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繼咸陽阻擊戰大破馬家軍後,彭德懷再次發動了規模龐大扶眉戰役,重創胡宗南部隊。這場勢如破竹的勝利,極大震懾了青寧二馬,馬步芳、馬鴻逵原本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平涼會戰計劃,準備打一場防禦性的決戰,擊潰一野主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色厲內荏的馬家軍暴露出了他們慣於欺弱怕硬的本質,居然一槍未放就撤出平涼,拱手把青、甘、寧的門戶送給彭德懷。
一、扶眉戰役打驚二馬
自1949年5月二馬主動向蔣介石請戰反撲西安時,馬家軍一貫表現得很高調,反覆向社會上傳遞自己有信心擊敗彭德懷的訊號。
然而咸陽一戰,青馬精銳被解放軍181師狠狠揍了一頓,馬家軍無往不利的騎兵露出破綻,戰場上成了活靶子,馬家軍基層士兵的戰術自信出現嚴重動搖。只不過馬繼援等高階軍官仍然裝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口口聲聲說要整軍再戰,給彭德懷一個教訓。
誰知這世上,最忌諱口無遮攔憑空放炮,馬家軍話音未落,彭德懷反手狠狠抽了胡馬聯軍一頓。
1949年7月,18、19兵團全部秘密開到西安,毛澤東、彭德懷本意要兩個兵團休整一段時間,以恢復千里行軍的疲勞。但周士第(18兵團司令員)、楊得志(19兵團司令員)都堅決要求迅速投入戰鬥,而且胡宗南集團擺出了一個鬆散的陣勢,利於圍殲,主客觀形勢都非常有利。彭德懷立即決定18、19兩兵團壓縮休整時間,於7月12日向胡宗南發起進攻。
胡宗南原本料想,彭德懷兵少,沒有一口吃掉5個軍的胃口(胡部尚有5個軍);就算華北兩個兵團趕過來,至少也要休整一個月,大戰一時不會打響。胡宗南把5個軍部署在扶風、眉縣一帶,夾渭河而陣,渭河以北3個軍、渭河以南2個軍,號稱前後連貫、層層設防、據守天險,專破共軍的迂迴包圍攻心戰法。
誰知彭德懷又猛又快,居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起戰鬥,胡集團5個軍瞬間陷入崩潰。胡宗南的第5兵團司令裴昌會愛睡懶覺,人稱懶猴,不愛管事。戰鬥打響時,他正在呼呼大睡,並且睡前交待沒有急事誰也不能叫醒他。
國軍38軍本來在渭河南側,被一野繞到後側攻擊,38軍方面接連向第5兵團示警,軍長李振西打電話到5兵團,裴昌會的電話兵表示無奈,說不敢去叫,打擾了司令官的好夢會捱罵。胡宗南18兵團司令官李振同樣打了好幾遍電話,裴昌會拖了很久才接了電話,只是為時已晚。寶雞的5兵團沒有及時派出兵力救援18團。
戰鬥僅兩天,一野殲滅胡宗南4個軍共4.4萬人,自身傷亡4500餘,敵我損兵比達10:1。胡宗南嚇得丟掉寶雞撤往漢中。
馬家軍本來集結在胡宗南部隊的西側,彭德懷為防馬家軍增援,派19兵團西進,作出一副主動進攻的姿態,馬家軍剛剛在咸陽吃過虧,不敢輕舉妄動,坐視胡宗南部隊被包圍殲滅。
2天吃掉4個建制單位4萬多人,一野戰鬥力之強悍,令馬家軍驚恐萬狀。馬步芳、馬鴻逵雖然都在大後方,卻也感受到一旦強兵在手的彭德懷殺氣是何等驚人。
馬步芳連連提醒在前線的兒子馬繼援,要他千萬先顧自身,不要急於往前衝,以免招致共軍之打擊。
二、倉促出臺的平涼會戰計劃
