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山東省中醫院綜合內科副主任 譚維勇
暑熱症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以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等症狀為主,一般秋涼後可自愈。患兒體溫常在38~40℃,隨氣候而變化,天氣越熱體溫越高,但多數無汗或汗少;日進水2000毫升以上,且尿多清長。中醫認為,小兒受暑氣侵染,在肺胃中蘊結,導致內熱熾盛,灼傷肺胃之津,因此有發熱、口渴多飲、少汗或汗閉等表現;又因暑易傷氣,氣不化水,則出現尿多清長。一般初病時情況良好,不顯病容,偶有消化不良;高熱時可見驚跳、嗜睡,但極少驚厥、昏迷等。若持續發熱,易導致食慾漸減、逐漸消瘦、倦怠無力、煩躁不安,出現慢性病容。使用中藥調理,效果不錯。
具體為:西洋參、生甘草各3克,白茯苓、竹茹、扁豆花各15克,藿香12克,佩蘭、麥冬、桑葉、蘆根9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用1~2周。
方中桑葉、蘆根、竹茹能清肺胃之熱,佩蘭、藿香、扁豆花、白茯苓可化溼健脾,西洋參、麥冬善益氣生津,生甘草則負責調和諸藥,共同發揮清熱、生津、益氣的功效。這些藥物大都藥食兩用,無明顯毒副作用,且口感尚佳,適合嬰幼兒服用,可加點冰糖。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