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香港的經濟都是比較發達的。早在鴉片戰爭時期,香港就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此期間,英國在香港設立了很多本國的企業。並且在他們的經營之下,英資企業很快在香港佔領了一席之地。
1997年,香港迴歸之後,英國撤回了大部分企業,但是也有少部分英資集團選擇留了下來,並且在此之後一直在香港產業經濟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當屬四大英資財團。它們不僅涉足多個領域,並且還控制了香港的15個上市公司。
可想而知,這四大財團有多麼的富有。但是達到如今的高度,這些財團在背後也都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動作。
有的坑過華為,有的還資助過李嘉誠。究竟這四大英資財團是哪四家?背後又有著哪些故事?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瞭解一下。
01 匯豐集團
這四大財團之一就是匯豐集團,想必很多人對於匯豐集團的名字並不陌生,其旗下最為著名的當屬匯豐銀行。也許在內地很少人知道,匯豐銀行是不折不扣的英資企業。
1865年,時任香港船務主席的英國人托馬斯·蘇石蘭憑藉著自己廣闊的人脈,聯合15家洋行,一手創辦了匯豐銀行。
並且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後,就在上海設立了分行。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因為閉關鎖國,再加上鴉片戰爭帶來的連鎖反應,使得清政府外債急劇增長。
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內並沒有一個像樣的銀行可以提供給清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援。
這種局面在蘇石蘭眼中,就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龐大的商機。而“匯豐銀行”的名字,也是蘇石蘭憑藉著自己的人脈請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題名的。
就在匯豐銀行成立的第二年,香港政府便遇到了經濟危機,緊急關頭,是匯豐銀行提供了10萬元港幣的支援,使得其渡過了難關。
事後,為了報答感激之情,香港政府將港幣發行的權力交給了匯豐銀行,由此可見,蘇石蘭的經商頭腦可見一斑。
1884年,清政府急需資金用來修築臺灣的防禦工事,但是在日本的威脅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不敢向清政府提供資金支援。
這個時候,匯豐銀行站了出來。這也是匯豐銀行第一次和清政府“合作”。在此之後,匯豐銀行更是助力李鴻章扳倒了左宗棠。
這也就使得匯豐銀行徹底地成為了清政府的“錢袋子”。從1874年到1890年這十幾年間,匯豐銀行佔據了清政府總借款的70%。
憑藉著對清政府的“支援”,匯豐銀行一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銀行,輝煌一時。之後在抗日戰爭期間,匯豐銀行也是再一次得到了發展。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匯豐銀行便退到了香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到來,也讓匯豐銀行再次看到了發展的契機。
在此期間,透過對華商企業的扶持,匯豐銀行得到了自我的再一次發展。其中,包玉剛在匯豐銀行負責人沈弼的扶持之下,一躍成為了一代船王。
緊接著,沈弼也是在暗中促成了包玉剛和李嘉誠的合作,再之後,並以低價向李嘉誠提供貸款,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李嘉誠在香港的地位。
但是發展勢頭正旺的匯豐銀行,卻遭到了美國司法部的制裁。
但是為了洗脫自己的嫌疑,逃脫美國司法局的處罰,透過所謂的“內部調查”,匯豐銀行向美國司法部提供了一份可以起訴華為公司的材料。
02 怡和集團
怡和集團是一家有著百年曆史的老店,曾經位居香港四大洋行之一,如今也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我們所熟知的永輝超市,7-11等隸屬於怡和集團。
但是作為香港的四大財團之一,怡和集團卻顯得格外的低調。
1832年,怡和洋行在廣州成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公司遷移到了香港置地和九龍倉。
但是後來,九龍倉被包玉剛拿下,無奈之下,怡和洋行開始將目標轉向香港置地。
然而禍不單行,香港置地最終也被李嘉誠拿下。
使得怡和洋行最終不得不以高價從李嘉誠手中收回股份,在此之後,怡和洋行便將資產進行了轉移。
並且不斷對內地產業進行投資。據悉,單就2020年一年,怡和集團就花費了310.5億的高價,拿下了位於上海的一塊地皮。
並且計劃在之後的幾年間,在上海打造一個金融城。除卻上海之外,在北京、杭州等地,怡和集團也早已開發了自己的產業。
怡和集團一直秉持著只租不賣的模式,靠著租金和開發專案來實現營收。據資料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香港置業的利潤就已經達到了3.94億美元。