扶眉戰役結束後,彭德懷指揮大軍連克扶風、武功、寶雞等9座縣城,胡宗南殘餘兵馬全部逃到秦嶺以南,關中地區再無國民黨的軍事存在。
戰役結束後,胡宗南與二馬互相埋怨。二馬認為胡宗南有意儲存實力,咸陽之戰不敢向前。胡宗南則指責馬家軍,被一野19兵團攻擊時不抵抗,而且後撤時不通知胡宗南,導致西線側翼出現巨大空缺,共軍就是從這裡迂迴包抄過來的。
馬步芳雖然理虧,嘴上卻死不認賬。他是西北軍政長官,與胡宗南平起平坐,胡宗南也不好多說什麼,只好自家開了個戰後總結會。胡宗南本想發發火,罵一頓就了事,順帶提醒一下手下那些驕兵悍將。誰知會上幾個軍長、師長互相指責,把槍口對準沒有發救兵的第5兵團司令裴昌會,埋怨他沒有及時接電話。
裴昌會死豬不怕開水燙,隨便大家怎麼說,只把眼睛盯著胡宗南,意思是,我想動兵,我動得了嗎?沒有你胡長官親自下的命令,我一個團都調不動,這鍋我不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裴昌會睡懶覺的愛好,確實是胡宗南逼出來的。胡宗南張口結舌,也不好再去責怪誰,只是提醒各軍一定要把心提嗓子眼,不要再讓共軍偷襲了。
吵來吵去也沒吵出個所以然,但仗還是要打下去,下一步該怎麼辦?青海那邊又傳來訊息,馬步芳不甘心就這麼丟了關中,還要拼力搏一搏,爭取把彭德懷堵在關中,不讓他繼續進攻河西。
胡宗南有點奇怪,馬步芳難道吃錯藥了?居然敢在共軍的上風頭選擇迎戰,這於情於理都不合常規。打聽了一下才明白,原來是蔣介石出手了。
關中慘敗後,蔣介石急於穩住局面,想保住大西北,但胡宗南已是秋後的螞蚱,無力和彭德懷對抗,唯一的希望是青寧二馬手裡的十幾萬軍隊。蔣介石派親信賀衷寒到蘭州,召集西北軍大佬開會,鼓舞士氣。
賀衷寒是黃埔三傑之一,與陳賡、蔣先雲齊名,頗有一些政治能力。他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勢成水火,早晚要爆發大戰,當前要務就是要止住敗勢,以拖待變,一定要保住西北大地。
賀衷寒還在蘭州頻繁開展黃埔同學聯誼會,到處串聯、遊說,一時間搞得蘭州頗有些新氣象,彷彿國民黨中央真的有回天之力。馬步芳被賀衷寒說的飄飄然忘乎所以,信心又高漲起來,於是決心在平涼地區,再與共軍打一場。
平涼位於甘肅隴東的蜂腰部位,北可能固原、銀川,西可入蘭州,南臨甘肅重鎮天水,又直扣關中的西大門,乃是陝甘寧三省咽喉。同時平涼位於六盤山麓,居涇河上游,有山、河之險,利於固守。所以馬步芳決意在這裡做一下文章。
從實際條件看,二馬部隊從關中退出後,主要集中在靜寧、涇源、平涼、天水一線,以逸待勞,坐等彭德懷大軍遠道而來,有一定主場優勢。
馬步芳決心已定,便派其專員劉任到靜寧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由於賀衷寒在蘭州帶來了蔣介石的意旨,馬步芳拉大旗作虎皮,以“保衛甘肅、保衛西北”的名義,命令寧馬和胡宗南兩個方面都要派副軍長以上高官參會。
胡宗南遠在漢中,對這個計劃沒有任何興趣,而且他的西安綏靖公署和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不相隸屬,乾脆沒搭理馬步芳。
馬鴻逵也不願意屈尊降貴,去靜寧和一幫軍官商量大計(馬步芳並沒有去靜寧),指派他手下的軍長們參加會議。
