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一天,在廈門一個毫不起眼的廣播站內,開國十大元帥當中的七位集體現身,而且負責保衛工作的還是開國大將羅瑞卿。除此之外,朱老總也決定要一起去,並且人都已經到了廈門,但卻被人給攔住了,這是為何?那一天的廈門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為何會讓這七位響噹噹的大人物集體現身於一個小小的廣播站內?其中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安排呢?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回到1962年的那個夏天,揭秘當時七位元帥集體現身的前因後果。
眾所周知,開國十大元帥,個個都是國之重器,不可輕動。隨便一個人出現在前線,那都是足以在全國引起轟動的大新聞,他們也極少有集體出動的情況。上一次多位元帥齊聚還是在1955年的軍銜授予儀式上。
1955年的那場軍銜授予儀式,誕生了新中國的十大元帥,這十人都是中國各個革命時期的領導者和參與者,統帥過許多場重要戰役,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和新中國的建立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無論是級別還是能力,都是新中國當之無愧的大功臣。
在授銜儀式那天,除了林彪、劉伯承和葉劍英外,其餘七位齊聚授銜儀式的現場,接受了毛主席的授銜。當時,林彪正在青島養病,由於身體原因不能長途跋涉趕到授銜現場。劉伯承正在南京忙於軍事學院的工作,抽不開身。而葉劍英當時人在大連,正在指導遼東半島對抗登陸戰役的演習,這是解放以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葉劍英作為這場軍事演習的主帥,自然是不能離開。於是,最終這三人都沒能去到授銜現場,成為一大遺憾。
但是,開國十大元帥的誕生以及七位元帥齊聚授銜儀式現場,在當時已經成為了鋪天蓋地的大新聞,當時大街小巷的報紙上,都是這十位元帥穿著軍禮服的畫像。
我們都知道,元帥集體現身實屬不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些元帥都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崗位上,集體出動的情況更是極為罕見。但是就在1962年的夏天,卻有七位元帥集體現身於廈門的一個廣播站裡。
那天早上,時任福州軍區副司令的皮定均親自安排部署,在廈門胡裡山安置了重兵進行把守,每隔十米就站著一位士兵。這些士兵都是從福州軍區當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個個都是精銳,為的就是能夠完全保證元帥們的人身安全。
上午9點的時候羅瑞卿到了,但是在這個時候,卻突然發生了一個意外。
當時羅瑞卿在皮定均的陪同下準備進入到胡裡山廣播站,但卻在走到門口的時候被一名負責把守的哨兵給攔住了,或許是出於警惕,又或許是想表現自己的盡職盡責,這名哨兵問道:“首長,你們是從哪裡來的?”
一聽這話,羅瑞卿和皮定均都愣住了。因為首長的事情屬於軍事機密,作為哨兵不應該多問,而且這次部署已經訓練了半年之久,本來就不該出任何紕漏,可是現在卻出現了這樣的差錯,一時間,皮定均怒不可遏,一把把這名哨兵拉到一旁,狠狠地踹了一腳,並大聲呵斥道:“叫你們連長出來站崗!”
事後,羅瑞卿越想越後怕。他是新中國首任公安部長,長期擔任保證中南海和毛主席安全的工作,警惕性極高,出了這個意外之後,他便立即下令將崗哨全部換成自己帶來的人,此外,接待室裡的桌椅、茶具、水壺也全部換掉,就連熱水都換成了自己帶過來的。
這次“大換血”在胡裡山廣播站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在廣播站負責迎接的戴鴻雁後來回憶道:“我這個時候才察覺到,肯定會有大人物要來,而且至少是元帥級別的。”果不其然,戴鴻雁的感覺是準的,他的猜測也得到了印證。
第一個走進眾人視線的是陳毅元帥,緊接著是賀龍元帥。一連出現兩位元帥,讓負責迎接的戴鴻雁震驚不已。但是還沒等他回過神來,劉伯承元帥,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聶榮臻元帥和葉劍英元帥又相繼出現。
開國十大元帥當中,除了朱德元帥、彭德懷元帥和林彪元帥沒來外,其餘七位齊聚胡裡山炮臺,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前所未有,這讓戴鴻雁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涼氣,七位元帥齊聚於此,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嗎?戴鴻雁也不敢妄自揣測。
除此之外,據時任第31軍聯絡處處長的王泉激後來回憶道,當時朱老總人已經在廈門了,也想一起去,他說:“我一定要去,我這輩子不一定能解放臺灣,但一定要到最前線去看看。”但是朱老總的車都已經到了廈門大學門口,卻被王泉激給攔了下來,他勸說道:“去了七位元帥,已經有很大的風險了,萬一走漏了風聲,後果不堪設想啊!”最終,朱德只好聽了他的勸說,沒有去胡裡山炮臺。
那麼,胡裡山這個小小的廣播站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呢?竟能夠讓七位開國元帥集體現身於此。這說起來,就得追溯到1953年了。
1953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廈門成立了一支特殊部隊,起名為“536部隊”,而這支特殊部隊的的成立,與蔣介石有著直接關係。
1949年初,三大戰役接近尾聲,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勢碾壓,國民黨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的蔣介石似乎已經嗅到失敗的氣息,早早便開始為自己尋求出路。當時蔣介石有四川、海南、臺灣這三條路線可以選擇,在國民黨內部高層會議上,眾人因為路線選擇問題而爭論不休,最終,張其昀提議撤往臺灣。
