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會上,14歲的全紅嬋說她練習跳水的初衷是為母親治病,樸實的話語讓無數父母感慨動容:一些家長感慨,全紅嬋小小年紀就能體諒父母的不易,擔起家庭的責任,而自家的孩子有時連照顧父母的心情、理解父母的辛苦都做不到,甚至淘氣起來還很傷人心。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回饋”給父母一些暖心行為呢?
建立同理心
儒家思想裡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懂,就是說你不願意別人對你做的事,你就不能對別人做。比如,你不希望別人對你施加拳腳,那麼你也不能對別人動手。這個道理需要家長反覆和孩子說:人有許多感情是相通的,所以當你要做一件事之前,請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自己能不能接受這件事。如果孩子問到為什麼要這樣考慮時,家長可以這樣解釋:如果你所做之事對方無法接受,那麼對方也許就會對你做相應的事。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在12歲之前養成凡事要考慮他人想法的習慣,否則孩子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很容易把問題想偏了。其實孩子有時只是沒想過這些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教會孩子這樣思考問題。
尊重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溫暖地對待自己,教育孩子不能傷害他人,但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會當眾訓斥孩子?是否會扔掉孩子手裡的東西?是否會不解釋原因就讓孩子去做某件事呢?在你認為孩子做了錯事後,是否會怕孩子再犯而拿出來反覆說?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學會尊重、寬容他人,那麼請家長自身先做到。
如果孩子童年時經常感受到父母的粗暴甚至殘忍,那麼孩子成人以後就會如此。我曾經因為工作壓力大,看到孩子做了錯事,為了讓她快速改正而朝她喊,結果沒過多久我就發現,孩子也學著我的樣子,不開心了就對家裡人大喊。所以,請家長們思考一下,簡單粗暴的方式能起到改變孩子行為習慣的效果嗎?有多少孩子只是當時害怕了改正了,後面遇到相同問題還是不改的?如果是原則性問題,家長儘量不要透過情緒來影響孩子,因為他只是害怕你生氣,甚至可能因為你的高聲甚至打罵還會憎恨你,這樣怎麼能起到正向引導的效果呢?
恩威並施
人都有明知有錯還偏偏要犯錯的時候,原因無非是犯錯得到的“好處”要大於懲罰。孩子的知錯不改就是抱有僥倖心理。所以在孩子明知道該怎麼做卻不做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懲罰。
懲罰的內容要因人而異,建議可以使用“獎勵剝奪法”。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出去和其他小孩子玩,你就可以罰他幾天不準出去;有的孩子喜歡看電視,你可以罰一週不準看電視等。或者可以讓孩子寫一份日記,記錄今天的事情,寫下當時的想法,之後經過家長的教育,他現在的想法是怎樣的。反之,如果孩子改正了錯誤,家長也一定要獎勵孩子。可以把他原有的權利還給他,或是帶孩子去遊樂園、或進行一些親子互動的遊戲等,這樣不但不會使孩子過於追求物質享受,還能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親密,何樂而不為呢?
(範彤彤,河西區上海道小學教師,天津市名班主任劉輝工作室成員。)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