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這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今天我們來聊聊孟子的善惡論,可能跟你想得不太一樣。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孟子》第六篇《孟子·告子》。說到孟子,我們常常會提到他的“性善論”,孟子是儒家思想“性善論”的代表,比如那句“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我們經常說:“人之初,性本善”,這並不是孟子的原話,據說是宋代王應麟根據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意思稍作改編而成,放到了著名的《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話。
但是人性的善惡,其實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有很多爭論,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經常提及,人性到底是不是“本善”,善良是我們的本性嗎?還是後天社會文化塑造的結果?這個問題,幾千年了,一直沒有定論,各方都說得有理。今天我們來看看《孟子·告子》這一篇中的解讀。
告子這個人有的說的是孟子的學生,也有的說是古代法家的思想家,當然還有說是道家思想家。也一直沒有定論,但是這一篇《告子》中,孟子和告子關於人性爭論的對話非常有名。有一天,告子問孟子: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在東邊開個口子,水就會向東流,在西邊開個口子,就會向西流。這樣看來,人性就像這水一樣,是不分善惡的吧。
孟子反駁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告子說,人性無善無惡,就像水會往東流,也會往西流一樣。但孟子說,水的確沒有向東或者向西之分,但是有上下之分呀,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會往下流一樣自然。孟子說,你可以用手潑水,也可以把水引到高處,這些都是外力影響的,但水最終還是會順流而下,這才是它的本性。人也是一樣,有時候會去做不善的事情,但是善良才是人的本性。
這裡貌似孟子在說“人性本善”,本善的意思就是人都有善良的天性,但人性真的是“本善”的嗎?孟子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茂盛,但由於緊挨著都城,所以經常有人去砍伐,砍伐多了,慢慢的山就變得光禿禿了。在外面人來山光禿禿的,認為山不會長出樹木,但這是山的本性嗎?當沒有人砍伐的時候,比如黃昏和夜晚,在雨水和露珠的浸潤下,嫩芽又會慢慢長出來。山看上去是光禿禿的,長不出樹木,其實是因為有人一直去砍伐它,而不是山本來就長不出樹木。
孟子用這個故事非常生動形象地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在孟子眼中,人的本性就像大地和泥土一樣,本來是可以長出繁盛的樹木,但是如果在一個不好的環境,或者外力的影響下,也不會表現出來。人都有善良的土壤,但是不精心培育,如果被外界的誘惑和慾望所矇蔽了,當然就表現不出來了。
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意思是說:順著人性真實狀態,就可以做到善,這就是我所說的善。關於性善論,孟子還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說”,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可以表現出“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品質,是發端於: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我們可以把仁義禮智看成是道德的外在表現,而內在的人性的基礎或者本性就是: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品質,不是外界賦予的,而是來自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如果沒有表現出這些,那麼你就應該自我反省了。
其實這也是東西方思想關於道德來源的差異,儒家思想認為道德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利益,或者理性的判斷,而是源自人內在的本性。而很多西方哲學家則更多強調,道德和理性的關係,比如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沒有美德的知識,你就無法做出有美德的行為,知識是道德的前提。
比如哲學家大衛·休謨說,道德的來自於對人類的“效用”和“福祉”,所以有了道德。在康德的道德觀裡面,理性和道德具有同一性。總之,在西方思想中,理性和道德有某種內在的關係。而在東方思想裡面,道德來自於人內在的本性,道德觀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本能。孟子舉過的一個例子,他說,每個人看到小孩掉進了井裡面,都會出於善的本性去救小孩一樣,不會袖手旁觀。
今天介紹了孟子和告子的對話,來分享了孟子關於“性善論”的幾個觀點,其實關於孟子性善論的觀點,有很多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是,人性本善,第二是,人性向善,而非本善。但我覺得,其實有第三種理解,人性本善,但人性中不僅僅只有善一種本性。孟子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而荀子看到了人性惡的一面,而他們只是從不同的側面看到了人性的善惡本性,但他們的目的都指向了,人的道德品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加以更好引導的。
人性是一個很複雜的組成,人性本善並不能完全概況人性的全部,比如人性中有貪婪、懶惰、食慾等等本性,當然,憐憫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是人的本性。人有善的一面,也有無善無惡的一面,甚至也有惡的一面。而每個人表現出什麼樣的道德觀,關鍵其實是環境的影響和教化的引導。所以,不管在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觀點中,其實都非常強調後天教育和引導的作用,人性中有善的本能,也有惡的本能,有向善的衝動,比如同情心,也有惡的衝動,比如自私自利的本性等等,其關鍵是如何揚善去惡,去偽存真,保留內心最真實、最真誠的善良,這才是關鍵。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面我將繼續分享孟子的更多精彩思想。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