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往今來,多少矢志統一中華的英雄,在橫亙東西隔絕南北的長江天塹面前,都會興嘆:“何日能夠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然而,不要說落後矇昧的古代,即使到了科技已經十分發達的上世紀中葉,國民黨反動派還是夢想憑藉長江天險,企圖“劃江而治”,其原因,就是因為千百年來在長江上架設橋樑都猶如痴人說夢。
然而,短短十幾年過後,這種夢想就在新中國成為現實,首先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而後1968年,更加宏偉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也橫空出世,震驚世界!
南京江域比起武漢,江面更加寬闊,水流更加湍急,建橋難度更大,早在民國時期,蔣介石政府也先後請過法國和美國的橋樑專家勘測設計,但是法國人連勘測都無能為力,美國專家好歹完成了勘測,然後給出的結論卻是:“在長江建橋根本不可能成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聘請的蘇聯專家同樣對在南京還是武漢建立長江大橋做過勘測論證,也是認為在南京建橋難度過大,建議只在武漢建一座大橋。
然而,以寧滬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一千多年來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富庶之地,到了近現代,更是成為中國最發達的經濟、金融、文化中心,然而,長江卻成為阻隔交通的不利因素,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到南京、南京到上海段均已建成鐵路,但卻被長江扼住了關鍵要道,不得不依靠落後的渡輪進行轉換,對突飛猛進的現代化建設非常不利。
另外,隨著中蘇交惡,北方形勢異常嚴峻,國內隨時可能進行大規模的遷徙和軍事調動,華東地區更是如此,必須儘快在南京建造長江大橋。
因此,在毛主席的親自督促下,我國鐵道、橋樑建築專家克服困難,終於完成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任務,拿出了震驚世界建築界的方案。
我國工程建設部門和廣大工人技術人員,頂著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夜以繼日地在浩闊的江面上施工,許多南京市民和青年工人學生,也利用課餘工餘時間,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大橋工地上一直都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
當時,許世友正擔任南京軍區司令,戎馬一生的老將軍比誰都更清楚大橋在現代化軍事和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南京長江大橋建設期間,許世友經常住在工地,親自指揮。
在那個特殊的歲月裡,南京長江大橋也不可避免地遭受著一些人的搗亂,但在許世友苦口婆心的勸說和軟硬兼施的威懾下,才確保了建設工地能夠繼續施工。
可以說,許世友為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也凝聚著老將軍的不少心血。
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先行通車,12月29日,公路橋竣工通車,至此,南京長江大橋全線貫通。
南京長江大橋是兼具公路和鐵路交通的雙層複合大橋,公路橋全長4589米,鐵路橋全長6772米,同時還可以滿足萬噸巨輪從橋下安然駛過,曾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1969年9月21日,毛主席親自來視察這個他寄予多年期望的曠世工程,由許世友等人陪同。
毛主席站在橋上,向許世友問了一些問題,許世友一一做了回答,然後,毛主席又問:“大橋可以滿足軍事行動的運輸要求嗎?”
許世友知道毛主席的意思,胸有成竹地回答說:“大橋橋隴建築完成後,我就特意做了一個試驗,完全沒問題。”
毛主席饒有興趣地問:“你做的什麼試驗?”
許世友說:“大橋主體鋼樑合攏那天,我就派了100輛坦克從橋上駛過,安然無恙。”
毛主席點了點頭,說:“你考慮很到位,不過,一旦戰爭爆發,大橋的鐵路運輸會高度飽和,上面公路的運輸任務也會十倍百倍地增加,公路你也有把握嗎?”
許世友一下子怔住了,他的確還沒有對公路方面做試驗,於是,一個主意飛快地在腦海裡形成了。
1969年9月26日,南京長江大橋到處披紅掛綵,旌旗蔽空,鑼鼓喧天,人山人海,許世友乘坐一輛敞篷吉普,滿面春風地走在前列,後來浩浩蕩蕩跟隨著的,不是遊行群眾的彩車,竟然是南京軍區第10坦克師的100多輛重型坦克!
圍觀的南京市民都被震驚了,也為公路是否經得起這樣的檢驗捏了一把汗!
鋼鐵洪流轟隆隆地駛過後,許世友重新回到公路上,仔細檢視路面,只見經過這100多輛重型坦克的碾壓後,公路路面僅僅留下了兩道白印,並沒有出現粉碎、開裂等現象,經受住了這次特殊的檢驗!
許世友也滿意地點了點頭,只說了一個字:“行!”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是新中國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打破了西方建築界對“南京長江流域不可能建橋”的論斷,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人計程車氣,因此,這座大橋也被稱為“爭氣橋”。
據統計,截至1993年,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600多個外國代表團,來到南京長江大橋參觀,都對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讚不絕口。
2016年,南京長江大橋入選第一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併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成為新中國建築行業的標誌性建築。
而且,南京長江大橋建成後,也成為南京市民的精神圖騰,很多人都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長江”、“大橋”,甚至叫“橋墩”、“橋柱”、“橋樑”等等。
另外,像“大橋飯店”、“大橋香菸”、“大橋照相館”、“大橋電影院”等等,也都紛紛湧現出來,成為當時南京街頭的一大景觀。
(參考資料:《揚子晚報》《金陵晚報》《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