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資料圖片
在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上,共建網路文明行動倡議釋出。資料圖片
從1994年第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算起,中國網際網路已歷經27個年頭。起步雖晚,發展卻快——高效能計算、移動通訊技術、移動支付、直播短影片等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樣板”“中國技術”正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中國模式”“中國標準”正在全球範圍發揮作用。
“一切線上、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正在走進現實空間,正在成為日常生活。如何構建網路文明新秩序、賦予網路文明新內涵、發揮網路文明新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破題,正在進行——
11月19日,首屆中國網路文明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由中央網信辦、中央文明辦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定位於打造我國網路文明的理念宣介平臺、經驗交流平臺、成果展示平臺和國際網路文明互鑑平臺。會議圍繞“網上內容建設”“網路生態治理的挑戰與應對”“網路法治”等主題舉辦了多個論壇,相關部門負責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發表真知灼見……
網上內容建設 “正能量是總要求”
網際網路已成為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深刻改變著每一個人的工作、學習、娛樂甚至思維方式。
主流媒體如何快速從“傳播層”走向“服務層”?“青年是網路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現在我們常說的‘Z世代’更是‘網際網路原住民’。”大會主論壇上,央視網董事長錢蔚表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以“大象也要學會跳街舞”的精神風貌擁抱網際網路,面向青年策劃推出《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總檯網路春晚》等,透過主流價值“年輕態”創新,“破圈”“破次元”與青年人共同匯聚起網路文明的向上力量。
“我們也在思考,青年人真正的‘剛需’是什麼?青年傳播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青年傳播的內生動力又是什麼?”錢蔚特別指出,這些都是建設網路文明需要破解的時代課題,也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責任。
甚至,每一次點贊、轉發都是網路文明的一部分。
“作為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名成員,我在貴州、江西等地的支教實踐中明顯觀察到,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在網際網路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變化。透過網路,他們可以上名師的網課,能夠了解世界局勢,但網路也帶來諸如盲目追星等不好的影響。”清華大學學生韓江月表示,“作為即將上崗的教師,應該關注並把握新形勢下學生的新特點和新教育需求,引導學生利用好網路技術,抵制不良影響,助力青少年網民健康成長。”
越是面對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定調領航。作為大會網際網路企業的代表,快手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宿華表示,快手自成立以來,就堅持把主流價值融入企業價值,用主流價值指導企業發展,努力為廣大網民構建真實、美好、多元、有益的線上社群,打造正能量迴圈體系,在這裡,數億使用者被海量優質內容吸引、感染和影響;在快手,正能量已經成為社群文化中最深刻的印記和最突出的特點。
會議期間,同時進行的還有網上內容建設分論壇。嘉賓圍繞中國敘事的“破”與“立”、中國故事的“根”與“魂”、中國發展的“時”與“勢”展開討論。
“西方公眾並不是天生仇恨中國,妖魔化中國的浪潮真相大白後,遲早產生出大批當代的‘馬可·波羅’,應苦練內功補短板,儘快去儲備、培育、翻譯一系列跨文化優質產品。”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潘岳強調,要將中國故事用“跨文化”的方式“再翻譯”,一個好方法就是文明比較,要敢於並善於正面回答最複雜最尖銳的問題。
發展過程中外界“雜音”在所難免,如何才能把精彩故事講精彩、真實生活說真切、動人聲音打動人?
“首先要看見中國、讀懂中國,感受中國社會最新鮮的氣息和脈動。”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周勇看來,很多年輕的學子,他們在虛擬世界裡能找到許多自己的快樂,但他們減少了跟現實社會的連線,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牛一兵分享了他的觀點。“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要注重把‘陳情’和‘說理’相結合,找準國外網民受眾的興趣點、興奮點,運用各種真實感人的事例,各種鮮活的網路產品,增強網路傳播的效率、效能、效果。”
網路生態治理 “管得住是硬道理”
網際網路行業飛速發展,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粗放式發展、散漫式發展、失衡式發展的苗頭,隱私洩露、內容變異等問題時有出現。
特別是個人資訊,曾經一度是“裸奔”狀態,App過度索權、大資料殺熟等問題層出不窮。擁有網民資料的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守好“數字大門”?