本來是三家聯合會議,結果兩家都不來,馬步芳氣得吹鬍子瞪眼,但也是乾著急沒辦法。無奈,只好硬著頭皮把會議開下去。
劉任丟擲了三個作戰方案:
第一案,集中優勢兵力,青馬在平涼南面設定陣地,寧馬在平涼北面的固原設定陣地,待共軍打過來,馬家軍就地阻擊,並相機由守轉攻,擊潰彭德懷主力。
第二案,若是主力對決打不過共軍,就由平涼向西退卻,一邊退一邊節節抵抗,消耗共軍主力。同時發揚騎兵機動速度快的長處,輪番襲擾、夾擊共軍後側,重現當年打敗西路軍的輝煌。
第三案,如果阻擊不力,就撤到蘭州,以蘭州金城湯池之固,與共軍決一死戰。
這三個案,總體看是越來越消極,越來越把重心撤往河西,而置寧夏的安危於不顧。寧夏方面只來了幾個軍長,最高官是兼任前線總指揮的128軍軍長盧忠良。
盧忠良不是馬氏家族的親戚,純靠作戰勇敢、有勇有謀而取信於寧馬。他以職業軍人的敏感,嗅到馬步芳可能要把寧馬甩到一邊的暗黑心術,不禁憂嘆,二馬到了生死關頭,居然仍然互不相顧。
他強行出頭,與劉任、馬繼援爭論,宣告既然要在平涼決戰,就要守好平涼這個門戶。三個方案,後兩個都是棄寧夏而不顧,決不可行,只要第一案勉強可行。但第一案中,青馬兵力部署太過靠南,無法有效防守平涼的正面,而寧馬又太過靠北,重心壓在固原,平涼成了兩家的結合部,哪有把重鎮當成結合部的?
劉任、馬繼援見盧忠良討價還價,便順坡下驢,商定了最終的平涼會戰計劃,並當場宣佈執行。
盧忠良不看便罷,一看之下弄他透心涼,趕忙把作戰計劃傳回銀川請馬鴻逵審閱。馬鴻逵一看,當場連聲痛罵馬步芳居心不良。
三、二馬窩裡反
原來,馬繼援秉承馬步芳的意思,制定了一個非常不合理的計劃,主要內容如下:
1.以寧馬128軍、11軍在平涼正面,自東北至西南構設防線,在平涼當面抗擊共軍。
2.以青馬82軍、129軍、91軍為第二線部隊,西移至平涼以西的六盤山,待平涼當面戰至膠著,青馬從共軍左後側迂迴攻擊。
3.胡宗南部隊,北出漢中,過秦嶺,襲擊關中,以配合平涼作戰。
說白了,就是讓寧馬衝在前面當肉盾,與彭德懷死戰,勝則青馬從背後殺出摘桃子,同時削弱寧馬力量,製造青馬一家獨大之勢。如果寧馬敵不過彭德懷,青馬則迅速向蘭州撤退,可保主力不損。
馬鴻逵主政寧夏十幾年,腦筋裡除了防共、防國民黨中央軍吞併,繃得最緊的弦,就是防止青馬算計。這個計劃一出臺,馬鴻逵心裡就明鏡一樣,大罵馬步芳鬼心眼算計人。
馬鴻逵此時已經探明,共軍18、19兵團已經於7月上旬到達關中,彭德懷手下已有34萬人馬,實力大大超過二馬和胡宗南聯軍,此時在平涼硬頂彭德懷,毫無疑問是死路一條。馬鴻逵當即電令盧忠良,立即把部隊撤回寧夏,把守三關口、瓦亭一帶。
寧馬一撤,馬步芳也傻眼了,馬上命令馬繼援向西撤退,決不能直接和彭德懷接觸。馬步芳的情報系統也獲知華北18、19兵團已經入關,一野總兵力多於胡馬聯軍,馬步芳也慫了。儘管馬繼援仍然打腫臉充胖子,表示寧馬撤了,青馬照樣能打。但架不住馬步芳連連催促,馬繼援只好留下部分兵力扼守固關,主力全都退到靜寧。平涼這座三省咽喉,就這麼不戰而拱手讓給彭德懷了。
二馬的表現,與人們認知中的剽悍善戰似乎不太一樣。其實這正是諸馬軍閥的真實成色:欺軟怕硬。
我們且來簡要回顧一下馬家軍的發家史。
甘青寧諸馬,最早起源於清末,當年河西爆發反清活動,回部首領馬佔鰲與左宗棠大戰,後接受招撫。馬佔鰲有兩個部將,一個馬海晏(馬步芳的祖父),一個馬千齡(馬鴻逵祖父),都是能征慣戰之輩。馬佔鰲受撫後,馬海晏、馬千齡搖身一變反過頭來鎮壓農民起義,成為清廷鷹犬。
