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課練”是為了謀求身體全面發展而進行的有針對性地練習,是對基本教材的補充,是體育課素質練習的一種重要形式。透過“課課練”可以有效地提高身體的基本素質,增強運動能力,為以後學習和掌握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奠定基礎。“課課練”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科學地安排,合理地運用。
一、“課課練”內容的選擇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每節課都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注意上、下肢教材的配合使用。例如一堂課的主要教材為上肢力量練習,那麼適當選擇增加一些下肢練習的“課課練”內容。
(二)合理性原則。合理安排學生的各種專項素質的練習。將力量、速度、柔韌、耐力等素質訓練融入到遊戲中,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學生的運動熱情。
(三)季節性原則。“課課練”要因地制宜,結合時令的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冬季多安排速度、力量、耐力素質的訓練;夏季多安排速度、靈敏和柔韌性的訓練。
(四)趣味性原則。由於“課課練”教材一般都比較簡單,學生練習比較枯燥,缺乏興趣,所以可以考慮針對個人進行,但運動量要安排適當,避免由於比賽或者學生興奮過高而引起過度疲勞現象。
(五)整體性原則。由於“課課練”容易導致隨機性,我們應在開學計劃中列出詳實的“課課練”內容,避免教學的隨機性,注重教學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六)漸進性原則。人體對體育鍛煉的刺激,促進技能發生變化,是在多次重複下逐漸適應、發展和提高的過程。或者說,透過“課課練”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基本能力的過程,是有序的、逐漸完成的。因此,對小學生的身體鍛鍊必須循序漸進,否則不僅不能獲得提高運動能力的鍛鍊效果,反而有損健康,甚至造成身體損傷。
二、“課課練”的基本組織形式
(一)按優勢特長分組。這種組織形式,一般在課的後半部分利用8—10分鐘左右的時間,把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採用某些運動專案(如短跑、長跑、投擲、跳躍、球類等)的練習因素,一方面保證身體素質的練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二)按薄弱環節分組。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平衡性,如大部分男生的柔韌性差,女生的上肢力量差,有的速度素質較差等,教師可按學生的弱項進行編組,有步驟地安排和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練習。
(三)集體練習。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組織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練習目標又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在課前準備活動或為了完成主要教學內容,在教師統一指揮下,按照規定練習內容和順序進行的集體練習;另一種是在教師的設計和監督下,學生參照全部練習手段及其要求,憑藉其自身的近期鍛鍊目標或者個人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練習。
三、實施“課課練”的注意事項
(一)內容的安排:應該和主教材內容相結合,在短時間內,練習內容儘量不一樣。安排內容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全面性,不能過分加重某一部位的負擔。如:主教材是排球傳墊球,主要都是手臂練習,在課課練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安排下肢練習內容,以求平衡和全面發展。
(二)負荷的大小:負荷的大小也應該和教學內容相結合,如果本節課練習密度和強度已經很大了,課課練的負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學生過渡疲勞,相反,學生參與練習的負荷不大,這時在課課練中就要彌補強度不夠的不足,要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有適度疲勞感,以求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
(三)課課練的形式:力求課課練的形式多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鍛鍊興趣,同一種素質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在遊戲中、比賽中、在玩耍中得到鍛鍊,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如:發展上肢力量,可以採用:俯臥撐、立臥撐、斜身引體、推小車、拋接實心球、雙槓屈臂撐、引體向上、啞鈴操等等。在課課練的時候還可以配有音樂,讓學生產生更大的興趣。
(四)課課練的器材:應該儘量簡單化,要和教學內容中的器材相結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儘量開發器材的功能,不能就課課練而要搬運大量器材,那樣會耗時耗力。最好是利用學校天然體育資源,學生自身資源,因地制宜的開展一些課課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