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是在多與少之間糾結,對於好東西,喜多嫌少是通常心態。
回想起小學時代,語文課學寫“大小,多少,來去”,那時只是覺得這些是反義詞。
如今,半生已過,看透人心,也參透了這些反義字中所蘊含的禪意和哲理。
煙火流年中,總有些人和事值得我們去觀察和細品。
在不經意之間,你便會發現:
一個真正高明的人,在有些境況下,總是選“少”,而棄“多”。
1. 位置不同,少言為貴
記得讀過一則寓言故事
豬、綿羊和奶牛被關在一個圈裡,每次主人抓豬時,豬都大聲嚎叫,這時,綿羊和奶牛都十分厭煩豬,對豬說“你也太誇張了吧,他來抓我們,我們都不叫”
這時,豬回答說“他抓你們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而抓我是要我的命”
綿羊和奶牛便再也不做聲了。
所處的位置不同,境遇不同,很難了解別人的感受。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人常言: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
有為減肥縮食少餐的,也有為吃飽肚皮發愁的,更有為那碎銀幾兩日夜奔波勞碌的。
就算是你肚子裡的蛔蟲,它也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所以,高明的人都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或角度看問題。
因此便生出更多的慈悲與包容,少卻了諸多的胡亂說教和頤指氣使。
不自以為是,不去批評指責別人,少去要求別人,多審視自己,成就的是別人,抬高的是自己。
高明的人都懂得:位置不同,少言為貴!
2. 認知不同,少爭為高
在我們的生活或工作中,總是會遇到個把的“槓精”。
就是人們常說的“懂二姥姥”型別的“人才”,啥事都能聊,和誰都能聊。
還特別自以為是,咬著那啥打提溜。
前陣子,一個“乾隆白菜”聊火了某電臺主持人,這些“槓精”,你讓我說你點啥好呢!
節目名為《紅綠燈》,講究的就是規則。結果是一個逗,另一個槓,給整成了播出事件,至於嗎!
善辯的莊子有云“大辯不辨”,不爭是最高的境界。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每個人的認知有不同,沒有必要去與不同層次的人去爭辯,而消耗自己。
低層次的人在爭是非,中層次的人在找方法,高層次的人在想站位。
想起看過的兩個影片,都是退休的前省委書記,一個是在廣場上同市民唱紅歌,另一個是在與鄉鄰坐而小酌。
倒不是欣賞二位的與民同樂,我更感慨的是二位不爭的融合能力,特別是會“聊天”。
不難發現,選擇不爭的人,往往都是會“聊天”的人。
遺憾的是現在會“聊天”的人越來越少,還誇讚之為任性。
格局大的人,即使是在堅持自己時,也能尊重別人。
所以,那些高人也都是深諳“認知不同,少爭為高”的高人。
3.三觀不合,少費口舌
記得春節回鄉省親,和一個兒時的玩伴聊天,他話題突然轉到村裡的幾個包工頭身上,羨慕人家如何賺錢,對土豪的豔羨溢於言表。
話鋒突然轉到我這個當年的大學生,對我這個拿幾千塊錢的工作,甚是不屑一顧,更是感嘆讀了那麼多年的書,比不上小學沒畢業的包工頭。
隨後,就是一連串的同情和嘆息。
對此,我只能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兩人的評判標準不同,認知觀點也不在一個頻道上。
有時,有些話只需說給懂的人來聽。
三觀不合,話難投機,所以半句也是多。
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就是喜歡說教,不停地給別人講道理,還傻傻地以為別人不懂你。
其實,是你真正不懂這個世界,不諳人際交往的規則。
和志趣相投的,可以徹夜長談。對話不投機的,不妨一笑了之。
人生實苦,大家的開心,比一分高下或者論出短長更重要。
您的轉發、點贊和關注是對老楚的最大鼓勵,謝謝!
楚風寫於2021年11月24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