除了在香港置業的地產專案之外,在零售百貨、建築工程、汽車製造等等領域,都有怡和集團的身影。
零售板塊有我們熟悉的永輝超市、萬寧藥房、美心食品等等,另外還有大眾普及度較廣的宜家超市和7-11。
另外在汽車板塊,中升集團是國內的第二大汽車經銷商集團,而早在2014年,怡和集團就斥資56.67億港元,入股了中升集團。
此外,在全國範圍內都知名的奢華酒店文華東方酒店,也是在怡和集團的旗下。
如今,怡和集團經營的年限已經超過了189年,根據《財富》排行榜顯示,在2020年,怡和集團已經位列世界500強的301位,並且勢頭正猛。
03 太古財團
太古裡、太古匯這些名字,我們早已經是耳熟能詳,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誤以為這是我們的本土地產。
其實不然,這些分散在一線城市的商業性地標背後都隸屬於一個品牌,那就是太古財團。
太古集團的最初創始人約翰施懷雅,在200年前從事的是羊毛貿易,但是隨著各國殖民者的入侵,外國廉價棉花的流入,使得英國本土的羊毛貿易受到了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約翰施懷雅的父親和祖父也就破產了。
等到其成年之後,無奈之下只能白手起家,轉戰其他行業。1816年,23歲的約翰施懷雅在父親的幫助下開辦了一家紡織廠,從事紡織貿易。
約翰施懷雅去世之後,產業交由自己的兩個兒子繼承。其兩個孩子更具商業頭腦,將約翰施懷雅的產業經營成了國際性的企業。
1861年,在南美內戰的影響下,約翰施懷雅的兒子開始將目光放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市場,在中國投資了藍煙囪輪船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之後,施懷雅兄弟利用大量的資產,在上海收購了布魯爾洋房,這也就正式成立了“太古洋行”。
1970年的時候,太古集團的產業開始進軍香港。在當時英國佔據香港的時代背景下,太古集團在香港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並且一躍成為香港四大洋行之一。並且在此之後的很多年,太古集團的主要業務也都一直分佈在了香港。
但隨著中國內地的迅速發展,太古集團自然也是不能錯過這樣一個大好時機,迅速地在上海、北京等眾多一線城市都開展了自己的業務。
甚至當時在李嘉誠和包玉剛對四大洋行的收購中,太古洋行也是唯一的倖存者,這和太古集團重視實業的作風密切相關。
就算是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太古集團旗下的太古地產彷彿也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其集團下的位於香港的寫字樓,租用率仍然是達到了96%,其他商鋪地產也是都保持在了98%以上的租用率。
並且在疫情影響之下,太古集團不僅沒有放慢腳步,反倒是對現有專案進行大力發展,先後有多個專案在明年都要實現竣工。
在疫情逐漸恢復的當下,寫字樓的需求和黃金地段購物中心的需求也是逐漸得到回升,想必在之後的日子裡,坐收租金的太古集團會更上一層樓。
04 嘉道理財團
香港的四大財團還有一個就是嘉道理財團,不同於匯豐、太古等其他的財團,嘉道理家族似乎真的將自己當成了中國人。
抗日戰爭期間,嘉道理家族第二代羅蘭嘉道理為了抵擋日寇的進攻,不惜將在香港花費重金修建的電廠炸掉了。
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日本人的軟禁,直到幾十年之後才被釋放。
後來,嘉道理家族更是將位於上海的一座豪宅捐給了我國,這座豪宅在建設的時候足足花費了100萬兩白銀。
除此之外,嘉道理家族在中國也是先後參與了多項慈善事業。如今,嘉道理家族已經延續了四代人,其產業也是持續了100多年。
在香港,幾乎七成的電力市場都掌控在嘉道理家族的手中,其名下的中電集團也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嘉道理家族單單靠著發電就可以賺取上百億元。雖然很多人都以為李嘉誠是香港的電力之王,但是殊不知和中電集團相比,李嘉誠公司電力覆蓋的區域僅僅是小部分。
除了在電力行業,在其他行業,嘉道理公司也都是有著自己的上市公司,其中就包括大受歡迎的半島酒店。從起初到現在,嘉道理家族也一直是香港的十大豪門之一。
這四大英資財團在中國也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並且在香港的經濟體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雖然這種影響對香港的經濟乃至內地的經濟都有一定的帶動和刺激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也是一把雙刃劍。
畢竟在其背後是外國人在掌控,一旦發生變故,那麼就會起到一定的壟斷效果,致使我國的本土企業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尤其是在這四大集團中,在商業競爭中,有人對李嘉誠伸出過援助之手,有人卻在背後搞過華為。
這些舉措對我國的市場走向和國內企業的發展無疑都產生了一些影響。
也許在那個經濟實力需要得到快速發展的香港,這四大英資集團的出現,化解了香港的當務之急,提高了香港的整體實力水平。
但是在當下,也許香港更需要一個拒絕壟斷,可以進行良性競爭的經濟市場!
參考資料
1、環球時報《外媒爆料:原來是匯豐銀行!暗地裡“陰”了華為》
2、《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