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861年12月8日,世界電影大師、科幻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誕生。給大家講一段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故事,你會發現還和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以及魯迅先生還有關係。
喬治·梅里愛從小就顯露出繪畫和表演方面的才華,17歲時就在家裡穿著戲裝表演各種戲劇。後來,他果然成了一名魔術師和木偶戲演員。與妻子的結合給27歲的梅里愛帶來一大筆財產,加上父親的遺產使他能夠在1888年買下羅培·烏坦劇院。從此他便沉醉於把神話劇和滑稽劇相結合的戲劇藝術事業中。
1895年,盧米埃爾的電影首映時,梅里愛也花了1法郎走進了“印度廳”,他馬上就被這些“活動的畫面”深深吸引,忍不住要拿出兩萬法郎購買“電影機”,但遭到了婉言回絕。34歲的梅里愛年輕氣盛,立志經營電影,就從倫敦的光學家那兒買來一臺由羅勃特·W·保爾製造的攝影機並開始拍攝電影。
這臺攝影機能裝用愛迪生“KINETOSCOPE”規格的膠片,接著他和兩位工程師一起,在他劇院的工場裡幾經改進,終於造出了一臺自己的攝影機,並於1896年申請了專利。他先是模仿盧氏兄弟和愛迪生,所拍的80多部短片都無新意可言。1897年,他在自己美麗的莊園用8萬法郎建築了攝影場之後,才開始注意到特技攝影,並逐漸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
回望人類登月史,已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旅程,而作為視聽技術的“電影”誕生,則超過了一個世紀。回溯百年銀海,人類在科幻世界的登月之旅,同樣跌宕起伏。
1902年,剛剛20出頭、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翻譯了一部科幻小說。而同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則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部“年度圖書”便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這部寫於1865年的小說,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嚴謹的科學構思,描述了人類登月的場景,使用的是機械動力,用大炮把人類發射到月球上去。因為凡爾納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電氣時代拉開帷幕,反映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從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後的1895年,電影誕生。而電影在它7歲生日的時候,迎來了第一部科幻型別片,這便是文章開頭喬治·梅里愛的改編電影《月球旅行記》。頗為姻緣湊巧的是,人類一部科幻電影,便選擇了登月題材。
《月球旅行記》當時發行了黑白版和手繪彩板。從影片的劇照可以看到,20世紀初人類想象中的月球,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而它也是史上第一部使用特效的影片,其瑰麗的場景,透射出電氣文明時代的風貌。(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