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承載了時代需要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的集中體現。一件件革命文物,一處處紅色舊址,一個個悲壯故事,一座座英雄豐碑,承載著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呈現了歷久彌新的紅色基因。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邀請各界人士講述成長中的紅色記憶,以此激勵更多的青少年在心中埋下理想信念的種子。
我成長中的紅色記憶
講述| 趙建福,河北省臨城縣政協主席
來源| 《人民政協報》
兒時的紅領巾情結記憶深刻
我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在我小時候,佩戴紅領巾的“紅小兵”(即現在的少先隊員)是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羨慕的物件。爹說當“紅小兵”得先上學,我就嚷嚷著要上學。1969年,二哥帶著8歲的我去學校報名。登記完名字,我怯怯懦懦地對老師說:“俺想當‘紅小兵’戴紅領巾。”老師聽了樂了:“要長到12歲才能加入哩。”爹安慰說:“只要你好好學習、懂事聽話,過幾年,就給你發個紅領巾。”
剛上學的日子是新奇、快樂的。為了早日戴上紅領巾,我幹什麼事情都積極又認真。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年級的那年暑假,我們挎著籃子,在貧下中農協會主席的帶領下,去地裡撿麥穗。我歲數雖小,但活幹的一點也不少。那年,擔任村幹部的父親在村裡組織了三個專業隊:成立了林業隊,保護河裡的樹木;成立了修橋隊,我們出村、下地幹活再不用蹚河了;而在我看來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支修建學校專業隊。在大家的努力下,八間嶄新的教室亮相在村西頭。升二年級時,我們搬進了新教室,破舊的長條桌也換成了新桌凳。搬家如過年,學生們甭提有多高興了。
現在適齡少年兒童都可以加入少先隊、戴紅領巾,但那時名額有限,得選拔。除了看學生的成績和日常表現外,還要看其家庭的成分。1973年春節開學後,老師召開班會鄭重地遴選“紅小兵”。我們班大約有十來個名額,經由大家投票選出。由於我平時幹什麼都很積極,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統計票時我的名字下畫了好多的“正”字——我入選啦!第二天,老師為我們舉行紅領巾佩戴儀式。為了增加儀式感,老師用彩色粉筆在學校院子裡的黑板上畫了一面紅旗,我們排成隊站在紅旗下逐一接受老師授予我們的紅領巾。那一刻,我無比激動,心中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為烈士掃墓帶來的精神震撼
戴上紅領巾的歲月是快樂而美好的。記得那年的清明節,學校組織我們前往石家莊烈士陵園為白求恩大夫掃墓,由於要花錢,我沒敢報名。爹知道了這事後對我說,“花錢也要去,白求恩是毛主席《老三篇》裡專門寫的那位加拿大醫生,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你要去接受教育。”
這次活動全家人都很重視。記得當時從我們縣到石家莊市的火車票是1元2角,來回2元4角。爹給了我3元錢,二哥也給了我2角錢,那是他在公社磚廠幹活的伙食補助。娘和姐姐找來紙,幫我紮了幾朵小白花。爹給了我一個裝滿熱水的軍用水壺,那是曾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裝備。晚上,我特意把紅領巾洗了、晾乾、疊好,又放在枕頭底下壓平,興奮地折騰了大半夜。次日,天剛矇矇亮,娘就喊我起來吃飯。她還用乾淨的手帕包了一大張白麵餅、四個玉米麵餅子,作為我這兩天的乾糧。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我現在都不知娘是從哪兒找來的白麵。我們乘坐火車到了省會石家莊。從農村初到城市,一切都是新奇的。一下車,車站大喇叭廣播的全是激昂人心的革命歌曲;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穿著綠軍裝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我們一行從火車站步行到華北革命烈士陵園,站在白求恩烈士的墓碑前瞻仰鞠躬,每個人都獻出了自己精心準備的小白花。帶著崇敬和好奇,我將烈士紀念碑和墓碑上的所有烈士的事蹟都認真讀了一遍。讓我感動的是,安眠於此的烈士,很多人來自很遠的地方。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他們的年齡永遠定格在了二十來歲……我眼含熱淚,被烈士們英勇犧牲的精神所感動。在此之前,我認為參軍作戰的爹是很了不起的,電影《地道戰》裡的老支書是了不起的。而那次祭掃烈士墓,我進一步瞭解到成千上萬的革命前輩和烈士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幸福的生活。
第二年清明節,學校又組織我們去邯鄲市晉察冀魯豫烈士陵園掃墓。這次我又瞭解到了八路軍高階將領左權將軍的事蹟。戴著紅領巾,接受了兩次革命教育後,我對黨、對人民軍隊的瞭解進一步加深了,一粒紅色的種子在我心田裡生根發芽了。
從紅色書籍中汲取營養