清亡後,馬海晏之子馬麒、馬千齡之子馬福祥分別進入青海和寧夏,趁亂組建以宗族、宗教為紐帶的封建割據政權。但不久後馮玉祥進入西北,馮軍實力強大,上來就分化消滅了甘肅的馬家軍,威震西北,青馬、寧馬沒有什麼骨氣,誰強就認誰當老大,宣佈屈服於馮玉祥,從而轉入國民黨旗下。
後來馬步芳、馬鴻逵相繼接掌青海、寧夏大權,又倍受蔣介石算計,二馬雖然坐擁強兵,卻害怕蔣介石大兵進逼,不得不甘當蔣介石的打手。即使下作如此,二馬仍然得不到蔣介石歡心。
1933年蔣介石一手設計了一樁驅虎吞狼之計,下令讓流氓軍閥孫殿英擔任青海屯墾督辦,讓其帶兵進入西北,與二馬競爭。孫殿英所部只有5萬人,與二馬實力相差甚多,誰知二馬卻嚇得一夕數驚。原因無他,一則孫部頗有實力,二則孫殿英背後扛著國民黨中央的大旗,二馬想抵抗卻又怕得罪了蔣介石,左右為難好不尷尬。
結果孫殿英以5萬破爛之眾,居然長驅直入寧夏,包圍銀川城。馬鴻逵應對失策無力抵禦,趕緊招呼青海馬麟出兵救援,馬麟、馬步芳叔侄因為和寧夏、甘肅劃界問題與寧夏久有矛盾,此時樂得隔岸觀火,拒不出兵。可見,兩家不和、互相挖坑的歷史由來已久。
後來若不是孫殿英部下諸將因為分贓不均,大軍突然停止攻城,馬鴻逵幾乎要成了孫殿英的俘虜。馬鴻逵趁機趕緊施展金元攻勢,收買國民黨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要他出面向南京求情,蔣介石這才命令孫殿英撤出寧夏,撤銷青海屯墾督辦公署。
這場青海屯墾風波,蔣介石一石三鳥,打了寧馬,挑撥了青馬,還削弱了孫殿英,政治手段之高明令二馬不敢望其項背。二馬坐擁十萬大軍不敢與孫殿英死磕,可見政治上之奴性與軍事上之軟弱。
經此事件,二馬對國民黨中央更加奴顏婢膝,軍事上雖說愈加壯大和獨立,但政治上全無自主,被蔣介石的指揮棒來回作弄,這一點,馬家軍不要說比不上桂系、晉系,連西南的龍雲、劉湘等人都不如,政治上毫無名分,成為新軍閥鄙視鏈的底端。
所以,紅軍長征和各地軍閥發生衝突時,桂、川、滇等都是能避則避、能送則送,不願和紅軍死磕以免中央軍坐收漁利,唯獨馬家軍一反常態,和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的紅軍死磕,釀成一樁血案。
回顧這些歷史就能明白,馬家軍就是一幫外強中乾、欺軟怕硬的落後武裝集團,給人當打手、當馬仔可以,要他們獨立應對解放軍,那是萬難之難,政治上沒有主見,又何能強求軍事有什麼發展。
四、二馬從此分裂
馬家軍一手炮製的平涼會戰一夜之間流產,這回輪到彭德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怎麼回事,突然退縮難道是誘我深入?可是看架勢又不像。青馬退守靜寧,寧馬退守固原三關口,這兩處都是險關要隘,還是要打仗的樣子。
經過情報偵察,彭德懷這才明白過來,原來二馬有了矛盾,窩裡反了。
彭德懷當即決定趁勢追擊。34萬大軍在平涼分兵,1兵團向南攻隴縣固關鎮,19兵團向北攻固原三關口。這兩處是寧夏和甘肅的出口,打掉這兩個險關,便可將青寧二馬從地理上隔絕開。
二馬本來放棄了平涼會戰計劃,卻不料剛猛的彭總不給機會,強逼著二馬繼續應戰,沒辦法,自己設計的計劃,跪著也要執行完。
至此,二馬放棄平涼的壞處完全暴露出來。
