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方面空軍共有三位起義人員,駕駛著飛機選擇了迴歸祖國,他們分別是黃植誠、林賢順,以及今天將要為大家介紹的李大維,李大維在這三人之中,軍銜最高、最受到臺灣方面信賴,他的經歷也是最沒有理由迴歸祖國的,不過最終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那麼這究竟是為何呢?是什麼促使著他放下妻子和年僅兩歲的女兒,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起義呢?
當然了,諸位若是想了解此事的前因後果,我們就不得不從李大維的經歷開始說起了。
1950年,李大維出生於福建金門的一戶國民黨軍官家庭,他的父親名叫李鴻圖,早些年因一身武藝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被安排到了西安事變後被軟禁的張學良身邊,負責監視少帥的一舉一動,而在這之後,隨著解放戰爭中國民黨部隊的全面潰敗,李鴻圖也就這樣隨著張學良一路南遷,一直到了金門。
到金門後,李大維便出生了,據說張學良當時還抱過他,稱這孩子從小就有軍人的氣質,將來一定能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李鴻圖一聽少帥這般的誇獎,也就萌生了讓兒子從軍的念頭。不過這都是後話了,在這之後,蔣介石便帶著張學良,以及李鴻圖父子逃亡到了臺灣,到了臺灣後,張學良便如同一隻被養在籠子裡的金絲雀,終日鬱鬱寡歡,於是為了解悶,他沒少和李鴻圖父子交流溝通,尤其是對李大維他更是將其視為了自家的子弟,經常用自己的學識對其進行教導。
例如,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與國民黨相比共產黨的優越性,以及自由的含義,這些話題都是李大維從小聽著張學良的口述逐漸領悟的,因此從李大維懂事開始,接受了少帥薰陶的他便透過各種渠道打聽起了大陸那頭的事情,打聽我黨、解放軍的各種事跡和政策,更有甚者,由於長時間和張學良待在一起,他對自由的渴望也是十分急切的,他會在每天夜裡開啟窗戶睡覺,倒不是怕熱,而是害怕自己會和張伯伯一樣身處“鳥籠”之中。
然而,即便有著這般的成長經歷,李大維也難逃被臺灣當局招攬的命運,在他父親的影響下,李大維只得默默接受著國民黨當局的教育,考上了臺灣當局的陸軍軍官學校,進入了航空中心接受飛行訓練,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至於他為何要成為飛行員,想來他就是希望用飛上藍天的壯舉,緩解內心遭受到束縛的壓迫吧。
在這之後,李大維便開始了他的飛行生涯,並且由於他飛行技術的高超,以及父親曾受到過蔣介石的青睞,“根正苗紅”且天賦異稟的他自然受到了上級的嘉獎,理所應當的成為了空軍少校。要知道此時的李大維才僅僅二十出頭,二十出頭的少校別說是在臺灣了,就算是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少見的,因此此時的李大維實在算得上是一位年少有為的青年才俊,而這般的榮耀也讓李大維的妻子愛上了他,於是最終在國民黨高層的做媒之下,李大維在臺北結了婚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並且沒過幾年夫妻二人便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三口別提多幸福了。
有了家的束縛之後,這時李大維其實已經逐漸淡忘了小時候的理想,這確實也可以理解,畢竟有家有業了,再想拼搏一番,不考慮自己也要考慮老婆孩子不是?那麼既然如此,後來李大維為何又會堅定了決心,毅然起義迴歸了大陸呢?
