠,也無法把氣道內的異物衝出來。”喬俊英坦言,嬰幼兒氣管異物傷害每年都高發,有些家長卻對此事不太在意。
喬俊英說,海姆立克急救法僅醫生和護士會還不夠,家長也應該掌握這項急救技能,“異物卡喉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分鐘,所以很多意外發生時,第一時間給孩子爭取機會的,就是孩子的身邊人。”
據喬俊英介紹,就該院臨床接診來看,異物卡喉是就診量較高的兒童青少年意外傷害,緊隨其後的就是交通意外,還有溺水、中毒、燒燙傷及觸電等。
“特別提醒家長朋友,一定要看護好自己的孩子,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在第一時間挽救孩子的生命。”喬俊英說。
作者:王苗苗
來源: 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