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各種各樣的文化都在中國境內流傳,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其中,便包括了佛教文化。
神州大地也同樣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很多神秘的歷史文物到如今依舊沒有被發現,它們身上總是有一種非常神秘的面紗,所以每當有新文物出土,總會讓大家格外關注。
位於江西省的洪門水庫便出現過一件大事,在2016年之時,江西一水庫水位下降,露出了大量佛像。
神秘的佛像露出,引來大眾關注
在江西,有一處水庫,名為“洪門水庫”,它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距今大約也就只有幾十年的時間。
它是江西省境內的第三大水庫,位於南城縣東部大約16公里的位置,佔地面積約為40多平方公里,正常情況下,水量的庫存能夠達到12億立方米。
這一片區域有著近萬畝丹霞地貌,樹木植被長得鬱鬱蔥蔥,到處都有水鳥在飛翔,風景也是相當秀美,因此,除了“洪門水庫”外,這裡還有一個極具詩情畫意的名字,叫做“醉仙湖”。
通常來說,水庫的水位一直比較高,只有在極度乾旱的情況下,水庫的水位才會大幅度下降,直到2016年的某一天,水庫旁邊出現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佛像,當地的居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所以立即聯絡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隨後,相關文物部門接到了通知以後立即派人來到了現場勘察,經過了嚴密的部署和多次現場勘察,專家們這才掌握了一些初步資料。
2017年1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對洪門水庫進行了長達10天的水下考古勘察作業。
當年9月6日,專業的考古隊成員們再次來到了這裡,開始了長達30天的水下考古勘察作業,這也是考古隊第二次對洪門水庫進行考古勘察。
這尊慈悲肅穆的石佛,製作工藝也十分精巧,即使被埋沒了這麼長時間,石像依舊十分精巧,幾乎保持著近乎於完整的身形,長期呆在水下,可佛像的本身並沒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壞。
想要弄清楚這些佛像背後的秘密,還是得研究佛教傳入江西后的情況。
從古時的情況來看,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中的重要系別,主要以“密教”的形式為主,這個密教在很早的時候便傳入了江西,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那時,安息的高僧安世高可以說是最早進入江西地區的佛教僧侶,並在江西地區開始傳播佛教。
安世高
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到了唐代中晚期,江西重要的地理位置便展露了出來,所以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都非常突出。
13世紀中葉時期,元朝也建立了起來,當時的統治者為有效管理西藏,所以把藏傳佛教推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從這個時候來看,江西本就位於長江的中游地帶,所以也自然而然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根據《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的記載,南昌的“晦機元熙禪師”等在當地已經是名重一時,元朝初期,還曾主持奉新百丈寺。
到了明朝,統治者在對待佛教的態度上基本傳承了上個王朝的方式,這同樣也使得藏傳佛教在明朝的政治層面上保持了很大的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藏傳佛教在江西的影響力則更加擴大,也更加深入。
所以從明朝開始,江西的禪僧便和藏傳佛教的僧侶頻繁交往,雙方的接觸也越來越多,因此江西的禪僧對於藏密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其實,這處沉入水庫底部的佛像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江西被發現的佛教用品了。
在早前,江西省德安縣文物普查人員便在吳山鄉紅橋村九組發現了一座修建於明朝中晚期的“禪師明十墓”,這也是此前藏傳佛教進入江西的實物見證。
1982年,景德鎮在發掘珠山明永樂宮的時候,便也發現了腹部刻有藏文經咒的白瓷飲器僧帽壺,由於明代景德鎮本來就是生產藏傳佛教陶瓷用品的重要基地,在透過查閱資料後,大家也發現此處的文物正是過去西藏僧侶在這裡燒製的報廢貢品。
而在清朝建立以後,清朝統治者本身也就是少數民族,並且還天然帶有“大一統”的思想,因此他們和藏區的關係也更加密切。
他們對於藏傳佛教也採取了比明朝更加優渥的政策,他們還尊崇以藏密黃教格魯派為核心的喇嘛教為“國教”。
不過,清朝那會的藏傳佛教著重在於藏、蒙、川、滇等地傳播和發展,在中國內地的廣大區域也基本上是一紙空白。
總結來看,藏傳佛教在江西地區發展的情形主要有這些特點:
