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難的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先輩們自顧尚且不暇,因而他們的子女亦往往在混亂當中不幸遺失或是隻能在老鄉的家中寄養,不少孩子在戰亂中失去了性命。
劉少奇同志的次子劉允若在三歲之時便不幸在動亂當中遺失,萬幸的是,他最終被一個名為朱文玉的農民收養。後來,劉少奇如何報答朱文玉的?
一、戰亂中不知所蹤的孩子
1933年,江蘇農民朱文玉收養了一名三歲的小男孩,並且取名為朱鴻興,儘管當時並不知道這名男孩是地下黨由於工作而遺失的孩子,但農民夫婦對於這名來歷不明的孩子仍然是疼愛有加。這名男孩便是劉少奇的次子“毛毛”。
自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已然叛變革命,共產黨員受到了瘋狂地殺害,不得已之下眾多工作只能轉入地下進行。
1932年,身處於上海國民黨通知區域的劉少奇同志在組織要求下不得已撤離上海前往蘇區,在此之前,他大力組織了白區內的工人罷工運動、聯絡了各階層的群眾組織義勇軍,為支援十九路軍抗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白色恐怖的日益嚴重,不少同志受到了國民黨的殘殺,上海已然不可多留,接到組織命令的劉少奇化名“唐開元”前往蘇區繼續工作。
但是上海的革命黨工作仍然繁重,而身為劉少奇妻子的何寶珍並沒有跟隨著劉少奇一同前往蘇區,她藉助著教師的身份作為掩護,留在上海繼續著地下黨的工作。
住所很快便被大批的特務包圍,心疼孩子萬分焦急的何寶珍只能將孩子抱到了房東太太的手裡,低聲說道:“請你幫我照管幾天,會有人來接走這個孩子,拜託了。”
分別總是盼望著再次相聚,但不曾想這次的分別竟是永別。
留在上海的何寶珍化名王芬芳,藉助著女教師的身份在上海四處奔波,暗暗尋求力量來營救被捕的革命同胞。
而年幼的“毛毛”只能夠常常被放置在出租屋裡,默默忍受著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
危險正在悄然靠近,1933年,何寶珍的營救活動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由於叛徒的出賣,國民黨特務開始對何寶珍進行了跟蹤調查。
謹慎的何寶珍儘管已然發覺事情不妙,但是她心中最為關切的並非自身的安全,而是三歲的“毛毛”,她當即放棄選擇利用地下黨的交通網路迅速離開上海的選擇,而是率先回到家安置好 “毛毛”,這一安頓導致其錯失了最佳的離開時間。
特務們很快調查出了何寶珍便是地下黨的證據,他們迅速採取了行動謹防何寶珍的逃脫,何寶珍的住所沒一會兒便被包圍,心疼孩子萬分焦急的何寶珍只得決定將孩子託付給好心的房東太太,被抓前,她低聲向房東太太囑託道:“請你幫我照管幾天,會有人來接走這個孩子,拜託了。”
由於叛徒的出賣,1934年,何寶珍在南京雨花臺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她生前最為掛念的孩子“毛毛”自此也不知所蹤。
二、農民朱文玉收養“毛毛”
1933年夏,農民朱文玉來到了上海拜訪繼母姚慶玲,這次的出行使他收穫了一個意外之喜,他收養了一個名叫“毛毛”的小男孩,這讓膝下無子的朱文玉感到萬分欣喜。
姚繼玲再三叮囑朱文玉務必要好好地照看這個孩子,但不管朱文玉怎麼詢問,卻始終沒有透露出關於這個孩子的一點口風。儘管沒有問清楚來歷,朱文玉仍欣然收養了這個孩子。
他並不知道的是姚慶玲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地下革命黨,受到黨組織的委託,為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劉少奇同志的孩子尋找一位靠得住的人收養,老實巴交的農民朱文玉便成為了最佳人選。
“毛毛”自此就來到了朱樓村生活。
三歲的“毛毛”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面黃肌瘦,瘦骨嶙峋且身上滿是爛瘡,能否活下去都存在問題,而朱文玉對這個孩子視如己出,自然心疼不已,他們四處尋醫問藥,希望為孩子求得生機。
儘管生活貧困,朱文玉夫婦卻將家中的白麵、大米、雞蛋全都毫不吝嗇地留給了“毛毛”,希望這個孩子能夠活下去,奇蹟的是身體孱弱的劉允若竟在這對夫婦的悉心照料下漸漸的有了起色。
朱文玉夫婦為這個來歷不明的可憐孩子取名“朱鴻興”,除了營養方面沒有讓他落下,在教育方面,身為農夫的朱文玉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朱鴻興九歲的時候將其送到了當地的私塾唸書識字,希望將其培養成材。
朱文玉家中貧寒,“毛毛”儘管年幼,但卻十分懂事,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常常在課前課後或揹著一個糞筐四處拾糞,或幹著繁重的農活。
三、回到延安
時間飛逝,1946年,抗戰勝利,黨中央開始關注這些丟失的孩子們,周恩來對於劉少奇丟失的次子“毛毛”亦是十分的關心,多方打聽這個可憐孩子的訊息,並且叮囑前往尋找的工作人員無論如何都要找到這個孩子的下落。
由於“毛毛”時常住在位於國統區內的姐姐家中,尋找“毛毛”的幹部花費了三四個月的時間才打聽到“毛毛”的訊息。1946年的一天,幾位陌生人來到了朱文玉的家中,自此“毛毛”的真實身份方才浮出了水面。
這時的“毛毛”正在上海學習做皮鞋的手藝,得知“毛毛”身份的朱文玉儘管一時之間內心五味雜陳,但抱著不能耽誤孩子未來的想法,立刻帶上了前來尋找的工作人員共赴上海尋找“毛毛”。
在上海,正在修皮鞋的“毛毛”看到突然到來的父親和陌生人不由大吃一驚。而一番談話後,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世的他,一時之間,心中卻又不知是何種滋味,有喜悅、有悲傷、有興奮亦有不捨。
在中央工作人員的勸說下,“毛毛”最終決定前往延安學習。臨別之時,與朱文玉共同生活十四年的“毛毛”潸然淚下,周邊的工作人員安撫著不捨的父子,輕聲說道:
