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1日,東北法庫縣的秀水河子鎮,爆發了一場規模不大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出動了兩個師的兵力,圍攻國民黨軍不到兩個團。
相比於後來震驚世界的遼瀋戰史,這種級別的戰鬥,根本無足一觀。然而,世人想不到的是,指揮這場戰鬥的中共軍隊領導人,居然是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
誰不知林彪是指揮百萬大軍的方面軍統帥,那麼此時,他為什麼屈尊來指揮一場級別與他職務、地位嚴重不相稱的師一級的戰鬥呢?
箇中緣由,非一言兩語能說得清。我們且從1945年底東北民主聯軍的困難處境說起。
一、大進軍後的暫時混亂
司令員親自指揮小規模戰鬥,必然與部隊戰鬥力不強有關係。
順著這個原因往下剖析,很多人肯定會本能地不相信,東北民主聯軍戰鬥力不強?就當時的情況而論,確實不怎麼樣。
1945年底我軍已經向東北派出大批幹部,還從新四軍和山東部隊中抽出主力,陸續進入東北,到1945年12月上旬,已有10萬人抵達遼寧省,接管了瀋陽、鞍山、錦州等城市。
這10萬人中,除了黃克誠從蘇北帶來的新四軍一個師3萬多人,其餘6萬多都是山東八路軍,以當年林彪指揮過的115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山東與日寇對抗八年,可以說是百戰精銳。
黃克誠新四軍三師也是蘇北敵後抗日的骨幹部隊。
就是這兩路人馬,在1946年初卻遭遇嚴重失利,在國民黨軍進逼之下,接連放棄瀋陽、長春等城市,遼寧全省幾乎全為國民黨軍接管。
原因是什麼呢?一切都太混亂了。
東北淪入日寇之手14年,在這14年間,我黨的地下組織幾乎日寇和偽滿破壞殆盡,在吉遼邊區建立的少量敵後根據地也早已丟失。此種情況下,我黨對東北的情況一無所知,延安掌握的情況,幾乎都是道聽途說、未經準確核實的。
舉兩個例子,便可知其一斑。
曾克林(時任冀熱遼軍區第十六分割槽司令)率部剛到東北,在瀋陽見過一些日軍遺留的軍火倉庫,回延安報告情況時不無誇張地說,東北遍地都是武器,槍有幾十萬枝,炮有數千門,輕重武器隨便拿。
中央信以為真,致電新四軍黃克誠部,鼓勵其迅速開進,到東北接收物資。當時不少人根據曾克林的傳言,都主張輕裝北上,不帶重武器,到東北去能換新槍新炮。黃克誠留了個心眼,沒有全信曾克林的話,命令部隊帶上所有武器北上。到了東北現場一看,新槍新炮倒是有,可是沒那麼多,而且都被前期到達的部隊分光了。萬幸黃克誠留了這一手,否則空手北上,在國軍進逼之下可能連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
楊國夫(渤海軍區司令)也給中央上報了一次不怎麼準確的訊息。
楊國夫率山東部隊搶先進入東北,在山海關和國民黨軍13軍打了一場仗。八年全面抗戰,國共雙方對彼此戰鬥力都有些陌生了,之前中央對國民黨軍實力持謹慎態度,要東北我軍收著點打。山海關之戰後,楊國夫發現敵軍雖有一定戰鬥力,但怕我軍衝鋒,一衝就潰散。
楊國夫對上報告時說的甚是樂觀,只強調了敵人的缺點,而對國民黨軍戰術技能好、射擊精準、戰鬥意志頑強、通訊指揮好等優點一帶而過。而實際情況是,13軍只是一般部隊,與新一軍、新六軍比,都差的遠,這些部隊日後給東北我軍帶來了無窮煩惱。
這種不夠全面的彙報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央,對東北敵我實力對比作出過於樂觀的判斷,要求東北局全面展開部隊、快速搶佔地盤。這麼做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當國民黨軍主力進入東北後,我軍尚處於大分散、大進軍的混亂狀態,部隊一時間集合不起來,處處被動,處處捱打。
秀水河子戰鬥,就是在部隊高度分散時,被迫打得一場遭遇戰。
二、林彪手下沒兵?
