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雙碳”戰略佈局已日漸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為“雙碳”目標落地最重要的“主戰場”,碳匯開發專案早在2017年以前就已火爆各地,特別是雲、貴、川、福建、廣東等國家重點林業大省,更是掀起一波開發潮,林業碳匯作為CCER(自願減排專案)“領軍”專案,在福建地區更是發揮極致。
據瞭解,林業碳匯在福建地區不僅僅只是CCER的開發,作為福建特色優勢專案,林業碳匯在省內也作為“碳普惠”針對本省企業衝抵配額,三明、南平地區,是福建林業碳匯試點城市,三明市將樂縣,在今年5月首次釋出“林業碳票”,主要面對當地農村林地,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並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把“空氣”變成可交易、可儲存、可貸款的“真金白銀”,南平地區以順昌縣為例,由當地政府牽頭組織各村集體及農戶林權人建立“定向扶貧碳匯”機制,當地企業可透過購買“扶貧碳匯”抵消自身碳排放量,購買資金責作為“扶貧基金”向出售人(扶貧物件)定向扶貧,既把“雙碳”理念帶入群眾又實現了貧困幫扶,一舉兩得。
碳匯市場的廣泛運用,很好的促進了政策發展目標的落地,特別是針對西北地區及貧困山區,碳交易機制不僅解決了國家戰略意義的佈局,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的發展藍圖。
前面我們說到林業碳匯的發展及運用,那麼,作為北方地區,林業相對匱乏,特別是西部地區,多以土坡、草原為主,林業碳匯開發彷彿搭不上邊,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瞭解下碳匯專案的開發除了林業還有哪些方向。
碳匯,簡單來說就是自願減排專案在碳交易市場的簡稱,既然是自願減排專案,那就包括各類清潔能源、自然資源(可吸收二氧化碳)專案,比如我們熟悉的風力、光伏、沼氣、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專案,也可作為CCER專案開發,就目前而言,所有碳匯專案開發包含了十種:林業(森林、竹林)、草原、耕地、海洋、凍土、岩溶、風力、光伏、沼氣、生物質、廢物處置(垃圾焚燒供熱),根據資訊顯示,截止2017年3月15日審定的2871個自願減排專案情況來看,西北、東北地區主要以風電、光伏、沼氣、生物質發電專案為主,華東、華南、華中地區主要還是以林業碳匯專案為主。
截止2016年11月18日,我國自願減排專案方法學已累計達216項,其中包括CCER開發專案方法學以及各試點省市“碳普惠”專案方法學,就廣東地區而言,碳普惠機制已試行4年時間,由公共腳踏車出行到家庭空調、熱水器的節能,都參照方法學向當地主管部門提交“碳普惠”指標,該指標可透過市級碳普惠中心向省級碳普惠中心申報,再下發至居民手中,當地居民可在當地碳普惠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獲取“節能獎勵”。
碳匯開發專案,需根據國家審定的方法學進行專案認證,具體流程包括三個方面:
1. 準備階段(確定方法學、預估碳匯數量、計算碳匯量、提出資料清單、準備PDD檔案)
2. 審定階段(PDD公示滿14天、徵求公眾意見、現場訪問、編制審定報告、獲取專案所處省發改委備案函、提交國家備案檔案)
3. 備案階段(國家發改委受理、專家評審、修改意見、提交修改、專案備案、網路公示)
一般情況,如果你是專案業主,準備階段及審定階段都由國家指定12家審定機構完成,備案階段由諮詢機構完成,按目前市場行情價格專案開發費用基本在50-70萬元左右不等,所以有意向的專案業主需考慮自身專案規模,再決定是否做專案開發,按照以往專案開發情況,從專案準備階段到備案公示完成,週期為6-8個月左右,國家發改委2017年以後暫緩了備案,有訊息稱主要是為了完善開發機制及縮短開發週期,有望明年開放。
碳匯開發單次監測期為3-5年,拿林業碳匯舉例來說,10萬畝可開發林地,每畝每年產生1噸碳匯當量,總計為1年10萬噸,單次監測期3-5年,核證下發總量為30萬-50萬噸左右,根據目前市場價計算,按照每噸35元,30萬噸碳匯市場價為1050萬元。
碳市場的執行,帶動碳匯專案開發,其最終目標是透過碳匯專案持續提升固碳能力,保護自然環境,變相扶持開展清潔能源建設,實現工業製造補貼生態保護的良性迴圈,利用各地優勢發揮所長,深入構建“碳中和”實施基礎。
碳市場其實就像20年前的股票市場,先入市不一定就能致富,但先入局一定佔領先機,碳匯開發、碳交易就是入局的最快方式,只有正式入局才會全心投入,對未來發展,時機的把控才能運籌帷幄,風口出現的時候,能否順勢而為才是關鍵,短影片的風口已逐漸削弱,碳中和作為中國未來40年間最大的風口給予我們這一代人一個很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