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清代 · 徐錫麟《出塞 》
2020年6月,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犧牲的四位烈士中,有一個年輕的名字有些特別。
他沒有犧牲在與外軍拼搏的戰場上,而是倒在了增援的路上,在湍急的河流裡,他把戰友拼命推上岸,自己卻倒在了刺骨的冰河中。
24歲的王焯冉,把青春永遠定格在喀喇崑崙這個離天空如此近的地方。
四位烈士犧牲後,知乎上曾有人寫過這樣一首小詩來紀念他們。
全詩只有短短的52個字,卻感動了無數人。
“黃昏將至,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為什麼這些身強體壯計程車兵為什麼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
他們為了我們而死,我們能做的不多,那就好好的記住他們的名字。
王焯冉,1996年出生於河南省漯河市黑龍潭鎮土城王村。
與我們印象裡很多的英雄人物不同,入伍之前的王焯冉一直都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記者曾經去過他的家鄉採訪,大多數人對王焯冉的記憶都是內向、話少。
王焯冉的父親說,在家裡父子倆常常是“相對無言”,堂哥甚至覺得這個堂弟有些木訥,當然這也是王家男人的普遍性格。
上小學之前,王焯冉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一個人在家看動畫片,堂哥堂姐叫他出去玩,他也不去,只是把電影片道換了又換。
在學校期間,王焯冉的成績算不上出類拔萃,是典型的在人堆裡很容易被忽略的那種孩子,以至於多年過去,許多人對他的回憶已經模糊。
這個略顯靦腆的男孩,遇到人很少主動打招呼,永遠都是羞澀一笑;
他在校不會惹事生非,卻也極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入伍後,王焯冉經常往家裡打電話,但是往往幾句話過後,他就不知道再說些什麼,又不捨得掛電話,只能拿著電話沉默……
他就像是一顆不被關注的野草,在大地的一角默默的積蓄著生長的力量。
而與內向掛鉤的,就是他讓人心疼的乖。
從小到大,在家人、老師和同學眼中,王焯冉都是個特別讓人省心的乖孩子。
一歲多時,發高燒也不哭鬧,是姑姑從他紅撲撲的臉蛋上發現了不對勁;吃苦藥從不鬧騰,只要告訴他“聽話,必須喝”,他就乖乖地喝……
姑姑曾說過:“我這個侄兒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太乖了。”
選擇參軍或許是王焯冉生命中難得一見的“叛逆”和“自私”了。
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家人從未想過王焯冉會去當兵,對於他的選擇也毫不知情。
王焯冉在學校偷偷報名參軍,回家後跟父親說:如果你不讓我去當兵,我會後悔一輩子,讓我去了,大不了就是後悔三年。
王恆召覺得兒子已經長大,有自己的理想,那就隨他去吧。
當兵四年,王焯冉就回家探親一次,想家裡人的時候,他就寫信給他們,尤其是最疼愛他的奶奶,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參軍入伍的王焯冉去了條件艱苦的喀喇崑崙高原衛國戍邊。
在新兵連訓練時,他憑著一股不畏艱難、永不退縮的“闖勁”,不怕吃苦流汗,不斷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所有軍事科目全優。
下到連隊以後,王焯冉沒有鬆懈,更加刻苦訓練,磨礪自己的意志,成為他們那批新兵裡第一個當班長的戰士。
在部隊,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入伍四年,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好幾份入黨申請書。
母親楊素香說,王焯冉在部隊表現很優秀,經常會跟她分享自己獲得的榮譽,在部隊受到表揚,還會把獎品寄回家裡。
他跟戰友們相處很融洽,像親兄弟一樣,每月一大部分的工資和津貼都資助給了家庭困難的戰友。
雖然他們來組五湖四海,但是因為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而情同手足。
常聽人說,這個世間除了父母家人,最深的感情就是戰友情。
以前對於這句話並沒有多少感悟,直到自己走入軍營,成為這個光榮團體的一員,才真正明白,絕對的信任與依靠,是多麼偉大的品質。
王焯冉做到了,他用生命為自己親愛的戰友護航。
那天,王焯冉和戰友馬命等連夜渡河增援一線,在湍急的河流中,第4次蹚河時有人被激流衝散,王焯冉和馬命拼盡全力將3名戰友推上岸,自己卻被凍得幾乎失去知覺。
