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曾說,他這一生之中曾有兩個女人對他恩同再造,一個是趙一荻(即趙四小姐),另一個是宋美齡。
作為赫赫有名的“東北王”張作霖的嫡長子,同時亦是聲名在外的“民國四大公子”,張學良度過了相當傳奇的一生。而同樣在民國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交集?
是什麼樣的秘密,需要張學良為宋美齡一生守口如瓶?
初識
1925年6月14日,一個尋常的夜晚。黃浦江上大雨傾盆,一場豪華雞尾酒宴卻依然在燈火輝煌的美國駐上海領事館盛情開幕。在這個觥籌交錯的夜晚,一位風華無雙,談吐不凡的年輕女性引起了他的注意。
張學良剛率領東北軍擊敗孫傳芳一系,為調停“五卅慘案”,首次踏入上海地界。儘管當天晚上許多來賓盛名在外,也依然於他十分陌生。
他身旁的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見他多次看向那位女性,便笑著問他:“你當真不認識宋三小姐?她是孫中山先生的妻妹。”
張學良對孫中山先生十分敬仰。孫中山北上之前曾途經天津,張學良就在天津曾有緣與孫中山先生見過幾面,沒想到在上海能見到孫夫人的妹妹,他對宋美齡也更加有了好感。
他大方邀請宋美齡跳了幾支舞。出身相似,都留過學,更是有許多共同話題,當晚就熟絡了起來,一同跳了好幾支舞蹈。令宋美齡感到驚訝的是,張學良儘管出身軍閥,舞卻跳得十分好,這令她刮目相看。
張學良在上海停留不到兩週。調停期間,宋美齡臨時給他當起英語翻譯,也多次相約見面,一同跳舞遊玩。
張學良在上海的期間,兩人時常出雙入對。一個風度翩翩,一個莊重大方,倒也是上海灘十里洋場一處絕佳風景。
晚年的張學良向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回憶起他與宋美齡的初識,他曾這樣談道:
“76年前我第一次進上海的時候,和當時還是小姑獨處的宋美齡見面,驚為天人,極為傾倒,一度想追求。……當時她還沒結婚,我立刻為她的氣質所傾倒,真是美如天仙。還和她約會了幾次。
如果當時沒有太太(指于鳳至),說不定還要猛追她呢!……大約就在這時候,我不知道蔣先生也在追她,而且追得很兇,還跑到了東京,最後她還是嫁給了蔣先生。”
當時的張學良早已有了妻室。由於生性風流,張也有過數段風流韻事。
若僅是一時相伴倒也無傷大雅,若是讓張學良成為自己的丈夫,心高氣傲的宋美齡是斷然看不上的。
而至於當時的蔣介石,在宋美齡的眾多追求者中毫不起眼,直到後來當上掌握了軍政大權,宋美齡才最終選擇了蔣。骨子裡權力慾極重的宋美齡擇偶眼光確實功利而長遠。
於是在各種場合之下,兩人默契地對這段過往守口如瓶。可誰曾想到,這段友人以上的真摯感情,在日後成了張學良最重要的救命符。
驚變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發起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兵諫,即西安事變。
國上下都極其關注西安事變的走向,因為一旦處理不好,不可避免的是大規模內戰。
宋美齡得知西安發生兵諫,蔣介石訊息不明,一時震駭莫名。
但張學良也明白這次兵諫的嚴重性,馬上致電宋美齡:
“大義當前,學良遂請介公暫留西安,促其反省,不忍以私害公,但決不妄如危害。敬請夫人放心,如欲來陝,尤所歡迎。學良平生從不負人,耿耿此心,可質天日。”
後來宋美齡的外籍顧問端納也傳回訊息,蔣介石平安無事,但勸阻她切勿來陝。
宋美齡卻決定親赴西安,她直言:“如果我直接和張學良對話,我親自去西安,他的心理會發生何種變化?一句話,我相信,只要我能夠與張學良當面協商,一定能促使他迷途知返。”
她堅信張學良不是那種不講事理的人,加上自己親自前去西安,這樣的誠意,張學良不會不領情。換句話說,如果宋美齡不是對她和張學良的關係有十足的把握,她肯定沒底氣說出這樣的話來。
