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發現一個規律,“秦王”這個名號,最容易成為皇帝。
據統計,從兩晉到明朝這1500年內,至少有10位“秦王”登基稱帝,其登基的機率,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的王爵稱號。
其中,最著名的秦王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他之外,後秦武昭帝姚萇、隋朝第四位皇帝楊浩、吳越忠懿王錢俶等9位皇帝(或國君)在登基之前,也被封為秦王。
實際上,秦王之所以能屢屢坐上寶座,是有原因的。從漢末開始,君主習慣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來給親王定名。在傳統意義上,“秦王、晉王、齊王、楚王”四大封號最為尊貴,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這四個國家都曾是一時之霸主。又因為秦王是最終統一六國的君主,所以,在諸王中,一般以秦王為尊。這就造成了一種結果:
被封為“秦王”的皇子,那麼比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年長,要麼比大多數皇子優秀。當然,這只是普遍的情況,並不絕對。
所以,按照古代“立長立賢”的標準,一旦太子出現意外,“秦王”就佔據很大優勢,這就是“秦王”容易得手的原因。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秦王”都是香餑餑,例如,大明朝的第一代秦王、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就是諸位“秦王”中的失敗者,根據史料記載,朱樉最終被3位婦人毒死,朱元璋得知情況後,卻不為他說好話,直罵他死有餘辜。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朱樉。希望透過史料的分析,帶大家認識一位不一樣的“秦王”。
一、太祖次子的優越感
根據《明史·諸王傳》記載: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其中,馬皇后一共生了5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標(太子),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棡(晉王)、四子朱棣(燕王)、五子朱橚(周王)。
當然,在史學中,關於朱標和朱棣的生母到底是不是馬皇后,有一定爭議,甚至有“馬皇后無子”之說,也就是說,朱樉或許也不是馬皇后生的。但筆者堅持認為,研究歷史,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該相信正史的說法。朱樉之母,應該是馬皇后。
朱樉出生於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他僅比大哥朱標小一歲。一年前,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剛好在攻打集慶(南京),聽聞馬氏生了個兒子,朱元璋大喜過望,在一塊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四個大字,從此對朱標十分重視。等到朱樉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早已攻下集慶,心境不同,初次當父親的感覺也已經不再,所以,朱樉並沒有享受大哥那樣的待遇。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僅13歲的朱標被冊封為太子,12歲的朱樉和諸位弟弟一樣,最初並沒有得到加封。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顧眾臣反對,寧願違逆歷史潮流,也要重拾漢唐時代的封藩制度,這樣一來,朱樉作為除太子以外最年長的皇子,成為了明朝第一位藩王,被封為秦王。
按照朱元璋的初步設想,當時大明王朝的主要敵人來自北方,所以,他把幾位年長的兒子的封地全部放到長城沿線。朱樉被封為秦王,藩地在西安;朱棡被封為晉王,藩地在太原;朱棣被封為燕王,藩地在北平……
