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也正是在這一時刻,黨中央確定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便是後來我們熟知的改革開放。
而如今的中國,距離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二個年頭,在這近半個世紀裡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多項科技更是在世界處於領先位置,尤其經濟發展迅速,已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我們如果重新回顧那段偉大的改革歷程,其實也不難發現,改革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在改革之初,很多人對於改革並不是很贊同,改革能不能行,姓“資還是姓社”等各種問題,可謂是層出不窮。
雖然改革面臨諸多挑戰,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可是這些問題,最終都在以鄧小平同志為首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下,成功克服,這才有了偉大的改革開放,才有了今日強大的中國。
當然在文章的開始我們就有說道,改革開放包含兩種含義,這便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對內改革,這主要體現在生產方式,以及所有制形式上,這些事情筆者不用多說,相信大家多數人都曾作為見證者,自然不會對其陌生。
但是對外開放,或許很多人有點不解,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說的簡單點,也就是讓外國人瞭解中國,讓他們願意到中國搞投資,讓中國成為能留住人的地方。
當然在改革開放之初,對外開放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便是外國對於中國缺乏瞭解,所以改善外國人以往對中國的誤解,這才是能否做到對外開放的根本。
而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實際上和對內改革一樣,所以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還熱情邀請一些外國記者來華,希望他們能瞭解中國,向世界上其他國家書寫中國。
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民眾對於新中國的變化也是感同身受,尤其身邊新事物的出現,極大充實了國人的生活,讓大多數感受也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好處。
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意識形態上面,例如改革開放之前,毛主席的畫像在北京隨處可見,可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很多毛主席畫像都被收藏了起來,因此有人便發出了猜疑,是不是天安門上的毛主席畫像也會被取下。
其實在那個年代,不光中國人有這種疑問,就連很多外國記者對此也極為好奇,不過這個問題,最終得到了答案,而給出這個答案的人,則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要講清楚這件事情,就得從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和一位外國著名記者的單獨會面說起,那是1980年8月21日,鄧小平為了向世界更好的宣傳中國,在人民大會堂118號廳接見了義大利記者法拉奇。
這次中國領導人同外國記者會面,可以說是非常特殊,因為在會面現場除了法拉奇之外,再沒有任何一名記者,甚至連中國記者都沒有,而鄧小平同志之所以如此重視這次採訪,給予外國記者特權,其出發點,也是為了讓西方國家能更好的瞭解中國,可謂是用心良苦。
據參加過這場會面,充當翻譯的施燕華同志回憶,當時這場會面只有五人在場,除了鄧小平和義大利記者法拉奇之外,便只有她和一名記錄員,以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錢其琛。
而後來施燕華同志在自己所寫的《我的外交翻譯生涯》一書中,深刻又詳細的回憶了此次會面,她清楚的記得,經驗豐富的法拉奇面對鄧小平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很刁鑽,她說道:
“幾年前我到北京來,到處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像,今天我從飯店到這裡,只看到一幅,掛在紫禁城入口處,以後你們還會保留毛主席像嗎?”
面對法拉奇這般詢問,鄧小平同志表現的非常淡定,當然他也看出了這位義大利女記者的意圖,無非是想把改革開放和毛主席對立起來,於是鄧小平不慌不忙慢慢的說道:
“永遠要保留下去,毛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為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從我們中國人民的感情來說,我們永遠把他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聽到鄧小平同志這樣說,法拉奇點點頭,其後鄧小平又對法拉奇表示道,中國雖然在過去很多地方都掛毛主席像,但他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並不能表明中國人對毛主席的尊重。
很快,這件事情透過法拉奇的報道,也向世界傳遞了出去,全世界其他國家,也都知道了鄧小平同志對毛主席的態度,當然鄧小平的這番回答可謂是精彩,既表明了中國人對毛主席的態度,又讓西方人打的算盤落了空。
其實鄧小平同志一生,對於毛主席非常尊敬,而毛主席去世後,鄧小平曾經多次提起毛主席,他認為沒有毛主席,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他甚至嚴肅的說道,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而是客觀事實。
當然毛主席的貢獻不用多說,每個中國人對他都是發自內心的敬仰,但回到鄧小平同志身上,他對於毛主席的感情,肯定是有別於我們普通人的,他既和毛主席是革命戰友,他又認為自己是毛主席的學生。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鄧小平對於毛主席有著更為深刻的瞭解,當然這種瞭解,沒有幾十年的親身經歷,絕非是我們一般人所能體會的。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33年,也就是距離這場採訪近半個世紀前,鄧小平就因為堅決維護毛主席的主張,而被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等人批評過。
當時正值反圍剿戰役的關鍵時刻,但是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的臨時中央一味執行共產國際命令,尤其是負總責的博古,對於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奧托布勞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李德深信不疑,這給紅軍帶來了巨大災難。
但毛主席因為主張游擊戰,不贊成他們這樣過於冒險的做法,而受到了嚴重批評,並且被取消軍事指揮權,派往了大後方,可毛主席雖然被博古等人孤立了起來,但在江西蘇區,卻依然有不少人支援他正確的主張。
而這些人的代表,便是後來被博古等人所批評的“鄧毛謝古”四人,也就是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當時他們四個人從中央蘇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毛主席的主張給予了堅決支援,並發表了一些正確意見。
也因為如此,博古便對鄧小平等四人進行了批評,甚至將他們劃成所謂的“毛派”,當然對於這些莫須有的帽子,鄧小平同志絲毫不在意,因為他意識到現階段紅軍,就應該遵循毛主席的主張,不能向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發展,一定要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廣大農村發展。
可當時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領導層佔據上風,因而毛主席的正確主張,並沒有得到實施,這也成為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最終進行長征的根本原因。
從這件事情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在黨中央領導革命的最初階段,毛主席的領導地位還沒有確定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就早已經認識到了毛主席的正確性,並且成為了毛主席的追隨者,甚至不惜忍受委屈,也堅定站在了毛主席這一邊。
而毛主席對於鄧小平,更是極為欣賞,不但曾多次在重要場合誇讚過鄧小平,還對其屢次委以重任,包括有些時候鄧小平同志總以自己“不夠格”而進行謙讓,但毛主席卻給他打氣,讓他放開手去做。
例如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鄧小平雖然只是中原野戰軍的政委,但在淮海戰役發起後,毛主席卻親自提議組建淮海戰役總前委,並由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而當時陳老總粟裕等人,都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之下,這些事情也都體現了毛主席對於鄧小平才能的肯定,以及對他的放心。
書歸正傳,回到這次採訪,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這便是在改革開放之初,西方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改變毛主席,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
而鄧小平在同法拉奇的會面中直截了當的闡明瞭自己的態度,換句話來說,也就是間接的表明了中國人的態度,這便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定是堅持在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同西方國家是有根本上的區別的。
今日我們重新看待這段歷史,難免不被鄧小平同志的智慧所折服,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的眼光是超遠的,他的偉大毋容置疑,身為後人的我們,務必要堅決維護這得之不易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