張其昀雖然不懂政治和軍事,但在人文地理方面卻是專家,他向蔣介石陳述了選擇臺灣的四條理由,他認為,無論是從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歷史因素還是政治原因,臺灣都是最合適的選擇。於是,蔣介石聽取了他的建議,選定臺灣作為後路。
做出決定以後,蔣介石便開始轉運財產,為撤往臺灣做準備。期間,他指揮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國庫當中價值近4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和外匯券秘密轉移至臺灣;中央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大銀行又將存在美國的外匯化零為整,存入到臺灣的私人賬戶。1949年12月,蔣介石攜家人坐飛機離開大陸,飛往臺北。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國民黨殘餘勢力便在這座島嶼上盤根錯節,並且頻繁侵擾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一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以“協防”的名義駛入臺灣海峽,與蔣介石簽訂了“臺美共同防禦條約”。這使得解放軍渡海攻臺的難度進一步增大,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政府隔臺灣海峽對峙的態勢基本確立,自此,臺灣便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與中國大陸隔海相望,不相往來。
1953年,我軍將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的“九頭鳥”廣播器材悄悄運至廈門角嶼島,並且在這裡組建了一支特殊的部隊,就是上文所提到的“536部隊”。這支部隊並不是用來的打仗的,而是一個對敵有線廣播站,每天用高音喇叭向對面的臺灣群眾喊話,向對面播送投誠的相關政策,展開對國民黨餘部的“心戰”攻勢,因此這支部隊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對臺心戰部隊”。
角嶼島上的生活十分艱苦,無論是建造工事,還是糧食淡水,都需要從大陸運過來。駐守在這裡的戰士們就住在用蘆葦搭建起來的簡易草棚裡,一旦遇上颳風下雨,所有的物資和裝置都會面臨著被打溼報廢的風險。
但是,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島上的戰士們還是每天堅持播送。播送的所有內容當中,要數規勸國民黨軍投誠的“六大保證”播報地最為頻繁。
第一,保證生命安全;第二,不打不罵不侮辱;第三,不沒收個人財產;第四,傷病者給予治療;第五,願回家者發給路費,願就業者幫助就業;第六,起義投誠立功者給予獎勵。
這“六大保證”每天至少要播放16遍,從早到晚,持續不斷,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以至於後來一些國民黨選擇投誠的時候,都能將這“六大保證”背得滾瓜爛熟。面對我方猛烈的“心戰”攻勢,對岸終於也坐不住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對面也從日本弄來了裝置,就安裝在角嶼島對面的金門馬山,叫做馬山廣播站,開始與我方進行對峙。
1958年金門炮戰打響之後,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開始對盤踞在金門島的國民黨勢力進行懲罰性的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在這場戰爭當中,除了兩岸互相炮轟之外,角嶼島與馬山的“廣播戰”也愈演愈烈,最激烈的時候,一天能播23小時,每播一個小時,就會讓喇叭歇歇嗓子,幾分鐘後繼續開戰。
這場“廣播戰”雖然不像普通戰役那樣會有流血犧牲,但終究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期間也難免會有生命危險。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互相進行炮火攻擊的時候,也總是會將廣播站作為攻擊目標,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只要能夠將對面的廣播給打啞,就算是立了大功一件。
後來,戴鴻雁在回憶起這一場景時說道:“對岸的國民黨經常在廣播裡面對大陸軍民許以豐厚的物質待遇,企圖誘惑大陸軍民,動搖大陸的軍心和民心。雙方有時候都比較剋制,就像是兩個人只吵架,不動手。但是還有的時候,只要角嶼島的廣播站一發出聲音,對面的炮彈十有八九會隨之而來。所以每次開播的時候,廣播站的工作人員就必須時刻準備好背起40多公斤重的裝置,隨時準備和對岸的炮彈打游擊。”
因此,解放戰爭結束後,在與臺灣島國民黨勢力的對峙當中,角嶼島的廣播站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2年夏天,七位元帥集體現身,齊聚胡裡山炮臺,就是來視察廣播的情況。當時,先是一位女播音員用普通話將“六大保證”播報了一遍,隨後,戴鴻雁又用閩南話播報了一遍,整個表演過程不到三分鐘。
除了視察對臺廣播外,七位元帥集體出動齊聚胡裡山是否還有其他目的,我們無從得知,也不能妄加揣測,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七位元帥集體現身廈門前線,視察這個毫不起眼的廣播站,足以表示對臺灣問題的重視以及希望海峽兩岸能夠和平統一的堅定信念。
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漸緩和,這些誕生在特定時代下的廣播站也逐漸消失。1991年4月23日,廈門對臺有線廣播進行了最後一次播音,第二天起,這所營業了整整三十八年的廣播站也正式停業,“對臺心戰”就此成為歷史。
如今,海峽兩岸雖然還未能實現和平統一,但是這些遺留在海峽兩岸的歷史印記,正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向兩岸人民傳達著來自大陸最為真切的誠意,終有一天,海峽兩岸會實現和平統一,中國的統一事業會順利完成,這一切,不過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