秀水河子之戰時,林彪直接掌握的部隊很少。
這又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
我軍出關東之初,部隊一度擴充套件得飛快。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第一個到達關東,迅速開始招兵買馬,改編游擊隊、接收鬍子(東北對土匪的稱呼)、地主民團、失業工人、農民等,兩三個月時間,部隊居然從幾千人擴編到10萬人,編成了12個旅、10個獨立團、2個支隊,原來的團長成了師長,營長成了團長,基層連排幹部不夠用,大量老兵直接原地提拔成連長指導員。至於李運昌,宛然成了兵團司令。
曾克林由於來得早,沾了光,靠大批日遣武器,把1500人的先遣部隊擴充到3.7萬人!
其他各部,也確實發展了許多新部隊,但問題隨之而來:部隊太散了。
受楊國夫報告的影響,東北我軍各部都覺得接受東北十分容易,忙著招兵買馬、佔領城市,違背了新擴充部隊需要先整編再使用的基本規律,過早地把主力部隊分散開。
很快,我軍本就不甚充實的兵力,被東北廣袤的地域稀釋開了,這在即將到來的國共決戰形勢面前,無疑是個嚴重的失招。
國民黨軍主力進入東北後,我軍各部招架不住,再加上蘇聯方面不斷施加壓力,我軍不得不退出大城市。中央也感到了之前制定的大發展戰略過於樂觀,採納了黃克誠等人的正確建議,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轉而去農村建立根據地。
林彪雖然是東北我軍的最高軍事主官,也只能委屈地帶少量部隊分散開。
在敵人強大壓力下,為什麼不把兵力集中起來,打大的殲滅戰呢?
其實林彪未嘗不願如此,只是當下沒有根據地,兵力集中起來無處依託。另一方面,就算有根據地,想集中也集中不了,畢竟之前部隊分散得太開,根本無法召集。現實如此,索性就因陋就簡,有什麼鍋做什麼飯,乾脆分散開去爭取農村。
但是仗還要打。
杜聿明率軍進入東北後,以中央正統自居,自恃兵力雄厚,到處追擊中共部隊,並聲稱共軍是不合法武裝,要立即將其驅逐出東北。
當時東北社會上對國民黨的法統地位還有一定模糊認識,滿心認為是國民黨軍趕走了日本人,對國軍非常歡迎。同時還聽信國民黨別有用心的宣傳,抵制中共在東北立足。
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一味避戰不是良法,極其不利於我軍在東北紮根壯大。1946年1月26日,中央給東北局彭真、林彪等人來電,明確指出,如果頑軍還向我武裝進犯,有必要進行反制打擊。如果有必要,林彪須到一線坐鎮指揮。
秀水河子戰鬥,就是一場不得不打的反制之戰。
三、兩個師只打掉一個團
秀水河子鎮,位於遼寧省法庫縣,處於彰武、新民、瀋陽之間,本來並不是重要的鐵路沿線。林彪率山東1師(師長梁興初)、新四軍7旅(旅長彭明治)兩支部隊駐紮於此,正在進行部隊整訓,同時開始搞土改、徵糧、建立我黨的基層政權。
杜聿明看得很準,為防中共勢力坐大,趁著兵力集中開始向我深遠的農村根據地進行追擊掃蕩。攻向秀水河子方向的,是國民黨軍13軍89師下屬的266團、265團。1946年2月9日,敵人向秀水河子一線開進。
根據後來的情報分析,敵人雖有兩個團的番號,實際趕到戰場的只有266團的主力,265團只有一個營參戰。
兵力對比我軍擁有絕對優勢。新四軍7旅,實際上是師級部隊的規模(新四軍3師實際是軍級規模)。我軍2個師6個團,對敵1個團,兵力幾乎達到6:1,從常識來看,隨便派1個師去打就夠了。
但是林彪比較謹慎,既然中央有指示要我到一線指揮,那我就去。
2月9日,林彪在秀水河子召集1師、7旅營以上幹部作戰前動員,並宣佈親自指揮這場戰鬥。各級幹部都有些驚訝,尤其是1師師長梁興初,感覺林彪只不過是落實中央指示,顯示出對這場戰鬥的重視。至於實際戰鬥,由師長們一線指揮就好了。
我們不揣冒昧地推測,極有可能林彪本人也覺得,以司令之尊來指揮兩個師圍殲敵人一個團,政治象徵意義絕對大過實際指揮的意義。
然而仗打起來之後,出乎所有人意料。
2月11日,敵266團進至秀水河子,立即向我軍陣地發動進攻,打了一陣感覺打不動,兵力懸殊,於是縮回村子裡,依託民房死守待援。1師和7旅從東北、西南兩個方向包圍了這一個團的敵人。
但是這個團一點也不怯,一面撤退,一面組織起炮兵陣地,猛烈地向我軍炮擊。原來266團把89師的師屬榴彈炮連也帶了過來。
我軍衝鋒時不怎麼注意戰術隊形,仗著人多,密密麻麻地就衝了上去,結果被敵人大量殺傷。
火力上全程被敵人壓制,致使1師主攻部隊很難突得進去。
林彪本來部署的是兩面同時開打,以扯散敵人的火力,誰想到7旅19團在另一面攻得晚了,比林彪預定的總攻時間晚了足足20分鐘。
正是這20分鐘,使得敵人把榴炮連的火力全都集中到一面,給我攻擊部隊造成重大殺傷。
1師師長梁初急得五內如焚,這麼打下去,官兵們傷亡太大,不是辦法啊!7旅到底怎麼回事?