原來,這都和後來李大維親眼目睹的三件大事有關。
第一、國民黨內部的腐敗
眾所周知,當時在臺灣地區雖然蔣介石以及他的兒子蔣經國,是名義上的領導者,但背地裡美國人的勢力在臺灣還是無所不在的,這些美國人仗著自己的身份,在臺灣可謂是肆無忌憚,欺壓百姓走私違禁品已經是家常便飯的小事了,更可怕的是,臺灣當局為了得到美國人的支援,竟然對此事置若罔聞,即便是臺灣百姓有被對方打殺至死的,那些個警察、政府官員,也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這等現象,起初李大維一直以為是臺灣的各級官員們欺上瞞下,為了利益隱瞞了蔣介石私自做出的決定,於是為了還臺灣百姓一片“青天白日”,他便透過父親冒險見到了蔣介石,將社會上這些骯髒的勾當,悉數告知了他,不過讓李大維沒想到的是,蔣介石不單沒有動怒,反而還斥責了他,稱這些事情用不到他一個當兵的去管。
這樣的態度讓李大維瞬間明白了,蔣介石這哪裡是不知道啊,這分明就是明知下面的情況,卻為了獲得美國人的支援所默許的,這可讓李大維的心瞬間就寒了一半,為何是一半呢?因為李大維雖然不懂政治,可也是知道美國的強大的,所以他心裡也是為蔣介石找過藉口的,他想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苦衷,否則又怎麼會做出這等有辱華夏的事情,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當時的蔣介石之所以會放任不管,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為了隱瞞美國搞原子彈試驗,當然,也正因如此,得知了真相的李大維雖然還是很寒心,但也沒有選擇在此時起義。
第二、張學良的軟禁期限無限延長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病去世,得知這一訊息後,說實在的李大維內心還是有些開心的,因為他知道,蔣介石去世了,自己的張學良伯伯,就很有可能脫離牢籠重獲自由了,因此在得知訊息的第一時間,李大維便找到了張學良,想著提前祝賀張學良重獲自由,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正當他興致沖沖的來到張學良的住處時,卻正巧看到了前來彙報命令的國民黨官員,這些官員當著張學良的面,略表遺憾的說道:“少帥,不好意思,蔣總裁去世前說不可放虎歸山”。
聽到這句話,不管是張學良,還是在外的李大維都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尤其是李大維,更是待那幾人走後,情緒十分激動的和張學良說道:“張伯伯,您已經被關了半輩子了,您為何不去找蔣經國求情,他剛上臺說不定就會開恩放過您,即便不能當即釋放,緩個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但聽到李大維的意見後,張學良卻並沒有採納,他只是說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便落寞地回屋了...
在這件事之後,李大維深刻地意識到了蔣介石,以及臺灣當局的劣根性,他知道在這種地方,想要獲得自由,想要違背當政者的話獲得自由,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這也就讓他再度萌生起了起義的念頭。
第三、黃植誠的“叛逃”
如果說張學良的遭遇是李大維想要起義的引線,那黃植誠的“叛逃”就是徹底點燃他起義行動的火把,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個黃植誠的出身遠比他要好,黃家算得上世代為蔣家效力了,他們一家幾代也出了無數的空軍骨幹,受到過臺灣當局的大力嘉獎,這樣的人都選擇了義無反顧起義歸國,那麼他又有什麼理由繼續猶豫呢?因此就在這之後,李大維的起義計劃便隨之展開了。
在李大維的一番精心策劃之下,就在黃植誠叛逃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83年4月22日,起義行動開始了,當時他正好被分配了一項駕駛偵察機偵查福建的任務,這對於李大維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於是正當李大維駕駛著偵察機,來到了福建上空之後,他當即便作勢想要降落在福建的機場之上。
然而就在此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由於李大維的心情太過激動,他竟然一時間忘記了做出起義的飛行動作,使得臺灣方面認為他是想做“自殺式襲擊”,而解放軍福建軍區的同志則以為該機是在進行挑釁動作,當即將高射炮對準了他,連開了幾炮希望將其勸退。
聽到下方傳來的炮響,李大維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同時他這時也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忘記做起義動作的事情,而看到李大維的動作,地面部隊也立即意識到了這是誤會一場,趕忙對李大維進行了引導降落,幫助他成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那麼在這之後,李大維又過上了怎樣的生活呢?我們又有沒有信守承諾,禮遇這位英勇愛國的“臺軍少校”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李大維順利落地後,當即,福州軍區便為其舉辦了歡迎大會,在決定給予他十五萬元獎金的同時,還決定將其委派到航校,擔任副校長為中國的航空事業培養人才。
雖然那十五萬元獎金,李大維是分文未取,但副校長一職他卻是笑納了,他在職的那些年裡,也確實為我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飛行員,並且現如今,雖然古稀之年的李大維,已經從工作崗位離職退休,但他也始終在為兩岸的統一做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