其一是歷史悠久,源於漢魏時期,正式形成在元、明、清,直至當代。
其二是連續性不強,有的朝代比較旺盛,有的朝代又比較衰弱,甚至很難以找到前後的關聯,這個特點也導致在水下佛像最初被發現的時候,大家也很難分析出它到底來源於哪個朝代。
其三,便是沒有形成固定的傳播場所,眾所周知,特別是涉及到宗教的文化,都有些標誌性的建築物,可佛教在江西並沒有形成這種特點,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才形成了以廬山、南昌為主要中心的傳播點。
最後一點,便是佛教在江西主要和僧侶、居士有關,這些和普通居民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隔閡,可能這也是導致當地百姓並不瞭解佛像情況的一大原因;而從民眾的角度來考慮,大家對於藏傳佛教的需求並不算高。
因為從兩漢以來,儒家文化便在廣大內陸地區紮下了深厚的根基,幾乎所有普通百姓的觀念都是基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少會想到“超脫”之類的,兩種思想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因此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
因此對於小農意識比較強烈的江西百姓而言,虔誠的宗教信仰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巨大的財物供奉也遠遠超出了江西百姓們能夠承受的範圍,這些也阻礙了佛教在江西的傳播。
況且,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提高佛教的地位也是在一些固定的考量上,總體來說,佛教並沒有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援。
綜上所述,江西並不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地區,可藏傳佛教長期以來在江西的活動,還是對江西的宗教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東漢以來,佛教在江西還算是興旺發達,儘管發展的歷程也是充滿艱辛,可最終還算是站穩了腳步,江西的佛教文化內容也是比較優秀的,大家就算不是虔誠的信徒,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佛教的專用詞彙。
水下佛像,最終被指向明朝
正是因為江西的佛教有著很深厚的歷史,並且中間時斷時續,這也就導致了最初的時候很難具體確定出這些佛像究竟是何時的文物,它們的修建者又是什麼樣的身份。
根據南城縣博物館講解員張波的說法,這些佛像應該是明朝的產物。
當年,明憲宗朱見深將他的兒子分封在“南城”,然後他們的家族一共在南城延續了七八代,前後加起來一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朱見深
而且,洪門水庫的中心位置以前是南城縣硝石鎮的所在地,而硝石鎮的周邊則很有可能有“益王家族”的重要墓地,那個鎮子如今已經被水庫替代了,不過老一輩的硝石鎮人依舊記得鎮子之前的模樣。
根據當地文物工作人員的介紹,明代“益王”就居住在當年富庶的硝石鎮,他附近是有墓葬地的可能,不過這處鎮子並沒有留下什麼影視資料。
所以佛像出現,結合此前提到的“江西佛教並沒有形成固定場所”的說法,所以稍微懂行的人都會把它與古硝石鎮和藩王墓葬群聯絡起來。
後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再度出馬,這次他們派出了由18人共同組成的專業考古隊。
按照最初的資料,在1958年修建洪門水庫的時候,硝石鎮等63個村莊被淹沒,形成了面積為4600多公頃的水域,隨著水位的下降,那些被淹沒了近60年的部分佛像、聖旨牌坊等古蹟最終得以重見天日。
那處最引人注意的佛像整體高3.81米,屬於一種大型佛像,其中佛頭的長度約為0.7米,厚度約0.65米。
此外,考古人員在這尊摩崖石刻處還發現了摩崖石幡,從南往北依次刻有“南無地藏王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海眾菩薩”,在石幡上方有一塊約有30餘字的摩崖石刻。
根據現場的專家表示,這座石像的臉龐非常圓潤,五官的分佈也比較緊湊,透過專家們的推測,這處石像屬於明代佛像,並且這處佛像並非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大家也推測出這裡曾經修建過廟宇。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還是跟明代的“益王家族”有關,普通百姓自然是沒有如此豐厚的財力修建一處如此巨大的石刻。
時過境遷,曾經輝煌的南城縣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繁榮的藩王封地,如今已經成為了水庫,可能這尊佛像的背後還有著更多的故事等待被人發現。
因為佛像,這座快要被遺忘的小鎮又吸引了大批遊客,而“醉仙湖”本來就是一處完全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美麗湖泊,自然與歷史相互交織,也讓當地更加有魅力。
參考
探秘南城縣洪門水庫,江西日報
劉麗芳.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