“還會再見面的,玉不琢不成器,回到他父親身邊,他才能更好地成才,三年內,他需要安心學習,三年之後,你們二人仍然照常聯絡。”
萬般不捨的朱文玉一家在分開前,前往了上海提籃橋永珍照相館照下了多年以來的第一張全家福。望著火車帶著“毛毛”漸行漸遠,朱文玉一家淚如雨下。
之後,劉允若便前去延安,回到了離別十四年的親生父親劉少奇身邊,並且知道了自己的真實名字,劉允若。
四、報答朱文玉的養育恩情
回到延安的劉允若,儘管曾經上過一段時間的私塾,但是文化水平卻依然不足,劉少奇對於這個失散多年的孩子有著更高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繼續學習深造,為人民的未來繼續奮鬥,完成逝去的何寶珍未完成的事業。
他先後前往延安保育小學與延安中學深造,儘管自身基礎薄弱,農家生活的鍛鍊卻讓他無比勤奮刻苦,他很快追上了同齡人的成績。
劉少奇在對孩子嚴格的學習要求外,也十分看重培養孩子的感恩心,他時常囑咐劉允若:不要忘記撫養了他十四年的養父母,好好學習,將來才可以報答他們。
1948年,經過兩年學習後,心繫養父母的劉允若迫切地寫下了一封書信寄往朱樓村報平安。劉少奇自身依然沒有忘記這位幫助自己將孩子撫養成人的恩人,1950年,他親自寫下一封書信寄往朱樓村,感謝朱文玉夫妻對次子的撫養之恩。
收到劉少奇與劉允若書信的朱文玉一家人激動不已,將來信與照片都好好地收藏了起來。
1953年,朱文玉的妻子因病離世,聽到養母離世訊息的劉允若痛不欲生,他的生母三歲便永遠離開了他,在他眼裡,陪他長大的養母與生母並無任何的差別。
劉少奇同志知道了這個訊息,當即從工資當中拿出了六十萬元(舊幣),並囑咐劉允若寄予朱文玉,他清楚家境貧寒的朱文玉一家恐怕連喪葬費都有困難,這筆錢用作喪葬費可以解朱文玉一家的燃眉之急。
劉允若在喪葬費寄去的同時附上了一封信,信中提道:“父親大人,因國家正在建設,親父拿的薪水制,與父親商議後,拿出六十萬作為母親的喪葬費用。”
這筆錢又未嘗不是劉少奇同志對於朱文玉一家的感激之情,十四年的撫養,恩情亦是無價。
1954年,成績優異的劉允若被派往了蘇聯留學,儘管喜歡文科,但是由於國家需要,他只能前往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學,學習蘇聯的無線電儀表技術,為此,他的心裡十分煎熬,鬱悶之下,他接連寫下了四封書信寄給了父親劉少奇,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開導。
1955年5月至1956年2月,心繫國家事務的劉少奇在忙碌中抽出時間先後給劉允若回了四封書信,在信中他耐心地開導了劉允若,同時對信中暴露出來的思想問題給予了批評與教育。
得知劉允若在莫斯科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並不愉快,他又在信中耐心地開導道:““不要驕傲,不要看不起人,要尊重大家的意見,要肯於為大家的事情吃一點虧。”
收到書信的劉允若深受啟發與教育,他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變化,心中科技強軍、學習報國的想法愈加強烈,他毅然投入於理科知識的學習當中,根據國家的需要,他再次調整了學習方向,重新開展了對於導彈總體設計專業的學習,成為了一名出色的中國留學生。
唯一遺憾的是在劉允若出國留學期間,他的養父朱文玉也患病離世,在臨走前,他一直期望能夠再次見到養子“毛毛”,得知劉允若身處莫斯科的訊息後,心知無法如願的他,只能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得知養父的離去,身在蘇聯的劉允若悲痛了許久,待從傷痛中甦醒,他又投入到了導彈整體設計研發的學習當中。
1960年,學成歸國的劉允若進入了中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從事導彈總體設計工作,並在1964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祖國的導彈研發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教育有方的劉少奇
劉少奇一生對於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都十分嚴格,他認為,只有嚴於律己,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才能不受影響。
劉少奇共養育了九個子女,他十分關注於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不管工作再繁忙,他總是要召開家庭會議來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
若是不在孩子們的身邊,他便堅持寫信給孩子,詢問孩子們的近況、鼓勵孩子們的成績,批評孩子們的錯誤,他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對子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次家庭會議上,劉少奇為孩子們講解共產主義,當年幼的孩子們問道:“爸爸, 你看得到共產主義嗎。”劉少奇楞了楞緊接著說道:“不僅我看不到,可能你們也看不到,共產主義不是五十年,一百年便可以實現的。”
緊接著,劉少奇又說道:“儘管我可能沒有辦法見到這一天,但是我們的工作是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人們需要有理想與奮鬥目標,你們長大了也要有正確的目標,為下一代人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工作。”
劉少奇的話語在年幼的孩子們心中埋下了共產主義理想的種子,他的教育理念也無時不刻影響著孩子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