直到22時20分,7旅方向才猛然響起山炮的怒吼,那邊的總攻才開始。
7旅為什麼耽誤了總攻的時間呢?現在已經無法弄清當時的具體情況,大概是7旅選擇炮兵陣地花了一定時間,但又來不及通知指揮所,以至林彪都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麼事。
敵266團本以為我軍主攻方向只有一個,榴炮連都對準了1師方向。7旅這麼一打,敵人頓時慌了神,榴炮連已經來不及調轉方向了。此時我軍人多的優勢體現出來了,7旅19團方向很快仗著火力壓制,衝開了敵人防線,旅長彭明治命令迅速發起衝鋒,打到村子裡和敵人近戰。
國民黨軍的槍大多是自動武器、衝鋒槍,缺少便於刺殺的步槍,一個步兵班只有三、四把步槍,平均每兩個士兵才有一把步槍。7旅衝進去之後,敵人很快慌了,自動武器近戰中完全沒有優勢,很快被我軍分割包圍。
本以為,戰鬥會像楊國夫報告的那樣,我軍一衝進去,敵人不會打近戰,很快就會投降。結果敵軍官指揮的很頑強,依託村內地形逐屋堅守。敵人的射擊技術也很高超,不亂放槍,輕易不暴露火力點,我軍每發現並摧毀一個火力點,都要付出一定傷亡代價。
就這樣打了足足一夜,到2月14日黎明時分,1師、7旅四個主攻團終於解決了戰鬥。
戰後立即盤點,共計消滅敵人1600餘人,其只斃傷者500多,生俘者800多。繳獲各種炮38門,輕重機槍98挺,其他槍械790多支,彈藥7萬多發,汽車32輛,電臺2部。
但我軍傷亡也很大,傷亡770餘人,比斃傷敵人還多。
林彪後來總結,這次戰鬥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內戰(指土地革命戰爭)、抗戰期間任何一次夜戰的強度。
要知道,這場戰鬥,我軍在戰略戰役層面佔盡優勢,要正面進攻,有側翼輔助,有阻隔打援,而敵人只是一股孤軍。敵我損失對比這麼大,原因就在於國民黨軍在戰術層面優勢比較大,把我們的優勢抵消了。
仗打完後,從林彪到梁興初、彭明治,都有些後怕。還是中央的見識高明,在部隊初入東北、部隊還未整編好的情況下,派高階指揮員到一線坐鎮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當初不夠重視,以梁興初1師或彭明治7旅其中的一部,去打這股敵人,很有可能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吃大虧。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就在秀水河子戰鬥的同時,吳克華率領的2縱就在沙嶺吃了個血虧。
四、吳克華沙嶺吃大虧
吳克華,山東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兼任5師師長,渡海到東北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司令員。
杜聿明派13軍掃蕩秀水河子方向時,同時令新六軍22師66團和一個師屬教導營共3000餘人,向盤山縣沙嶺鎮一帶進攻。
新六軍是遠征軍精銳,兵員充實,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緬甸戰爭和日軍對抗不落下風,是當時國民黨軍中數一數二的王牌軍。