12月23日,宋美齡與宋子文飛赴西安。張學良親自來迎。他快步走向登機口,面帶愧色,向宋美齡行了一個軍禮。宋美齡不動聲色,如往常一樣與張學良寒暄。只是在下飛機時,似是隨口一提:“我的隨身行李就不要搜查了吧。”
張學良立即回答,“我斷然不會下令搜查夫人的行李,夫人不必為此擔心”,足見張學良對宋美齡的信任與尊重。
在見面之後,張學良對宋美齡坦言,他們劫持蔣介石,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就是為了停止內戰,一直對外,保衛國家”。
張學良用“兵諫”這種形式,不是毫無理由的,他也有自己必須執行的理由。面對日益危急的國內形勢,再加上中共抗日救國的主張感召,張學良開始想勸蔣介石放棄那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面對步步緊逼的日本侵略,聯合中共的力量,一同抵抗外敵保衛國家不是更好的選擇?於是,張學良和周恩來的溝通中,表示了他的想法:“你們(指共產黨)在外面逼,我在裡面勸,內外夾攻,一定可以把蔣介石扭轉過來。”
於是,在兵諫之前,張學良已經多次進諫蔣介石,甚至用上了“哭諫”,但蔣介石依舊無動於衷,堅持自己固有的決策。
最後,張學良下定決定要逼蔣抗日,不得不做出更有威懾力的行動-發動兵諫。
宋美齡聽完張學良的解釋,明白了他的意圖,沒有深究張學良的責任,並且答應和蔣介石說明情況。而張學良則表示和楊虎城等人商量做決定,如何處理蔣介石。
終於,在多方努力調停斡旋之下,蔣介石答應聯共抗日,全面抗日戰局形成,張學良與楊虎城解除了對蔣介石的扣押。
在這場事變中,張學良和宋美齡的相互信任,是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良好基礎。如果沒有深厚的友誼和了解,在這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誰又敢輕易相信對方一句話。
落幕之後,張學良毅然決定一力承擔後果,決意要與蔣介石一同回到南京。蔣介石壓住火氣,數次說:“我無法保證你在南京的生命安全。”
張學良依然堅持:“我到南京,是自己去請罪。這個請罪,甚至包括把我槍斃。因此,我臨走時,把我的家眷交給了我的一個部下。我是軍人,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任,我沒有別的想法。我反對內戰,為了停止內戰,我決心犧牲自己。”
他解釋道,他有這個義務去承擔事變的全部責任,同時也準備向社會各界證明,他本人絕無加害委員長的惡意,沒有謀權奪位之心。
宋慶齡與宋子文同意了。她理解張此舉的特殊用意,同時認為這是可以使今後準備以武力奪權的人,明白奪權失敗的懲戒,從而不敢輕易嘗試(儘管此次兵變並非出於此意)。想到此處,她便沒有再勸阻張學良。
然而回到南京之後,蔣介石就扣押了張學良。宋美齡無法兌現自己的諾言,為此她和蔣介石爆發了無數次爭吵。
張學良被扣押的第二天,宋美齡去看望安慰他。張學良不以為意,反而十分豁達:“我個人是十分渺小的,我並不計較如何處置我。只要委員長能認清大局,不反悔在西安達成的條件,大家一致對敵,我就安心了。”
張學良如此重信重義,顧全大局,這和小肚雞腸的蔣介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蔣介石甚至把扣押張學良這個事情怪罪到張學良自己身上:“我早就叫他不要跟來,再說南京的事本來就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
更令她想不到的是,蔣介石就將張學良送上軍事法庭,判處10年徒刑。1937年1月4日,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國民政府“特赦”張學良,但仍將他交給軍事委員會,實際上依然是將張學良加以軟禁,時間竟然長達半個世紀。
為了斷絕張學良與外界的聯絡,蔣介石先將他遷往自己的家鄉浙江奉化。此後11年間,蔣介石又將張學良押往安徽、江西、湖南,甚至到貴州、重慶等地。
