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裡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裡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山上裡格野鹿聲聲哀號叫,樹樹裡格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裡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一首再現蘇區人民淚別紅軍的經典歌曲《十送紅軍》,幾十年來唱遍了全中國。歌聲婉轉又傳遞著力量,銘記著生離死別,銘記著人心向背。
江西贛南,于都河畔。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8.6萬餘人,渡河長征。
30萬于都人共同守著這重大秘密。于都河上本來沒有橋,得知紅軍要過河,漁民划來自家的小船,沿河的百姓拆下自家的門板,甚至拆掉給老人準備的棺木,協助紅軍在近70裡的河段上,僅用不到4天時間,就突擊架起5座臨時浮橋。
為了不被敵人的偵察機發現,軍民們每天下午4時開始架橋,晚上8時架通供部隊過河,次日凌晨再拆除,不留任何痕跡。就這樣,反覆4天,5座浮橋架了拆、拆了又架,足有15次之多,敵人竟然始終毫無察覺。紅軍戰士們踏著咯吱作響的浮橋,通宵達旦地夜渡于都河,從這裡踏上二萬五千裡漫漫征途。
一起渡河的還有數萬于都子弟。他們始終不移跟黨走,在大大小小戰役中浴血奮戰,到新中國成立時,活著回來的只有277人。
百年來路,這樣的故事俯拾皆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寫下了自己的觀察:中國共產黨總能從大多數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毛澤東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飢寒交迫、備受凌辱中苦苦掙扎。只有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為之奮鬥的不懈追求。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逐步走向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問題被提上重要日程。在中國的大地上,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主政權,能夠讓最廣大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人拿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
從“工農民主”到“人民民主”,從農民協會、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參議會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新型人民政權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逐步得出一個歷史性結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建立的政權,只能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這一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古老的中華大地沸騰了。
那個無眠的夜晚,那輪曾經映照過漢唐氣象、康乾盛世的明月,見證了一個嶄新的人類社會形態在東方的萌生。在這個全新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是以往任何“盛世”都不可比擬的。
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懷仁堂,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開幕。放下鉗子、放下犁耙、放下鎬頭、放下筆桿,從車床邊、從田地裡、從礦井裡、從海岸的哨所,千餘名代表肩負億萬華夏兒女的熱切盼望匯聚一堂,以主人翁身份行使國家的最高權力。9月20日,出席會議的代表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老舍先生說:當我一拿到那張紅色的選票,我的心差不多要跳了出來。我投了票,看看前後左右的人,他們的眼裡也含著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憲法中得到確立。中國人民透過這一根本政治制度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以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斷翻山越嶺、攻堅克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闊步前行。
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人民代表共商國是的地方。
1958年8月,中央決定為慶賀新中國成立10週年,在北京建設包括“萬人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建築。當時,距1959年國慶節只剩不到400天。
人民會堂人民建。為了設計大會堂,工人、學生、教授以及全國各地的設計單位紛紛獻計獻策。短短一個月,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三天之內,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33位頂級建築師來到北京,隨後提出了各具異彩、不拘一格的方案。
周恩來確定了最終的方案:“所用的材料必須全部國產,不許進口;興建中厲行節約,不得浪費,一切都要量力而行。”
在大會堂裡,萬人大禮堂就佔去了將近一半——要在這間能裝進整個天安門城樓的大屋子裡開會,怎樣才能讓所有人都看得見、聽得清?設計師吸收了“水天一色”的中國文化特色,把頂棚做成大穹隆形,頂棚和牆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使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達到了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除了中央大廳、大禮堂、大宴會廳等,大會堂內還有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廳堂。
1959年9月,大會堂順利竣工交付使用。人民大會堂從此走進中國人的生活,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
2021年3月,人民大會堂,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往返於熟悉的鄉間小路,詢問鄉親們的想法和期盼;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賀穎春帶著“希望鄉村教育不輸城市”的基層心願來到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豔玲代表介紹了家鄉土豆種子論粒賣,小土豆成了脫貧致富金豆豆的經驗……資料顯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到了15.7%;全國政協十三屆委員中,非中共委員佔60.2%,56個民族都有人選。代表14億中國人民參政議政的代表委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很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願望。
兩會會場上,代表委員們聚焦熱點問題深入思考、熱烈討論;“代表通道”“委員通道”上,回應社會關切的“隔屏對話”屢屢引發社會共鳴;代表委員廣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共提出議案473件、建議等約9000件、提案5913件……會場上,透過廣泛而深入的協商民主,實現了民意的彙總、民智的彙集、民力的匯聚,找到了思想的共同點、利益的交匯點、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積聚力量,由人民共同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關鍵就在於它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並從中汲取源源不竭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看得見”的初心使命、“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信得過”的黨群關係、“能管用”的監督機制等,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經受住了歷史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