到了洪武中後期,朱元璋一共在長城沿線的佈局了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平涼、廣寧、韋州、大寧衛、宣化九個藩王,這就是後世著名的“明朝九大塞王”。
當然,到了永樂時期,由於明成祖朱棣本人就曾是塞王,他深知塞王權力太大是王朝的威脅。於是,朱棣透過分化、削弱、南遷三個步驟,形成了“明朝十三塞王”。“明朝十三塞王”人數雖然變多了,但是,它和“明朝九大塞王”相比,實力卻被削減了許多。
筆者之所以贅述明朝“塞王”的事蹟,只是想和大家說明,按照朱元璋的最初預想,九大塞王是以秦王朱樉為首的。再加上當時朱元璋有遷都西安的想法,所以,朱元璋派朱樉屏藩西安,本就對朱樉寄予厚望。
《明史·朱樉傳》中還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記載:
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以樉為宗人令。
意思是,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朱樉身為家族次子,被朱元璋任命為宗人令。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朱標將來繼承皇位,朱樉作為家族中威望僅次於朱標的成員,由他來擔任“宗長”,管理宗室成員,約束其他藩王,最合適不過。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朱樉在個明朝初年的地位是非常超然的。可是,接下來,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朱元璋的預想。朱樉也從一位地位超然的藩王,變成了恨鐵不成鋼的敗類。
二、初代秦王的不安分
《明史·朱樉傳》記載:
秦愍王樉,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
洪武初年的諸位皇子,大多是20歲離開南京,前往藩地。例如,朱棡、朱棣、朱橚都是20歲那年前去就藩。然而,對比下來大家會發現,秦王朱樉去西安的時候,已經23歲。
是說什麼原因讓朱樉推遲了三年才去就藩的呢,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畢竟是第一個要離開京城的兒子,朱元璋和馬皇后不捨;第二,朱樉還沒準備好。
筆者認為,朱元璋既然打算把兒子都派往邊塞,斷然沒有不捨之理,朱樉就藩之所以推遲了3年,本質上還是朱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明史》雲:
其年五月賜璽書曰:“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
意思是,洪武十一年五月,朱樉剛來到西安,緊接著朱元璋的聖旨就到了,朱元璋在聖旨上對朱樉說:“關中在漢唐時期,本來是繁華之地,元朝之後,這裡民生凋敝。而今我平定了天下,關中百姓仍然要承擔運輸和納稅的勞役,百姓暫時得不到休養。你到達西安後,如果當地給你建的秦王府已經完工,就不要讓當地百姓再做其他的勞役了。”
世人都說洪武大帝性格剛猛,手段狠辣,實際上,朱元璋對待官紳是有些殘酷,但他對百姓還是飽含仁愛之心的。從朱元璋上述這段話,能看出他對關中百姓的關愛。他表面上是在說朱樉不要過度勞役百姓,實際上是在提醒朱樉,關中是漢唐故地,如果你用心治理,注重與民休息,未嘗不能恢復昔日之繁華。
換句話說,朱元璋這是在給次子指出努力的方向。
筆者上文說,朱樉沒有做好就藩的準備,實際上並非臆測,從朱元璋的諄諄告誡中可以看出,朱樉對自己的藩王生涯或許並沒有做過多的規劃,反之,他需要父親的提醒。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希望朱樉能夠將關中之地再塑輝煌,希望朱樉能夠愛民如子,希望朱樉能夠成為大明朝藩王的表率。殊不知,朱樉剛到西安,就如野馬脫韁,開始了“放蕩不羈”的生涯。
朱樉不僅大興土木,還荼毒百姓,做了很多勞民傷財的事情。朱元璋聽聞之後,勃然大怒,下諭旨申斥朱樉。
據《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朱元璋對朱樉說:
“爾所居宮殿城郭既完成,軍民想望爾到必有休息之理,何期至無知,不念軍民之艱辛,又欲將九龍池中亭子移往楊家城古殿基上。此一事,輕看不覺,若是昔日漢、唐子孫有此所為,則奸人易為藉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
