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網際網路衝浪中,要說什麼訊息看完最能讓人心跳加速,
除了“我愛你”,肯定會有人提名這句,“在嗎”。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傷害卻那麼大。
前幾天,許久不見的老同學半夜發訊息問我,“在嗎”。
我等了十分鐘,想看看他到底有什麼急事,在等待的途中,我還在心裡暗暗猜測,他最近是不是結婚了,還是急需用錢。
看對方久久不表明意圖,出於禮貌我回了句,“在,什麼事?”
結果沒想到,直到今天,我們對話方塊裡空空蕩蕩,再也沒有了下文。
說實話,每次看到半熟不熟的人發來這樣的訊息,我都會很緊張。
又怕他們不說話,又怕他們亂說話,又怕我秒回了之後,對方半天才說話。
跟朋友吐槽後發現,我身邊大多數人經歷過這樣的困擾。
而且據他們親身經歷而言,比起問一句“在嗎”就消失的情況。
更讓人崩潰的,是這種連環太極似的發問。
在嗎?
—在,怎麼了?
剛沒看到,還在嗎?
—你直接說什麼事?
啊,對了,你現在還在嗎?
—?
哲學家盧梭曾說:“浪費時間是一樁巨大的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又何嘗不是。
成年人的世界裡,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
迴圈往復問一樣的事情,不但消耗他人的時間,同時也消耗著對方的耐心。
真心希望所有人都知道當今網路世界的社交禮貌——
找人的時候不要只發一句“在嗎”,請把要說的事情一起說出來,好讓對方判斷自己究竟在不在。
畢竟,你不說清楚要幹嘛,我怎麼知道自己該不該在?
其實喜歡問“在嗎”的人中,有一部分可能並沒有什麼惡意。
他們也許只是膽小,溝通能力不強,又或者是怕你不方便,提前詢問一聲。
只是作為被問的這一方,在一次又一次被冗長又無聊的對話折磨之後,
當別人再問起那句“在嗎”,就會條件反射般,習慣性沉默。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喜歡被問“在嗎”,原因無外乎兩個:
1、成年人的時間,最值錢。
很多時候,詢問“在嗎”的提問者自己是空閒的,他就以為別人也是方便、空閒的。
但其實你不忙的時候,別人或許在開會、工作、開車,並不方便溝通。
還有些時候即便不忙,也想休息一會,獨處一下。
此時,一句“在嗎”,突然打破了難得的寧靜,讓人心生一種不安感。
對於工作上的夥伴,不能不回,對於曾經的朋友,又擔心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
這時如果對方沒能及時表明意圖,讓人再去消耗大量精力等待、猜測。
對不起,成年人上有家庭、下有工作,沒那麼多功夫去周旋未知資訊。
有事直說,是對彼此時間最大的尊重。
2、以“在嗎”開始的對話,大機率是爛事。
過往經驗表明,問完“在嗎”後半天不繼續說事的,通常是爛事,急事自然而然會打電話接著繼續說。
之前網上有個提問,“微信上被問'在嗎',該如何回覆”,底下有位網友寫下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回答:
你好,請你拿著你的手機開啟語音朗讀下面的文字對天起誓併發送給我:
“我找你聊天不是讓你投票,註冊、下載軟體,也不是我要結婚了,我生小孩了,也不是我有一個好的產品推薦給你,也不會讓你幫忙砍價;
更不是我要問你借錢,讓你貸款,只是單純地想你了,想請你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
可見有不少網友,都經受過“在嗎”背後套路的困擾。
確實,很多時候秒回“在”,反而像點下了一個負能量開關。
接下來對方要麼是一句接一句語音發過來請求幫忙,要麼是幾個字幾個字訴說著自己的情緒。
當一句正常的問候,變成人和人之間推拉對話的鋪墊。
還有誰能直視“在嗎”兩個字,做到毫無心理防備?
對於成年人來說,有事說事,直截了當,就是最舒服的關係。
一段以“在嗎”開始的對話,大機率需要對方付出時間或者精力來幫忙。
那麼最誠懇的方式就是開門見山,既尊重自己的時間,也尊重他人的時間。
相信大家身邊很多朋友日常發微信,開場白都是這樣的——
洋洋明天有空嗎,一起吃火鍋!
劉姐劉姐,有事想請教你,不知方便嗎?
明晚唱K,老同學,來不來?
看到別人這樣的訊息你並不會覺得不適,反而會覺得很大方。
這樣的發問讓人即便沒時間或者不想幫忙,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委婉拒絕的理由,不至於尷尬、傷和氣。
其實有事直說,也是人與人交往中分寸感的體現。
後臺讀者小文之前在國企工作,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表格和文件。
後來,部門有位新同事入職,經常問她“在嗎”,每次小文回覆,她都發來一個截圖問“這個怎麼弄呀”。
一開始小文覺得新同事剛入職,對業務不熟悉,多說幾遍就好了。
後來發現同樣的問題,有時她講了兩三遍,對方還是會一遍一遍來問,就像直接翻到練習冊最後一頁檢視答案似的。
兩三個月之後,小文對“在嗎”兩個字已經有應激反應,看到就心煩,而同事卻越發得寸進尺。
那天是季度末,小文工作也很忙,同事還像往常一樣問著非常基礎的問題。
小文,在嗎?
—怎麼了?
這個PPT轉word你會嗎?
—你去這個網站裡自己轉一下~
你有空幫我弄下吧?
小文心裡的憤怒一下就起來了,她嚴肅地拒絕了同事的請求,表明大家工作都很忙,要自己獨立處理任務。
並建議同事以後不要晚上八九點突然問一句“在嗎”,有事直說。
成年人相處之中,非常忌諱浪費時間,互相猜忌,更忌諱沒有情商,隨便越界。
希望我們身邊的人都能有事直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減少人際內耗。
在與人溝通交往的過程中,多點明問題,少拐彎抹角,雙方都會舒服很多。
如果你不善言談,不懂如何禮貌又直接地講出訴求,可以嘗試在便籤上列出計劃。
在便籤上梳理自己的想法、如何措辭、以及要達成什麼目的。
當你把問題清晰地描述出來,就已經解決了一半的難題。
而且一次性發過去,也不會給對方造成多次微信訊息提醒的干擾。
別問在嗎,有事直說,希望人人都能把這8個字當成社交自覺準則。
(來源: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