突然,王焯冉一隻腳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縫中。危急時刻,他將馬命猛地推向岸邊:“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顧好我老孃!”馬命獲救了,王焯冉則永遠倒在了那裡。
王焯冉犧牲的那條河,距離家鄉漯河超過4000多公里,從中原大地到崑崙高原,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心中都神聖無比。
在王焯冉寫下的的決心書中,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要堅守祖國每一寸土地。
王焯冉烈士犧牲後,他留下的一封家信在高原被廣泛流傳,激勵著一線的官兵們為了保家衛國而努力堅守。
這是一封寫給親人的“訣別書”,當這封信被軍事博物館展出時,所有看過的人們都被深深的打動了。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已經不在了,我已經埋骨沙場,離你們而去了。”
他在信裡說起了自己對於父母的虧欠,不厭其煩的叮囑他們好好注意身體,彷彿這就是最後一次的別理。
“奶奶,這麼長時間裡我最牽掛的就是您,孫子這些年一直想好好讓您享福,可是我卻一直不在家……”
對於從小帶大他的奶奶,王焯冉有很多的遺憾,沒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她,沒能讓她享上更多的福。
在訣別書的最後,王焯冉深情的說:
“爸媽,兒子不孝,可能沒法給你們養老送終了。如果有來生,我一定還給你們當兒子,好好報答你們。”
這是是王焯冉在執行任務之前寫下的,是一封所有的官兵都不願意家人收到的書信。
字裡行間,一個普通戰士的家國情懷催人淚下,也代表著無數戍衛國土的官兵最質樸的情感。
幸而生在中國,幸而有他們為我們遮風擋雨。
2020年5月23日,最後一次和王焯冉通電話。當時她告訴王焯冉,家裡在市區新買的房子快要裝修好了,等他回來,就能“找媳婦兒”了。
王焯冉沒能等到那一天。他將赤膽忠心永遠留在了祖國邊疆。
一個多月後,王焯冉犧牲的訊息傳來,父親哽咽的說:“兒子,你死的驕傲,為國捐軀,也是爸爸的驕傲。”
王焯冉犧牲時,他的奶奶已經74歲,由於她的身體條件差,為了不讓老人再受到打擊,全體村民瞞著她形成了一個“條約”:王焯冉的事,誰也不議論,誰也不亂說。
2020年9月,原本應該是王焯冉探親的時間,奶奶左等右等一直沒見到孫子,就天天追問他父母,父母以疫情原因搪塞過去。
春節期間,奶奶因患病留下後遺症,再也接不了電話,老太太卻還是常常盼著孫子打來電話,希望能聽到那熟悉又親切的聲音喊一聲:‘奶奶!’
可是,奶奶這一個簡單願望,如今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奢望。
而這一瞞就是8個多月。
因為外交工作的需要,王焯冉犧牲的訊息暫時被保密,直到2021年2月新聞聯播播出之時,全家才第一次敢放聲的號啕大哭。
那一天,母親哭得撕心裂肺。
而隨著王焯冉被追記一等功的訊息發出後,來村子裡前來採訪的媒體就絡繹不絕。
在這樣小的村子裡,記者一個個湧來,一點訊息都會傳遍全村,再這麼下去,怎麼還能瞞得下去?
不得已,每次有記者過來,王焯冉的爸爸都不敢讓他們進門,都是一路哭著帶著記者去麥田裡接受採訪。
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小村莊依舊安靜如昔,奶奶依然在家裡滿心期盼的等待著,“她在等最疼愛的孫子回來看她”
魏巍在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滿懷深情的寫道:
“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戰士將青春揮灑在軍營裡,用熱血鑄就了一座座英雄的豐碑。
我們的英雄從不是高調的“理論家”,他們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身為一個軍人的榮光。
有時候我們都會習以為常的以為,一個英雄,就應該充滿著其豪情壯志,可是王焯冉顯然並不是這樣。
他的人生習慣了沉默,似乎用言語反而無法表達他內心的情感。
也許有人會把這種性格稱之為“木訥”,如今看來,他一直以來的蟄伏,只為最後在加勒萬河谷湍急的河流中,那一次捨生忘死的營救,那把戰友向岸上的最後一推。
那一推就耗盡了他的一生,就是他燃燒自己照亮世間的那一束永不熄滅的光芒。
於是我們就記住了這個24歲的小夥子,讀到了他寫下的訣別書,看著看著眼淚就掉了下來,多麼年輕的人啊,你走的太早了。
王焯冉,請你放心,祖國和人民都不會忘記你。
請你放心,大好河山,寸土未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