朱元璋的意思是說,既然秦王府已經建成,你為何又生么蛾子將九龍池中的亭子挪到楊家城古殿基上。這件事看似不大,但若放在漢唐時期,被有心之人利用,你的王爵就要不保了!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罵朱樉說:
“今朕見在,爾不曉人事,蠢如禽獸。朕加爾以責罰,庶可無疑。設若朕身後日久,爾蠢若是,非是為兄者之過,乃爾自取之也。”
意思是,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你簡直像禽獸一樣愚蠢。我懲罰你,你不要疑惑。若是我死之後你還這樣,到時候不能怪罪你兄長不饒你,這全是你咎由自取。
《孟子》雲:
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秦王朱樉生於皇家,在億萬大明百姓中應該算是幸運兒,但是,他作為皇子,不能修身正己,作為藩王,不能治理一方百姓,實乃有負乃父所託。
三、非人君之器
洪武十五年八月,離京四年的朱樉第一次回到南京,因為這一年馬皇后病逝,大明皇子們紛紛奉旨回京奔喪。朱樉在南京城待了兩個月,朱元璋多次耳提面命,希望他能做一代賢王。朱樉在父皇面前點頭如搗蒜,待到朱樉回到西安,他表面上“恪盡職守”,暗地裡仍舊我行我素。
《太祖皇帝欽錄》記載:
(秦王)連年著關內軍民人等收買金銀,軍民窘逼,無從措辦,致令將兒女典賣。
意思是,朱樉連續多年向關內的軍民搜刮錢財,有些百姓被逼無奈,只得賣兒賣女。
朱樉為了防止有人到京城告密,專門派人在沿途攔截赴京人員。所以,在表面上,朱元璋甚至認為朱樉已經“改過自新”了。這也是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讓朱樉來擔任宗人令的原因。
朱元璋和大多數開國君王一樣,喜歡用聯姻的方式來拉攏人心。例如,朱標之妻是常遇春之女,朱棣之妻是徐達之女,而朱樉的妻子有兩人,正妃乃是王氏,是元末大將王保保之妹,次妃是鄧氏,乃是開國衛國公鄧愈之女。
當初朱樉迎娶王氏,本就是朱元璋想向王保保示好,有意勸王保保投降特意為之。實際上,朱樉並不喜歡王氏。史載,朱樉專寵鄧氏。為了討好鄧氏,朱樉派人到沿海搶掠珠翠,導致許多百姓家破人亡。不僅如此,朱樉還在秦王府中濫用私刑,例如,他看哪個宮人不滿意,便要割掉宮人的舌頭,千方百計折磨對方。事後又怕對方多嘴,他又將這些宮人全部滅口。搞得秦王府的宮人都如履薄冰。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朱樉的惡行最終還是被朱元璋強大的情報系統探知。朱元璋得知朱樉屢教不改,最終決定痛下殺手,給朱樉一個教訓。
當然,朱元璋到底護短,他沒有殺自己的兒子,反而將兒媳婦鄧氏賜死。這件事一度讓朱樉傷心不已。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秦王有大過為由,召朱樉回南京。同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朱元璋希望朱標以長兄和未來儲君的身份徹查朱樉。當年八月,朱標返京,為朱樉說了不少好話,朱元璋怒氣稍解,這才允許朱樉返回西安。
殊不知,朱標自從從西安歸來後,就漸漸病重,到了次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標一命嗚呼。朱元璋悉心培養的接班人、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竟然夭折了。
關於朱標之死,坊間有傳言和朱樉有關。但正史上並無此記載。總之一句話,朱標死了,朱元璋一夜白頭。
微妙的是,在《明史紀事本末》中,朱元璋在考慮新接班人的時候,曾說過“燕王英武似朕”的話,曾有意立四子朱棣為太子。後來大臣劉三吾認為,朱標雖然死了,但朱標尚有兒子,皇位應該留在長子一脈。朱標之子朱允炆這才成了“皇太孫”。
拋開隔代傳位的事實,按當時的情形,朱標去世,朱元璋在考慮朱棣之前,最應該考慮的人應該是次子朱樉,但是很明顯,朱樉卻不在朱元璋的考慮之列。這就充分說明,朱元璋從朱樉做的種種惡行中看出,朱樉不是人君之器。
換句話說,在朱元璋看來,以秦王朱樉的品性,能做好一個藩王就不錯了,若做皇帝,或許會成為桀紂之徒。
四、死有餘辜的結局
朱元璋沒考慮朱樉做接班人,朱樉本人是否有覬覦之心呢?答案是:有!
