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產業數字化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方面,我國東南部廣東、浙江等製造業發達的省份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逐漸出現“招工難”;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大潮中,市場對“行業+IT”雙棲人才的需求尤為明顯。一邊是大量高校仍然以科研作為核心目標,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動力不足;另一邊是BAT等大廠從985、211高校整班整班拉走畢業生,大量中小企業無人可用。 近日,國內知名IT職業教育機構千鋒教育副總裁陳川就此話題接受了觀察者網專訪。 陳川認為,中國數千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必須打破,教育必須面向就業。在這個方向上,德國模式可能是一個好的借鑑。而在社會向數字化高速轉型的時代,探索甚至創造一個數字孿生世界的成就感,可能才是支撐許多IT人才前赴後繼的根本動力。
【文/觀察者網 周毅,編輯/周遠方】
觀察者網:中國信通院9月30日釋出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能否請您從IT職業教育從業者的角度,談談對這個問題看法?
陳川:
站在一個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這關係到我們國家未來長時間的穩定的發展,是否可以持續下去,這涉及到我們國家現在所力推的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思路。數字化轉型需求實在是太迫切了,國家經濟發展從質量和效率上要有所提升,我們人均產值才能上去。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對人才的大量需求。
現在可能很難想到,我們跟各個行業接觸後發現,需求最多的人才是資料分析師,有很多是企業老闆自己來學。因為他們覺得企業發展到一個瓶頸:怎麼去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怎麼去提升決策質量?在以前可能大家會依靠行業經驗,但現在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會給我們積累經驗的時間。
舉個例子,現在有人想做一家重慶小面,在網上送外賣。如果老闆自己深入到這個行業瞭解、學習和收集資料,完成這個過程後,發現企業發展的時間視窗已經沒有了,市場已經被佔滿了。
企業現在需要能夠掌握一套完整有效的資料,去抽取、分析,做決策支援工具的人才。在任何行業,都可以把資料分析的技能植入,在短時間內幫助企業提升效率。現在我們接觸到很多初創公司,招聘的第一個崗位就是資料分析師。
這個崗位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的痛點就是,它要求人才既懂技術又懂業務。我們曾接過一個培訓業務:因為某家藥企要求學生既懂醫藥學,又懂資料分析。千鋒在一所大學培訓了整班的藥學專業學生,做資料分析,從頭開始培養他們資料分析的思路和工具等等。
以前我們提到IT從業者,第一個反應就是程式設計師。但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程式設計師有分工,有系統架構師、產品經理等等角色。而在我2003年入行的時候,哪有什麼專門的設計人員?從頭到尾都是程式設計師一個人包圓,但現在,行業分工非常細緻。
2016年數字經濟影響不同年齡的就業結構與全國非農就業結構的比較(上圖)數字經濟逐年影響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非農就業人數(下圖)圖源: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和非農就業影響研究――基於投入佔用產出模型
觀察者網:您提到需要雙棲人才,專業技能和IT技能,誰更占主導地位?
陳川:
我認為專業技術和IT技術同等重要。
之前的程式設計師可能是一個比較封閉的職業,接受產品經理或者客戶的需求,然後把程式開發出來。但現在他需要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去,深入地理解行業。
現在我們把一些諮詢公司工作的工具和方法,引入到我們培訓體系中。諮詢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小白來到這個行業,短時間內要有深入的理解。怎麼樣快速地去掌握行業最核心的邏輯,也是一個方法性的問題,
觀察者網:教育、職業教育、IT職業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陳川:
國家現在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以前在人們認知裡,考不上好大學的人才會去學習職業教育。現在來看,我們國家對職業教育,實際上是在急速推進的過程中。
時勢造英雄。以前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專科畢業生,他們更強調學歷教育。畢業後學生到企業裡面,再接受我們一度所說的“二次深造”。
很多企業都在詬病我們之前的高等教育,新招來的大學生,實際上什麼都不會,只受過一些最基礎的教育,企業還要從頭開始教。
以前行業變化的速度相對比較慢,現在變化的速度很快。學生在來到企業工作之前,就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IT職業教育現在需求很大。
觀察者網:可不可以把職業培訓理解為職業再教育?
