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11月20日報道稱,印度國防部長賈納特.辛格在上週六表示說,印度希望與鄰國保持良好關係,但對謀求印度領土的入侵者,將會作出適當回應。而後他話鋒一轉,直接點名巴基斯坦,汙衊巴國透過恐怖活動破壞印度穩定。巴基斯坦若有越軌應為,印度將會採取外科手術式打擊予以反制。此外,辛格在講話中還提到“還有一個鄰國”,言下之意便是劍指中國。但捫心自問,印度版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真能如願且奏效嗎?
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指的是利用空中力量隱蔽突然的特性,在戰略決策者的直接指揮下;為一舉達成有限目的,採取小股合成空中力量;對敵方高價值與非常規作戰目標,透過有限規模的空中突擊,進而完成打擊。
這一概念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當時,美國政府及軍方高層不願意與蘇聯全面展開衝突。因而便有人提議稱,“可對古巴境內導彈部署基地進行突然打擊”,以此達成戰略目標。由此,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便應運誕生,其又可稱為空中獨立作戰。有著指揮層級高、目的有限、打擊時間短暫、打擊規模較小、行動快速突然、效費比高等特點。
從世界範圍來看,採用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效果最佳,經驗最豐富的當屬美以兩國。1981年6月,以色列空軍出動14架戰鬥機,在沒有地面與衛星導航、熟悉地標、無線電通聯的情況下。採用密集編隊飛行,往返2000公里,在兩分鐘的時間內,徹底摧毀伊拉克“奧斯拉克”核反應堆,順利完成代號為“巴比倫行動”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任務。而在2007年9月,以色列又出動多架F-15戰機,在預警機、地面導航及特種部隊的配合下,又對隱藏在敘利亞縱深荒漠的核工廠成功實施打擊,堪稱老道毒辣。
美國人也不甘落後,於1986年4月,出動24架F-111戰鬥轟炸機,發起旨在斬首卡扎菲的“草原烈火行動”。儘管此次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並沒有將卡大佐成功斬首。但損失14架戰機、5座雷達站、傷亡700餘人的利比亞,心心中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獵殺巴格達迪等行動中,美軍也充分發揮了外科手術式打擊/突襲的優勢。
當然,作為地區大國的印度,也有能力發起一場類似於美以兩國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行動,但從實際效果而言,只不過是一場拙劣的模仿表演。回顧發生在2019年2月底的印巴空戰,其誘因就在於印度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起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行動而導致的。儘管印度政府及軍方大肆吹捧,但實際毀傷效果卻是慘不忍睹。例如戰前空地偵察不到位,進而導致對預定目標打擊精度存在明顯偏差。印度軍方預定目標為恐怖分子營地,實際目標則為巴基斯坦村莊。
此外,印空軍飛行員綜合素質不過關,導致應對巴國戰機時,只知道拋棄一切無關載荷,倉皇投擲彈藥、而後逃離戰場。除以上原因外,印度空軍在此次行動中,還存在著缺乏空地協同作戰、基礎資料準備不足,缺乏有效毀傷評估等缺陷。由此可見,此次行動雖有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之名,但實則漏洞百出,換言之,印度空軍僅僅只是學到了皮毛而已,並未掌握其作戰核心要義。
成功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突襲的前提,除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種類齊全的空中作戰力量外,還有以下原因所構成,一是要具備高效連貫的綜合偵察體系力量,利用陸、空、天等多種手段,對敵方目標實施詳細周密的先期偵察;以此積累足夠的基礎資料,以便於實施更加精準的打擊效果。二是空地協同作戰須緊密嫻熟,透過加強地面導航與目標指示,使之對敵打擊毀傷威力得以有效發揮。
三是相關訓練頻繁且紮實,提升作戰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處置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使得打擊行動得到堅實保障。四是採用多種精確制導武器予以打擊,切勿依賴單項武器,進而使得打擊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從以上原因去看待那場印度空軍的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行動,其效果如此低下,也就不再難以理解了。
反過來講,儘管印度空軍看似機群數量龐大、種類齊全,但其綜合作戰能力卻依舊堪憂。因此,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對巴基斯坦的狂妄叫囂,恐怕在未來,將會以鎩羽而歸再次收場。儘管巴基斯坦空中力量,不論是數量也好,還是質量也罷,總體對印度不呈優勢,但兵貴精不在多,這也就是那場印巴空戰中,印度為何討不到任何便宜的原因。
此外,對於辛格威脅中國一事,聲稱對我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行動,可以看做是狂犬吠日,不自量力。從地面防空與空中作戰兩個層級力量來講,印度與我國存在著明顯差距。
因此,印度不論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禦,均不是我國對手,而所謂的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空襲行動,也就與之不存在。關於這一點,印度政府及軍方可謂是心知肚明,但為了顏面與壯膽,口號總還是要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