本來,就算是寧馬在平涼當肉盾,如果青馬在平涼西南支援,一野要打破平涼並非易事。但平涼要隘一棄,青寧二馬兵力被分割開來,無法彼此呼應,總兵力又處於劣勢,就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了。
7月26日,一野1兵團在王震率領下進攻隴縣固關鎮。
馬步芳令其騎兵精銳14旅扼守固關鎮,這個鎮處於群山之中,鎮中有一條公路穿過去,馬步芳自詡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誰料一野1兵團自7月28日早上5點發動總攻,到下午16點便攻破固關。騎14旅旅長馬成賢在山坡上指揮戰鬥,被流彈打中胳膊,血流如注,提前送回後方。其餘部隊崩潰後四處奔逃,想憑藉騎兵優勢逃走,誰知王震料敵在先,早就派兵迂迴到固關鎮後方,切斷敵騎退路,14旅敗殘軍馬被機槍打得到處亂竄,除少數人棄馬從山嶺間逃命,全旅2000匹戰馬大部被擊斃、活擒,副旅長、參謀長皆被擊傷俘虜。
固關之戰再次暴露出馬家軍戰術水平之低劣,歷來守險關要以步兵為主,騎兵的優勢在於機動,馬步芳、馬繼援父子無識無謀如此,焉能不敗。
向北進攻固原三關口的戰鬥,19兵團也取得了完勝。馬鴻逵也派他的王牌128軍守三關口,並放出話來,青馬守不住固關,他能守得住固原,三關口作為青寧的生命線,絕不會失守。
結果話剛放出來就被打臉了。
楊得志縱橫南北二十餘年,打過的大仗惡仗不計其數,在華北、山西面對的是傅作義、閻錫山50多萬大軍,平原戰鬥、山地戰鬥、陣地戰、游擊戰、奇襲戰鬥、攻城戰鬥什麼仗沒打過,區區一個三關口怎能難得住楊得志。馬鴻逵到底是個地方小軍閥,見世面見得少,以至於說話太滿自取其辱。
楊得志入關後,毛主席、彭德懷都反覆提醒他,19兵團沒和馬家軍交過手,要全神提防馬家軍騎兵機動偷襲戰術。楊得志對此確實也有所忌憚,但一到三關口,見盧忠良擺出一副死守險關的架勢,楊得志心裡的大石頭放下了,敵人龜縮在重山險關之中,這是自斷優勢,縱有騎兵,也無法發揮優勢了。
楊得志手下近10萬大軍,對面馬家軍只有2萬多人,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楊得志一面令部隊正面進攻三關口,吸引敵人注意力。一面派一個軍繞出三關口側背,強攻太白山,幹掉了三關口的側翼。
盧忠良左右不能相顧,太白山陣地丟了之後,三關口側翼遭到嚴重威脅,楊得志的炮縱如九天霹靂,打得三關口血肉橫飛,盧忠良128軍傷亡慘重,不得不撤兵退走。
固關、三關口兩戰,一野大獲全勝,斃傷俘馬家軍11900餘人,繳獲騾馬2514匹,並以攻佔三關口為標誌,徹底切斷青寧二馬的地理聯絡,從此二馬各居一隅,再也無法聯合作戰,夕陽在山,晚景已是目下之物了。
但彭德懷從戰後詳報中看出一些端倪,馬家軍被斃傷俘者11900人,擊斃者近3000人,投誠者僅1300人,其餘都是戰鬥被俘。特點有二,一是戰鬥極其頑固,死亡比例較高;二是主動投降者極少,比其他戰場的國軍更加頑固,可見馬家軍之獨特。彭德懷告誡各兵團,對待這樣冥頑不化的敵人,決不能心存仁慈,只有毫不留情地重拳出擊打到底,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一野大軍摩拳擦掌,只待軍委一聲令下,繼續向西北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