陳川:
過去,千鋒和同行們的角色是對終極客戶——用人單位負責,學生在大學的學習過程我們不管,用人單位告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給我們付費,我們去學校找到學生,培訓技術,然後把人才送到企業。
本科畢業前,學生本來有4年時間把職業技能培養好,但是在就讀期間裡面沒有實現。畢業後想把4年要做的工作,壓縮在4-5個月裡面完成。這是一個填鴨式的催熟行為。在這4-5個月時間裡,學生非常辛苦,老師也非常辛苦,只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的技能拔高,勉強夠得著工作門檻。
我們為什麼不能更高效地把前面4年時間利用起來?
千鋒現在推進產學研就基於這個概念:要從大一開始,就把我們的課程、教材、系統和師資力量,嵌入到高校裡面去。高校負責基礎教育,我們負責職業教育。那麼學生在畢業,甚至畢業前,就已經掌握了企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就業就會更加順利。
能不能把職業教育等同於職業培訓?我認為兩者是不一致的。職業教育一定要在校園裡面完成,職業培訓同樣有價值。現在知識更新迭代速度實在太快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在從業後會繼續學習。
大家工作本身就很忙,晚上回家還要接著去學習。包括我們千鋒在內,推出了很多產品,針對IT從業者的技能提升。我們從來不認為,沒有千鋒的存在他們就學不會,千鋒提供的價值是:幫你節省時間。我把掌握的新知識全部體系化、結構化,所有內容全部梳理好。
搞IT的人經常遇到一個情況:當你去學一門新技術的時候,經常會被一個過來人看起來很愚蠢的小問題擋住,10天半個月解決不了。我自己就無數次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千鋒知道這裡面的問題,所有要趟的坑,所有要踩的雷,我們幫你摸一遍。 所以,千鋒一直認為我們並不是教會學生技能,而是為學生尋找一條更加平緩的學習路線,為學生節省時間。
未來職業教育是向兩端延伸的。未來中國高校畢業的學生,要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需求,這是我們職業教育改革要做的。千鋒站在中間,左邊是高校,右邊是企業,我們要向左延伸,延伸到高校裡面,也要向右延伸,延伸到企業裡面。這是我們的思路。
觀察者網:我們瞭解到,千鋒學生畫像基本有兩個:應屆大學生和有從業經驗的年輕人。這是否意味著存在一些問題,現在高校和企業沒有給這些人足夠的職業培訓機會,以至於他不得不畢業以後,或者辭職才能來學習。
陳川:
國家現在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但這個過程我覺得需要時間,可能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中國幾千年來就有科舉考試的思路,大家會認為,考大學不是要去當工人、經營行業的,而是要去從政的,這就需要解放思想。
中國高等教育,在這一次堅決轉型之前,其實之前也有過幾次轉型,但基本上是沿襲了前蘇聯的高等教育體系,包括我們建學校的思路,甚至很多學校的建築模式都是跟前蘇聯學的。
我認為,現在中國的職業教育,正在轉向德國模式:高中畢業之後先去找工作,面試成功後,去企業定向的高校學習,然後再工作。真正是所謂的雙元制,企業和高校共同辦學校。
但中國高校在前些年是圍繞科研的。優秀的教授永遠不講課,只搞科研。國家前兩年推動產業學院,最早就是龍頭企業和龍頭高校共建,是清北這樣的985、211高校,跟BAT這樣的公司共同來建設。
但實際上985和211更關心科研,比如說我是南理工畢業的,專業是自動化。南理工自動化專業是做軍工的,最關心的是自行火炮,跟民用行業沒有任何關係。
再比如,有些大學學院是做長征火箭遙感的,就只關心這個事情。生產1萬個零件,9999個不能用,沒有問題,只要那1個能用就行。但是企業得保證9999個都能用。高校的定位,跟產業實際上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之前培養行業人才的責任,實際上不是高校來承擔,而是企業承擔的。但現在企業發現根本承擔不動了:企業想高速發展,結果來的人全是小白。原來BAT這樣的企業包括行業頭部公司,他們會怎麼招聘?從985、211整班整班地拉人。
還有一個問題是985和211才多少學生?中小企業還要不要活?其實國家現在政策非常清楚,要扶植中小企業,因為這才能解決就業問題。華為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在全球有20萬員工,但這相對整個中國就業問題來講,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其他學校沒有科研能力,還要硬往科研上靠,學校很痛苦,企業也痛苦,學生更痛苦。因為學生沒有好老師來教,但凡老師的能力強一些,都要搞論文和科研專案。所以我認為,部分高校轉型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一方面,國家在做企業培訓的時候也是踉踉蹌蹌,這需要時間去整合和磨合。現在發達國家一些優秀企業,比如諾基亞和西門子,每年都花大把時間去做企業培訓,但是我認為那是結果,不是原因。