66團到了沙嶺後,不顧疲勞立即構築工事,按照對日作戰的經驗,壕溝、鹿砦、鐵絲網一層又一層,搞得很紮實,村鎮內又依託房屋設定了堅固火力點。
66團的主要任務是來掃蕩的,不是防守,但仍認真地經營好這個臨時落腳地,可見其戰術素養之高。即使同時期另外幾支主力,如七十四軍、十八軍等,也未必能強過新六軍。
正是靠這股抗戰中血與火鍛煉出來的作風,66團得以逃脫吳克華的圍殲。
吳克華探知沙嶺有了敵情,當即決定集中6個團的優勢兵力圍殲。
2月16日,2縱隊所屬6個團都開到沙嶺,在沒有經過充分偵察的情況下,各團貿然發動了進攻。
吳克華手裡有十幾門各式炮,上來先猛烈地打了一頓炮,轟了兩個小時,以為把敵人的工事炸燬了,部隊往上衝,結果國民黨士兵不知道從哪鑽出來,馬上用火力網封住進攻道路。
我軍的炮打得沒有計劃,打了一陣沒炮彈了。敵人的炮卻趁機開始向外猛轟,給我造成殺傷。
一個連隊進攻一個高地,連續幾次沒衝進去,連隊幹部經驗不足,不知道馬上撤下來,在敵人陣地前遲疑不決,結果被敵人炮火整片殺傷。
主攻團32團3營衝進沙嶺北街,營主官沒有仔細偵察,叫兩個連集體猛衝,結果遇到鐵絲網進不去。步兵衝擊最忌諱的就是前進道路受阻,暴露在敵人火力前無疑於送死。連隊幹部慌了神,趕緊組織破障,好不容易弄開了鐵絲網,往裡衝又遇到鹿砦。
裡面到底還有啥?營連幹部都懵了,不知道該進還是退,這又犯了大錯。敵人炮火、機槍輪番上,我軍衝進去的2個連只剩下40多個人,傷亡近90%。
我軍打仗,幹部一般都帶頭衝鋒,兩個連隊的幹部全犧牲了,3營幾乎喪失了戰鬥力。
好不容易憑著人多,衝進去一部分。結果因為後續部隊聯絡不暢,支援部隊進不來,攻進村鎮裡的部隊又被趕了出來。
有一隊官兵打到一座屋子,裡面的國軍士兵打到只剩一個人,還不投降,往外扔了一個煙霧彈,我軍士兵不知道是啥,嚇得退了出來。
就這樣一直打到2月19日清晨,吳克華聽說盤山縣來了兩個團的援兵,其實情報有誤,只來了兩個營的敵人。吳克華感到各部已經打得筋疲力盡,只好命令各部撤出戰鬥。
沙嶺戰鬥,我軍殲敵674人,而自身傷亡竟達2159人。戰後總結教訓,許多幹部都認為,我軍的戰術水平遠遠低於國民黨軍,尤其是不會打正規戰鬥,步炮協同很差,通訊聯絡不及時,兵力投入極易犯添油戰術的錯誤,幹部不屑於偵察,等等。
所以回過頭看秀水河子戰鬥,林彪以司令員之尊親自坐鎮,除了他比較注重戰術,使部隊克服了急躁、粗糙的毛病,更重要的是各部之間協同的比較順暢,進攻總體上能保持一致。雖然出現了7旅19團總攻時間拖後20分鐘的小插曲,但沒影響大局。
秀水河子戰鬥和沙嶺戰鬥,我軍勝了一場,全殲敵人一個團,儘管反手就被新6軍打疼了,但一前一後兩場仗,讓我軍受益匪淺。自林彪以下各級幹部,對東北國民黨軍的真實戰鬥力有了客觀清醒的認知,更加認識到仗不可輕易打,需要紮紮實實從練兵做起。
一定程度上這兩場戰鬥也決定了東野此後作戰的特點,極其重視戰術,極其重視打有把握之仗,不冒險,不浪戰,基本上靠實力平推。東野打得仗,總體上看起來和華野、中野、西野比起來,都略顯平淡,不得不說,與秀水河子戰鬥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