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服務目前已經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實施,有助於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入開展。為推進中醫藥在泰國更好地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與來自泰國皇太后大學結合醫學院的PhanidaWamontree教授等專家,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培訓專案的支援下,對泰國中醫藥發展現狀、目前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並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決建議。
中醫藥在泰國的發展歷程
中醫藥在泰國的發展可追溯到13世紀素可泰王朝時期,隨著僑民傳入泰國。但早從宋元時期起,我國與中南半島一帶的國家就在藥物方面保持密切聯絡。據記載,公元1001年,泰國曾派使節進貢胡黃連、蘇木等。400多年前,那萊王時期的宮廷藥物配方彙編中就包含了中醫藥方。1903年,泰國第一家中醫藥醫院——泰京天華慈善醫院(舊天華醫院)成立,醫院旨在為貧困病人提供免費中醫中藥治療。1925年,泰國中醫師總會成立,這是泰國有影響力的中醫藥機構之一。
中醫藥在泰國的發展雖然歷史悠久,卻也充滿波折。尤其是西方現代醫學進入泰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包括中醫藥在內的泰國傳統與替代醫學的發展受到了衝擊。此外,泰國政權更迭及對華政策的變化,也一直影響中醫藥的發展。1959年,泰國政府曾頒佈法令,禁止與中國開展貿易。20世紀60年代,執醫考試要求更為嚴格,需要透過泰文考核,而當時在泰中醫師因為語言限制使得申請執醫資格面臨困難。直到1975年中泰兩國正式建交,與中國的貿易禁令取消,中醫藥發展才有了轉機。
1995年,泰國公共衛生部內設了泰—中醫學交流中心,專門用以支援中醫藥發展,並作為泰中兩國衛生部門間的協調機構,後與分管其他傳統與替代醫學的組織合併,形成了泰醫與替代醫學發展司。1997年,泰中兩國衛生部門簽訂了衛生醫學科學和藥品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1998年,泰國公共衛生部首次開設了短期針灸培訓班,邀請國內針灸專家為泰國西醫生進行3個月的針灸培訓,開啟了泰國“西學中”的歷史發展篇章。2000年,泰國頒佈法令,批准醫生可以使用中醫藥治療疾病,並在2001年為11名中醫師頒發了第一批中醫執業準證。2004年,泰國華僑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開辦的第一個中醫本科專業開始招生,學制6年。同年,作為泰中建交30週年紀念活動之一,泰—中醫學交流中心升級為“東南亞泰中醫藥研究院”,並於2005年正式揭牌。2012年,泰國三大中醫藥協會,即泰國中醫師總會、泰國中醫藥學會、泰京聯華藥業工會合並,同年第一屆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完成專家委員選舉和任命。
在泰國,獲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許可的中醫師、或完成了3個月針灸培訓的西醫師,可被准許為患者提供中醫藥相關服務。中醫職業資格考試需要在泰國衛生部執照管理局報名,參加筆試和臨床考核,筆試內容涉及中醫知識和法律法規,而臨床考核則涉及中藥、針灸和推拿,為期兩天。此外,外國中醫師尤其是非泰語國家的中醫師需要具備3個基本條件才能夠獲得行醫資格,即:在泰國定居3年以上,獲得外國高等院校中醫本科學歷及以上,且透過執醫考試。
截至2012年,共有166家泰國公共衛生部下屬綜合性醫院提供針灸服務,涉及271名醫生。此外,泰國還有兩所中醫醫院,即華僑中醫院和泰京天華慈善醫院,可提供中藥、針灸、推拿等綜合醫療服務。
中醫藥在泰國發展的問題與建議
雖然泰國政府對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藥較為重視,但中藥應用卻很大程度上受泰醫限制。趙靜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中藥最初在泰國歸屬於古方藥,進口時需要按照泰方藥進行功能說明和翻譯,現在仍需按照泰國有關草藥法律的規定說明或翻譯其功能和主治,由於存在認識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藥的臨床應用。“以中風藥為例,雖然在中醫裡的功效可以是熄風通絡,但是在泰醫裡‘風’可以解釋為‘呃氣’,因此只能按照泰方的要求翻譯為順氣降逆和保養健身,而不能翻譯為治療中風。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中藥的正確使用與療效發揮,還會影響中藥在泰國民眾間的口碑以及進口數量。”趙靜說。
一方面,中醫與泰醫對中藥認識存在差異;另一方面,中藥進口又不得不滿足泰方藥的法規。趙靜認為,為了改善這一窘境,中泰兩國中醫藥學界應共同努力,一方面透過廣泛、持續宣傳及提案,介紹中醫藥正確合理使用須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與指導,使得管理機構認識到中醫理論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推動政策立法支援;另一方面,針對泰國高發的心臟病、腦卒中等主要疾病,選擇療效肯定、機制明確、證據充足、運用廣泛的中藥,尤其是中成藥進行推廣,並與泰國醫藥科研機構及企業合作進行本土化研發,以便推廣中藥在當地的應用。此外,也可針對泰國天氣悶熱潮溼,風溼病、面板病、哮喘等疾病高發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中醫藥整體診療方案與產品推廣。
在PhanidaWamontree教授看來,針灸實踐技能不足及診療能力欠缺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她表示,據不完全統計,全泰國從事針灸的私人診所不下千家,政府也鼓勵綜合醫院提供針灸服務,位於曼谷的華僑中醫藥總部針灸科每年就診患者量達到近10萬人次。然而,有研究報道,目前泰國針灸醫生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技術高超的針灸師,許多醫生在接受了僅13周的培訓後即開始針灸行醫。
兩國專家認為,作為中醫在泰國的主要應用及傳播形式,針灸的操作應在中醫及針灸理論指導下進行,增加臨床實踐並提高操作技能。
此外,專家們一致認為,中醫藥教育也需進一步系統化完整化。趙靜介紹說,大學教育及短期培訓班是目前中醫藥在泰國的主要教育培養模式。雖然已有7所泰國大學設定了中醫學專業,但都屬於本科學位教育,目前尚未開設研究生課程。課程內容以基礎綜合類為主,包含中醫基礎理論、診斷、中藥、針灸、推拿等,尚無針對中藥、針灸等的專科教育。相較於大學教育,短期培訓班的定位主要在專科教育,但是目前較為系統完善的只有針對西醫師開展的針灸培訓,而中藥、推拿等其他中醫藥療法的短期培訓專案則相對較少。除了泰國本土的中醫教師,由我國派去的中醫專家是重要的師資來源。由於時間有限,這些教師往往在完成規定課程後便歸國,難以開展有創意、深入、持續的本土教研活動。
因此,專家建議未來深入推進泰國大學中醫藥教育發展,如增設研究生課程、細化中醫專業系統教育;鼓勵開展除針灸外的其他中醫類療法(如中藥、推拿)的短期高階培訓班;鼓勵國內中醫院校積極輸送高水平中醫教師到泰國講學並開展本土化研究,同時吸引泰國醫學教學人員到我國進修學習,並建立相應資助與獎勵機制,設立科研專案,鼓勵中泰兩國聯合開展相關教學研究,深入推進泰國中醫藥教育的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8月31日 08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