“我們自主發起‘App違規收集與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等侵害使用者專項權益問題排查’專項行動,今年以來,共清理違法不良資訊130餘萬條,處置評論5萬餘條。”在資料與演算法分論壇上,小米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王海華介紹了小米集團在網路內容安全治理方面的做法,“小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涵蓋手機、IoT裝置和網際網路服務的技術要求和管理機制,建立了專門從事物聯網安全的實驗室。隱私方面,小米切實遵循隱私保護原則,在產品開發階段採用隱私設計理念,並持續採用創新技術來保護使用者隱私。”
“作為網際網路平臺,我們應當主動做好‘數字守門人’,攜手建設個人資訊保護自律體系。”趣頭條總裁劉安逸表示,趣頭條將個人資訊保護專案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資料和隱私安全委員會,由委員會總體負責個人資訊保護合規建設工作,以此推動各個產品線有效落實。“我們加強第三方資料共享管理,杜絕敏感許可權的不合理、不規範申請,防範私自呼叫使用者資料。並將使用者資料的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自己,尊重使用者的人格權。”
“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在網路空間治理過程中,相關部門如何實現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
中央網信辦網路法治局局長華清表示:“近年來,我們推動制定修訂了網路安全法、電子商務法、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規範性檔案,網路法治建設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成。”今年9月1日,多部門聯合釋出《“抵制網路謠言 共建網路文明”倡議書》,倡導全社會共管共治網路謠言,共建共享網路文明。
針對“蠟筆小球”等一些網民在網路上詆譭貶損英雄精神,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的違法行為,最高檢認真貫徹英雄烈士保護法,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責令行為人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用法律手段捍衛英烈尊嚴,在全社會弘揚英雄文化,築牢道德底線。
從“清朗”專項行動在全網開展“大掃除”,為管網治網長效機制建設積累經驗,為構建清朗網路空間打下堅實基礎;到“護苗”專項行動堅決清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內容,有效提高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網路安全意識;再到“淨網”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網路駭客、電信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營造了安全、清朗、有序的網路環境。
針對“飯圈”文化亂象,在“網路生態治理的挑戰與應對”分論壇上,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強調,要加大對“飯圈”亂象、演算法濫用等行為的打擊處置力度,持續鞏固深化“清朗”系列專項整治成果。“廣大平臺企業應當認真履行主體責任,自覺維護網路傳播秩序、管好社群規則、流量入口、演算法模型等關鍵環節。管好所屬平臺上的明星、藝人、經紀公司、粉絲團、應援會的賬號,完善內容稽核、賬號管理、技術研發、風險防範、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制度機制,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真正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會上,近百家網際網路企業現場共同簽署了《網際網路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 建設文明網路生態承諾書》,承諾將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弘揚健康網路文化、維護網上公序良俗、加強未成年人保護、遵守網上傳播秩序、保障網民合法權益、恪守法律法規底線、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網路生態,共築清朗網路空間。
網路技術發展 “用得好是真本事”
網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人、作用於人。我國網民規模目前已經超過10億,形成了全球最龐大的數字社會。“0”和“1”的演算法組合,正是以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為支撐的。
“演算法治理的著眼點在於規制演算法的邏輯及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效果,有助於進一步完善負責任的研發創新價值體系,推動應對技術變革的公共政策創新,建立風清氣正的網路文明環境。”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基礎理論中心主任朱軍說。
對於網路文明而言,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用得好將成為守正創新的建設性力量;用不好會帶來“資訊繭房”“深度偽造”等新問題。
讓黨的聲音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最強音,更好地用新思想團結凝聚億萬網民,這是主流媒體加強網路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
“只有不忘傳播主流聲音、弘揚主流價值的初心,各種新技術才能成為網路文明創新的翅膀,否則就會在新技術的叢林中迷失方向。”錢蔚告訴記者,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積極構建“5G+4K/8K+AI”全新戰略格局,力求用科技賦能網路文明建設。“央視網正積極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不斷創新政務與民生服務形式,開發新型場景化的服務產品,在服務使用者‘剛需’的過程中,增強網路文明建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演算法不是中立的,背後體現的是平臺與使用者的相處模式。
在宿華看來,資料背後體現的是一次次向上向善連線的價值,而互動背後體現的是在網路文明引導下民眾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快手在不斷探測使用者興趣邊界的基礎上,加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內容的傳播,破解‘資訊繭房’‘資訊孤島’等問題。”宿華表示,快手作為國內領先的直播短影片平臺,牢記“大就要有大的樣子”,積極開展網際網路領域虛假資訊治理,努力練就問題發現力、問題應對力、問題處置力。
“要從人才向善、規制創新兩方面落實‘演算法向善’。”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呼籲,主動順應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時代潮流,積極搶佔演算法健康發展的制高點。
怎樣佔領制高點?首先要突破網際網路核心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網路科學與網路空間研究院院長吳建平表示,提升網際網路安全可信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傳統思路,對出現的安全攻擊,以打補丁的方式解決單一問題;另一種是創新思路,從體系結構解決網際網路安全的體系挑戰。
網路IP地址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基礎的座標資訊,是尋找網上萬物的“門牌號”。“缺乏源地址驗證成為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安全隱患之一。”吳建平介紹,IPv6真實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正好解決這一問題,實現了全網源地址驗證、精確定位和地址溯源。
日前,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IPv6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以促進IPv6端到端貫通應用為主攻方向,實現IPv6技術、產業、網路、終端、應用與安全協調並進,明確到2023年底,IPv6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如果我們查不到造謠者,防不住駭客,擋不住攻擊,再完美的法律法規也形同虛設。”吳建平指出,國家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爭取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就是要解決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為網路空間治理提供保障。
(本報北京11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崔興毅)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