根據《太祖皇帝欽錄》的記載,朱樉曾秘密派人將自己房中的床製作成五爪龍床。早在周朝時期,禮制上就規定“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明清時期,民間也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所以,朱樉作為親王爵位,最多隻能用四爪龍,他暗中在房中用五爪龍,其意不言自明。
不過,朱樉的這種行為還是被朱元璋知曉,朱元璋怒其不爭,罵道:“僭分無禮,罪莫大焉!”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西番叛亂,朱元璋命朱樉帶領平羌將軍寧正前往洮州(甘肅臨潭縣)平叛。寧正是明朝初年的名將,曾跟隨徐達、馮勝立下不少戰功,還跟隨鄧愈、沐英平定過西番之亂。在寧正的輔佐下,朱樉終於揚眉吐氣一次,他打敗了叛軍,上書給朱元璋誇耀自己的功勞。《明史》雲:
帝悅,賚予甚厚。
朱元璋大喜,給了朱樉非常豐厚的獎賞。
實際上,朱元璋是從軍旅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帝王,打仗那點事兒他門清。此次平叛,到底是寧正之功還是朱樉之功,朱元璋心知肚明。他之所以還要厚賞朱樉,不過是想在有生之年,給秦王一脈多留點資本而已。
遺憾的是,朱樉並沒有體會老父親的一片苦心,朱元璋剛獎賞過他,他就命人將西番叛軍中的美女全部擄入秦王府,連孕婦也不放過。不僅如此,朱樉還擄走150名幼女,又將150名幼男閹割,很多西番家庭因此家破人亡。
洪武晚年,朱元璋一心想安撫西番十八族的百姓,朱樉如此做法,不僅殘忍暴虐,而且還壞了朱元璋的大計。朱元璋得知朱樉的罪行後,發天子之怒,不僅打算追回對朱樉的封賞,還打算將他帶回京城嚴懲。
然而,朱元璋並沒有等到嚴懲朱樉的機會,因為就在朱元璋派人前往西安的時候,朱樉死了。
朱樉是怎麼死的呢,《太祖皇帝欽錄》記載:
非法刑諸宮人,有割去舌者,有綁縛身體埋於深雪內凍死者,有綁於樹上餓殺者,有用火燒死者。老幼宮人見之,各憂性命難存。以致三老婦人,潛地下毒,人於櫻桃煎內,既服之後,不移刻而死。
意思是說,朱樉平時作惡多端,伺候他的宮人們每日戰戰兢兢,終於有一天,有三位老婦人忍無可忍,偷偷在朱樉經常食用的櫻桃煎中下毒,最終,老天有眼,朱樉果然毒發身亡。
朱樉去世後,朱元璋一方面要嚴懲兇手,另一方面卻讓禮部和宗人府降低朱樉葬禮的規格。朱元璋說:
“嗚呼!觀爾之為,古所未有!論以公法,罪不容誅!”
朱元璋的意思是說,像你這樣的藩王,亙古未有,我殺死毒死你的兇手,是因為你是我兒子,但你之死,實在是死有餘辜。
當時,朱元璋已經年近古稀,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他說出這句話,可見對兒子有多麼失望。
朱樉去世三年後,晉王朱棡去世。同年,朱元璋駕崩,享年71歲。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放眼望去,燕王朱棣已經成了朱元璋在世的諸子中,年齡最長的一個。於是,新的故事開始了……
五、寫在最後的話
朱樉去世後,朱元璋給了他一個特殊的諡號:愍。因此,後人稱朱樉為秦愍王。“愍”的意思是“憂患、痛心之事”。一個諡號,就能準確地概括大明朝第一位秦王的一生。
《左傳》中有云:“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朱樉兇殘暴虐,和他的結局,是有因果關係的。
筆者認為,秦王朱樉的人生,實際上是古代藩王某個極端的放大表現。在封建社會,藩王處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當他的權力過大,享受的待遇過於豐厚,而又缺乏特定的監督時,就容易忘記初心,而承擔這一糟糕後果的,往往是黎民百姓。
當然,筆者不否認古代有“賢王”的存在,但在封建體制下,朱樉這樣的藩王並非個例,他代表的,實際上是“家天下”的格調。這才是後人應該思考和避免的地方。
後記:在明朝,秦王朱樉這一脈並沒有起到“屏藩長安”的作用,朱樉死後,他的長子朱尚炳襲承秦王爵位(第二代秦王),但是,朱樉的六子朱尚炌曾在永樂年間意圖謀反,被貶為庶人。從此之後,秦王朱樉一脈在明朝並沒有出過傑出的人物。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由於李自成發跡於西北,所以秦王一脈最先遭到衝擊。明朝崇禎十六年,明朝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極竟然公開投降李自成,成為最先投誠大順軍的明朝藩王之一。若朱元璋知道後代如斯,不知道是否位保留秦王一脈而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