兩次為烈士掃墓的經歷,也讓我對紅色書籍、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進而開始在村子裡淘書看。從那時起,《大江風雷》《紅巖》《紅旗譜》《烈火金剛》等書籍走進了我的心田,滋養了我的精神世界。至今,閱讀紅色書籍仍是我最大的業餘愛好。
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被書中的情節感動得稀里嘩啦。但那本舊書沒有了書皮,又缺失很多頁碼,我自然不知道其書名。我只記得內容涉及大別山、解放戰爭、八爺爺等資訊。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什麼書?主人公的結局如何?之後的幾十年中,我每到書店、圖書館、書攤,都要根據內容尋找,均無果。網際網路發達後,我才有了尋找方向,得知該書名叫《破曉記》,但很多書店都沒有該書。2020年,單位一個年輕人終於從網上淘得一本送給我。得到書的當晚,我愛不釋手,近30萬字的小說,連夜一氣讀完。之後,我將之放在床頭,一有時間仍反覆閱讀,回味書中的感人情節,被書中所展現的大別山人民矢志不渝、前赴後繼、堅定跟黨走,為革命的成功付出巨大犧牲的精神所感動。
紅色書籍中英雄榜樣的力量,激盪著我的心田。這年,村裡要修水壩,學校組織參加勞動。我們的任務是從河灘上揀鵝卵石,裝筐抬到大壩上。每組同學有的撿石頭,有的負責裝筐,力氣大的兩個人抬筐。我咬著牙和同班一個大我幾歲的同學負責抬石頭,抬了半天,肩膀都紅了,中午娘看見了心疼。我樂呵呵地說:“俺是‘紅小兵’,不怕苦,不怕累,有的是勁兒。”
1975年,我上了初中,告別了小學生涯,也告別了紅領巾。紅領巾帶給我精神的力量,也為我人生的起始點指明瞭方向。讓年幼的我懂得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時光。
紅領巾精神伴我一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紅領巾戴在胸前的時間雖然只有短暫的三年,但紅領巾精神對我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幼年心田裡紮下的紅色情結,陪伴著我輾轉在各個工作崗位上。
參加工作後,我的工作經歷與紅領巾、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相連。我先後當過公社少先隊總輔導員、鄉團委書記、縣少工委(少先隊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縣委書記等職。擔任縣少工委主任時,為了使全縣少先隊活動標準化、規範化,我專程到北京團中央學少部少先隊用品中心購買紅領巾、少先隊鼓樂隊樂器等物品。為了節省路費、運費,我半夜搭順路貨車到北京,深更半夜到市區裝貨,一次性為全縣近三萬名適齡少先隊員配齊了標準化的紅領巾和少先隊標識用品,並建起了少先隊鼓樂隊,這為少先隊開展活動創造了條件。
在縣政協工作期間,我支援、組織各界人士挖掘、整理、編寫、出版本地革命文史資料,聯絡出版當年南下幹部的革命回憶錄,組織政協委員參觀瞻仰本縣及太行老區西柏坡等地的眾多紅色遺址、紀念館。2015年,我在本縣某村下鄉蹲點期間,瞭解到該村很多人在戰爭年代參加了革命。其中幾個早期的黨員有的還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學生。他們寧死不屈、英勇犧牲的事蹟非常感人。經比對黨史資料得知,一名烈士的四合院還是我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成立的地方。1932年,我縣成立了四個農村黨支部,其他幾個舊址均難以找尋或不復存在,因此這處舊居十分珍貴,必須加以保護、開發、利用,作為本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基地。這個事情由縣政協委員連續兩年作為縣政協全會的重點提案被提出。我為了保護、修繕、建設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的事情而多方奔走、呼籲。之後,我又牽頭組織部、宣傳部和所在鄉鎮向縣委寫了專題報告,經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撥出專款,修繕、建設我縣的首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之後,又聯絡烈士後代蒐集、徵集革命文物,發動全村、全縣群眾捐獻文物資料,發動黨員企業家捐款……歷時兩年,一座可供全縣群眾參觀瞻仰、中小學生接受紅色教育的革命紀念館於2019年6月29日揭牌了。當前,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紀念館成為我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課堂。
回首過往,這個黨史紀念館的建設傾注了我兒時紅領巾的情結,是紅領巾精神的長期影響和成長中所汲取的革命歷史教育,推動了我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視,這也算完成了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對黨史學習教育陣地建設的心願。我希望新時代的廣大少年兒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在胸前鮮豔的紅領巾的陪伴下,播下理想和信念的種子,打好人生底色。
編輯| 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