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領域中,形意拳的運動道理、練習道理、練功道理究竟是什麼呢?
一句話,就是“進退伸縮往來一氣之理”。所有的練習內容都離不開這句話,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是在練習這個道理。
簡單地講,進退指的是步法,伸縮指的是身法,往來指的是手法,所有上中下三節的運動,都要在合理的氣機中去發揮(氣機,指的是氣息、呼吸、息止、呼止等等的合理運用與發揮),我們之所以要練習,就是在練習這個合理的運用。這就是形意拳的運動道理。下面我們簡單地展開講一講“進退伸縮往來一氣之理”的法則與運用道理。
進退:主要指的是胯膝腿足的進退轉換,直進直退、顧閃兩邊,是形意拳獨特的運動規律。拳經講:“進步低,退步高,進退不知藝不高。”講的就是步法練習中,要清楚進退中下三節步法的運用(足、膝、胯);在轉換運動中,要掌握虛實、輕重和鬆緊的辯證關係,做到運用得體是練習進退的關鍵要素。有的門派裡,練習五行拳不僅是向前打,還練習退打的方法(也叫做倒打五行),這些都是屬於進退的功法內容。
伸縮:指的是身法中,腹(丹田)、腰、背(胸)三節的伸縮轉換(肩、胯的配合在中三節運用中尤為重要)。前人講的“縮長二字一命亡”“伸縮鼓盪之機全在腰腹尋之”“丹田無氣,腰上無力”“丹田撞氣,腰力上脊”,拳經講:“練拳不練腰,終生藝不高。”都是這方面的意思。在三節貫力的鍛鍊中,中三節的鍛鍊為最難(屬於內功鍛鍊範疇),腰腹無伸縮,丹田就無鼓盪之機;丹田無鼓盪之機,腰就無催動之力;腰無催動之力,三節就無法貫通,勁力就無法上催背脊而到於肩。而整個運動的貫穿,前肩、前胯必有抽勁的配合,後肩、後胯必有催拔推撞之力。
往來:指的是手法中,手、掌、拳、指的往來變化。前人講:“手法無陰陽,即無變化,無變化即無所措施。”拳經講:“上節不明,遭人擒拿;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其中上節講的就包含了手法的運用。所有前手掌拳的運用、變位、往來必須意真務實,如同搭住、掛住、拉住、捋住一物,要有拉之不動,而身體隨即合為一勢而赴之的借力之感。後拳掌也必須與身合為一勁兒,隨借力之感,柔身即赴,發揮效果。
一氣:指的是呼吸和綜合氣質在一次性動作中的運用(包括氣血執行的質量)。在進退、伸縮、往來之中,掌握陰陽呼吸節奏、時機,配合運動一氣貫發,是練習意氣力的關鍵。拳論中講:心意一動,氣即隨之,力即赴之;又講:內要動,外要隨;外要動,內要催。就是此意。
總體講,就是上、中、下大三節帶動各部,要在一氣鼓盪的氣機之中,完成整體的收發運動,做到內要動外要隨,外要動內要催。丹田催腰、腰催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手催指;胯催膝、膝催足、足催趾。完整一氣,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拳經講:“手到腳不到,力不真;腳到手不到,意不真。”“未曾上手(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就是這個意思。以上各法,要貫穿在一聽、二借、三上身的法則之中。一聽,就是用心、用意去感覺周身的運動規律和形體位移的轉換變化;二借,就是隨著轉換之機,前手意真務實,要有借物借力的感覺,後拳掌也必須與身法合為一勁兒,隨借力之感,柔身即赴;三上身,就是隨著借力之機,催身而上。所有動作要做到出腳有虛靈,胯動而代腰,腰中常蓄力;出拳如抽絲,變式如擰綿,發拳如刀銼,起勁兒如擎天,落勁兒如霹靂,回手如鉤竿的意理、氣理和勁理。
這裡我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解析一下它的道理。現在有很多人習慣地把拳種分成“內家拳和外家拳”,意思就是有內功和外功之分。這個詞彙,從文化思想角度講,用語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合理的。在普通的理解中,人們常常理解成少林拳類是外家拳,形意、太極、八卦等是內家拳。這是不對的,從道理上講,也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解呢?這個詞彙又是如何引化過來的呢?按照現在的這種理解說法是在近代(清朝中末期)時期出現的。因為在這個時期,先後出現了太極拳、八卦掌等拳種。以後練習這些拳種的後人,為了證實此拳是練習由內向外生髮的運動道理和法則時,就將這些拳種,刻意地表述為內家拳,以此告誡後人要重視內練的效果,從而就逐漸形成了內外家之分。
我認為,闡述它的內外運動法則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生搬硬套地將內外家詞彙運用到這方面來,是模糊了這個詞彙的定義概念。誰說少林拳種裡不練內氣?誰能說少林拳裡沒有內功功法?反過來,誰又能說內家拳不練外功?等等。既然這種理解和說教不成立,那麼,“內外家”這個詞彙的真正定義我們應該如何去認知呢?它是在兩千年以前出現的詞彙用語,在許多古典書籍中也有對它的的描述。
從文化衍生發展的定義角度去解釋,我們應該理解為,源自我國自有、自發產生的事物、事件或意識形態,為內家,也就是說,是我國的古代人類在發展進化中,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事物、事件或意識形態,進行分析、認知的一種理念和思想行為的認定。從文化延續的角度講,那就是發明、創造與發展。例如道家的思想學說和行為、儒家的思想學說和行為等等,這也叫內家文化。
凡是來自於我國之外的、並在我國發展起來的事物、事件或意識形態,為外家,例如佛家的思想學說和行為等等。從武術角度講,現在引進的跆拳道、泰拳、自由搏擊、柔道等運動,都是外來的武術運動範疇(只不過名稱用語不同罷了),我們把它叫做外家文化。
我們透過形意拳的道理,闡明瞭形意拳的功法理論和運用法則。其實,拳中的道理與世上的事物都是一樣的,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判斷或運用。明白了 “道理”的含義,可以使我們明大義、曉通理。可是新的問題就出來了,明白了道理,是不是就能處理好事物、或者說可以練好拳了呢?準確的講,不是!我們懂得了道理,只是明白了大義,大的原則,它是標準的定義,是廣義性的。就如同形意拳的道理一樣,僅僅知道“進退伸縮往來一氣之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知道如何去運用它。所以,前人在不同的時期又闡述了很多的基礎理論和法則的運用,用以指導我們後人進行有效地鍛鍊。(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