不是因為它花了大把時間給員工做培訓,所以企業有長足的發展。而是它度過了企業原始積累階段。如果是一個小公司,只有四五個人,專門給別人做微信小程式,現在跟老闆說,讓員工一個月不要幹活,培訓最新的小程式技術。但一個月不幹活,資金鍊斷了,企業就餓死了。
所以說這個過程還需要磨合。現在很多中國企業並沒有度過日本、德國和美國一些企業的積累階段。我覺得不能這樣做一個橫向對比,這對中國企業是不公平的。有很多人選擇辭職接受培訓,也是被逼無奈。
我覺得這對整個行業並不是一件壞事。辭職培訓的兩三個月時間,他們會有一個質的提升。當他們重新進入到行業裡去之後,也能給行業帶來更多的價值。
怎樣把企業培訓做好?我認為不同企業處於不同階段。
BAT,包括其他一線網際網路公司,我們都做過培訓:專案管理、產品設計、中層幹部管理、一線員工技能……我們都做過,這些企業度過了原始積累階段,但有些企業就做不到。我覺得隨著線上教育發展,這件事逐漸會有轉機,人們可以透過線上方式慢慢提升。
觀察者網:國家現在推進職業教育,在實踐中你們面臨哪些困難?
陳川:國家推出利好政策,對職業教育而言是強心劑。政策非常好,但是現實依然骨感:專科生無論技術再好,他的機會就是比本科生少,可能連簡歷那關都過不了。這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要存在20年、50年,沒有必要去迴避。
比如國家未來要推出職業高考和普通高考,現實中可能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很多學校建校時申辦普通高中,國家不會批准。它們就名義上申辦職業高中,但教授普通高中課程。數控機床和汽車維修的實驗室它都有,教學生的卻是語數外、理化生。現在北京周邊就有很多這樣的高中。
相比之下,德國模式發展得很成熟。從業者不會認為,作為一個機床工人,自己機會比公務員少。中國官本位思想存在了上千年,由它催生出來的產業鏈非常複雜,這是思想和傳承的問題,需要時間去解決。我認為,伴隨著職業教育未來長時間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轉變、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幾代職業教育人的努力,這些問題會慢慢改善。
另外一個現實問題是,職業教育要求職業本科師生比1:18,這意味著同樣的學生,現在需要三倍的老師。教學成本爆炸。類似與數學這樣的專業不屬於職業教育,不需要實驗室,連計算機都可以不需要。但做職業教育,建一個網路安全實驗室,要買靶機、伺服器和PC機,安裝一整套實驗環境要100萬,這得收多少學費才能回本?
教育不是公益,教育是生意。只有讓教育進入到一個自己造血,自有資金迴圈的狀態下,教育才能長足地發展。
觀察者網:與政府和高校合作,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嗎?
陳川: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道路在企業,而不在政府和高校。高校要養活它的教職工,國家下發的經費只夠養活這些人,它怎麼出錢支援職業教育?
國家的錢該怎麼撥?假設國家給一線城市本科生生均補貼12000元/年,職業教育每人補貼22000元/年,這就涉及到公平問題。何況國家的這部分錢已經出了。
所以德國模式是最清楚的:企業要出一部分學費。在中國,本來這些學生入職時什麼也不會,企業要花一年半載去帶他上手。現在機構幫企業培訓,企業是受益者,是不是應該承擔一部分?
但現在中國企業沒有度過積累階段,所以這件事只能在發展中解決。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結合,把職業教育做好。這個模式需要慢慢來。
觀察者網:資本對IT職業教育的態度是怎樣的?
陳川:IT教育培訓一直都不是資本追逐的大熱點。
教育行業本身不具備很強大的爆發力,它是需要沉澱的。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它達不到資本要求的指數級增長和統一市場。
IT職業教育市場碎片化程度非常高,前10名加在一塊可能都不會超過15%。舉個例子,一個大學老師自己做開發和技術,租兩間教室建一個公司教學生。這名老師能生活得很好,也能把學生教得很好,沒有任何人受到傷害。千鋒能把他怎麼樣?不能怎麼樣。資本進場時,它一定會要求你統一市場,把別人擠出去,但是人家營銷成本是0,怎麼把他擠出去?
