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因為討厭各種不公平的規矩,我們扔掉了家庭運轉需要的規則。結果,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困惑和不適。
我和老公兩個人對教育的理念不一樣。我主張孩子少一點規矩,多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他認為規矩要嚴格,尤其是從小就要做好。我們為此沒有少吵過。現在,兒子10歲,跟許多孩子相比屬於挺沒規矩的,反正不是讓大人喜歡的那種孩子吧,比較皮,愛玩不愛學習,不聽勸,對人不尊重。孩子經常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反而是他爸爸一吼,他還會聽一聽,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我很困惑,我和老公的教育方法到底誰對誰錯?
回答:
謝謝你的信任。
主張對孩子少點規矩的父母中,有一部分人是出自於對過去童年經歷的反省。在我認識的一些父母中,他們回憶童年時會多次提到限制、失去自由、不能做真實的自己、必須服從權威指令這些話,並且傾向於選擇主張自由的育兒理念。我不知道你的情況是不是屬於此類?
我想,這首先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反思。我對自己的痛苦有覺知,所以希望痛苦可以從我這裡截斷。不過,這也經常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缺乏養育經驗的我們只停留在這一步了——不要太多管孩子,不要給孩子太多規矩。
深刻的情感和動力導致人們忘了另一件事情:家庭如果要順利運轉、解決衝突,每個人都需要各司其職、各在其位,明確行為可以遵循的規則。
因為討厭由大人指派,孩子必須服從的各種規矩,我們扔掉了家庭需要的必要規則。結果,孩子和我們都會無所適從,一位在這樣的“自由”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表達自己的困擾:“總是說給我各種自由,可是我只要做的讓他們不舒服,他們就會一直嘮叨,還說我不尊重他們。太矛盾了,我根本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
家庭既是情感連結之地,同時也是一個機構運作之地。我們當然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愛意,同時,我們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提供或者協商出各自行動必要的指南,比如要心懷友善、尊重的態度,要給每個人說話的權利,比如每個人都要尊重家庭文化中的某一個重要習俗,比如給予孩子必要的自由空間……當這些規則明確的時候,孩子在做事情時會更有確定感和安全感,知道底線在哪裡、邊界在哪裡。
再說回你的先生。你說爸爸一發火,兒子就聽,我列舉了一些可能性,你看哪些更符合你的家庭情況,你也可以想出更多可能性:
1.爸爸的懲罰比較嚴格,孩子知道他是來真的。
2.爸爸對孩子的指令比較一致,孩子反應時不容易迷惑。
3.身為青春期的男孩,他更希望遠離你,和父親在情感上走得更近。
4.這個年齡的孩子本來就不想聽父母嘮叨,只是因為怕父親,不得不聽。
5.孩子覺得父親才是這個家庭真正的領導,媽媽和我是平輩。
6.因為爸爸吼,不得不聽,所以他選擇在寬厚的媽媽那裡拖延,以平衡內心的委屈。
……
這些可能性會不會讓你的自我否定和困惑的情緒得到一些緩解?其實,孩子聽爸爸的,不聽你的,未必是你和丈夫在教育理念上孰對孰錯的問題,它更像是你們三個人相處的一種模式。
如果你和丈夫在教育孩子上分歧越來越大,我想,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面臨孩子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擬定家庭新規則的討論可能是一個你、丈夫、孩子嘗試的選項。
為了解決衝突,大家一起討論,各抒己見:哪些規矩只是大人的一廂情願,沒有兼顧到孩子的公平與權利,哪些規矩可以刪減和調整,哪些規矩非常必要,得趕緊加入到家庭規則裡來?原則是帶著解決問題、兼顧公平的態度去解決當下的不適、困惑和衝突。
需要提醒你的是,這個過程同樣會充滿不適、困惑和衝突。你可以選擇儘可能慢地改變,給彼此更多時間去適應。
作者簡介:
尹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本欄目以公開回信的方式回答讀者有關親子、情感、自我成長等問題,您可寫下自己的困惑傳送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對來信進行匿名處理,並隱藏關鍵隱私資訊,以分享給有類似困惑的朋友,若您實在不願公開發布,請在來信中註明。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