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痴迷港臺歌星,買來類似於《十大金曲》之類的磁帶一有空就偷偷聽,寫作業的時候也聽,於是有了我和媽媽的矛盾,她把我臭罵一頓還把我的磁帶扔了。
爸爸知道了這些,沒說什麼,只是趁休班的時候去市場兜了一圈,買回來好幾盤盜版磁帶,聽了半天,嘴上說:“這是唱的些啥”,卻在紙上寫下了他的排行榜,排在榜首的正是譚詠麟的《水中花》,說這首還不錯。
那時,我喜歡的是黎明和劉德華,其他歌手的歌基本是快進的,但父親能這樣做,我還是很感動,於是我把這些寫進了我的作文。語文老師看了,很是驚訝,她讓我分析一下這首歌哪裡打動了父親,最好結合父親的人生經歷寫一下,這樣文章就能得到昇華,寫得好就幫我投出去發表一下。然而,當時的我那肯去了解父親的前半生呢?那篇文章也就扔在那了。
後來,逐步理解了父親,也慢慢願意聽《水中花》。最近又聽到了鬱可唯的演繹,細品那歌詞:“悽風冷雨中, 多少繁華如夢,曾經萬紫千紅 隨風吹落。驀然回首中 ,歡愛宛如煙雲,似水年華流走 不留影蹤。我看見水中的花朵,強要留住一抹紅,奈何輾轉在風塵,不再有往日顏色。”忽然明白了:年少聽歌,是聽旋律,看明星;中年聽歌,是聽歌詞,品自己。
我把鬱可唯演唱《水中花》的影片發給了爸爸,這次,他仍舊說:“這是唱的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