而且IT職業教育行業利潤率本身不高,對資本沒有太多吸引力。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至少現在還沒有找到指數型增長的模式。
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經歷過兩三次重大戰略轉型,但企業的基礎一定是不變的。
什麼是不變的?好的課程,好的老師,好的教學結果。現在有些公司會把教育過分娛樂化,甚至有一些機構會找小姑娘穿上一些吸引年輕人的衣服——你也知道,學IT的以男生居多。這太偏離教育的本質了。
我認為教育娛樂化本身沒有錯,但是將教育過度娛樂化,非常不正確。
觀察者網:IT行業從業者工作高強度的問題,時常引發輿論關注。您怎麼看?
陳川:
IT企業工作強度大,我覺得是一種“甜蜜的煩惱”。引起社會熱議的“996”,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
做IT很辛苦,也不否認一些管理者做法不人道,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才的市場缺口大。
舉例來說,有的團隊做一個專案,必須在規定時間幹完,而且又只有它這個團隊裡面的人才能幹,得不到及時的人員補充,就只能提升強度。之前我做過一個全國孕檢大資料系統,只有6個月時間,可我們評估它要4年才能做完。怎麼辦?只能天天睡在公司裡,去拼、去艱苦奮鬥,把這個專案做完。
一個公司在快速前進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問題。只能讓他更快速地前進,才能把前面的問題解決掉;停下來,可能就意味著團隊會死掉。現在沒有人拿著槍,指著程式設計師坐在那裡寫程式碼。大家可以用腳投票:有人願意“996”,有人不願意。這個事情可能逐漸會達到一個平衡。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在日內瓦召開第68屆貿易和發展理事會會議,透過韓國地位變更案,正式認定韓國為發達國家。自聯合國貿發會議1964年創立以來,韓國是首個國際地位變更的國家。韓國現在人均GDP約3.15萬美元,是我們的很多倍。在我們沒有達到那樣一個高度之前,我們實際上很難做到這點。
現在真正是發達國家的可能只有美國。美國遇到了歷史性的機遇,而且人口比中國少太多。即使中國達到了美國的發達程度,因為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還是會存在這個問題:有人想多賺錢,覺得自己扛得住,就去選擇“996”;有人想要一個平衡的生活,就選擇輕鬆一點的工作。大家自己選擇就好了。
中美韓三國人均GDP(單位:美元)對比(1960-2020) 圖源萬得
觀察者網:對於終身學習,您有什麼建議嗎?
陳川:
我認為驅動一個人終身學習的,一定不是他的職業發展目標。要當專案經理、技術總監、資料分析師,所以要學對應的技術,只有學生才會這麼想。因為當你真正走進這個行業後,每天都很累,這時還能有自驅力的人只是少數。
真正能驅動你學習的,一定是好奇心:對行業和技術的好奇,對自身和自身能力極限的好奇,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好奇心是驅動人終身學習的持久動力。
以前為什麼要學程式設計,學IT技術?因為IT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天花板比較高、發展速度比較快,薪水比較高且不用風吹日曬。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所以我來學程式設計,這是以前的邏輯。
現在孩子們畢業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不著急去工作,玩一兩年也可以。現在孩子學習程式設計的邏輯是興趣,覺得這個東西很酷。
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入門程式設計師門檻工資在1萬塊錢左右,現在乾點什麼不能掙1萬塊錢?以前是程式設計師薪水碾壓別的職業,現在是大家各憑興趣。
我認為IT行業,或者說做程式設計師、開發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在支撐著大家學習下去:程式設計師是在創造一個世界。我自己已經在這個行業裡做了20年,但我現在還在堅持寫程式。
寫程式有時讓我覺得自己像上帝,你們生活在我創造的世界裡。比如說微信,它是一個生態,跟真實世界是一模一樣的,這個世界裡有普通使用者、有商家、有內容提供者和消費者。這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做網路安全也一樣,我是來保護世界的,對吧?那些破壞網路安全的人,就像手裡面掌握著核武器按鈕一樣。我作為網路安全工程師,守護這個世界,我也很有成就感。我覺得,這可能是驅動更多人來到這個行業,或者驅動現在年輕人去學習這些東西的重要原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