此時遠在英國的于鳳至聽聞訊息後,給宋美齡寫信:“親愛的美齡姐,學良不良,離開我以後發生這件事,我甚為遺憾,可否把學良交給我看管?"宋美齡正為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感到焦頭爛額,自知無顏面對於鳳至,便沒有回信。
心急如焚的于鳳至直接動身從英國回到南京,找到宋美齡。透過宋美齡說動蔣介石,她得以如願到溪口陪伴幽禁中的張學良。
1946年,張學良被秘密送往臺灣新竹的山間公寓,世間再無人能知張學良的訊息。
不明真相的人以為張學良過上了田園牧歌的愜意生活,實則不然。根據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張閭蘅的回憶,張學良幽禁的地方位置不好,而且距離城市遙遠,物資採購非常困難,日常的生活用度都得靠自己動手。
她坦言,張學良來了臺灣的這些年“聽力、視力大為減退,精神也很苦悶,那十年沒人知道他的生死,完全與世隔絕。”
張閭蘅的話,在張學良與宋美齡的書信中也有體現,“由井上溫泉到新竹市汽車往返約五至六個鐘頭”,“竹東到井上一段,轎車因石頭太露出地面,不堪通行,只有卡車或吉普車方可行駛,並且顛簸萬分,險處甚多”。
新竹山間公寓荒涼匱乏,宋美齡多次派人送來食物、藥品,在外若是見到什麼新奇玩意,也時常託人給張學良送上一份,如收音機、雜誌、照相機等,供張學良打發時間。若是得到友人贈送的巧克力,第一時間也會轉贈張學良一份。
對此,張學良也是銘感於心。晚年時,他無限感慨道:“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漫長的幽禁歲月
我們無法想象,張學良是如何在幽禁的環境中,打發這漫漫長日的,不過有一個人貫穿了他長達54年的幽禁生活,毫無疑問,這個人又是宋美齡。
幽禁的日子裡,宋美齡成了張學良和外界、至親聯絡的橋樑,很多親人朋友的書信也是透過宋美齡轉交給張學良,讓牽腸掛肚的張學良可以緩解思念。
在宋美齡的勸導之下,原本信佛的張學良,也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而陪伴張學良的趙四小姐,最終也成為一名基督徒。
日子靜靜地經過,直到1961年的一天,宋美齡突然造訪張學良,並且關心起張學良的婚姻:
“漢卿,按照我們基督交易的章法,你必須儘快做出決定與鳳至小妹結束婚姻關係,否則你不算忠誠的衛道士,當然這是我的決定,與大哥(蔣介石)無關”。
張學良怎麼會不明白,這就是蔣介石為了拖住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並且給趙四小姐一個名分,張學良無法拒絕宋美齡的建議。
1964年7月4日, 64 歲的張學良與51歲的趙一荻在臺北成婚。婚禮十分簡樸,卻嚴格按照宗教禮儀進行。他們在一名美籍牧師的見證之下完婚,相愛相伴三十年的眷侶終成正果。
不過,這樣一來,張學良和身在美國的髮妻于鳳至就毫無關係了,無法透過家庭團聚的方式離開臺灣,重獲自由。
一開始,于鳳至努力地利用自己的關係網,在美國聯絡有影響力的人,要求蔣介石釋放張學良,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支援釋放張學良。
這也引起了蔣介石的疑慮,於是蔣介石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
利用了張學良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教義,半強迫地讓張學良和于鳳至離婚,從此斷絕了這條眼看著有希望的自由路。
眼看著張學良還在蔣介石手上,于鳳至不得不屈服,“為了漢卿,我願意死,何況在紙上籤個字,漢卿也始終認我是他的夫人。”這對張學良和于鳳至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悲劇的結尾。
結語
相比相伴一生的于鳳至和趙四小姐,張學良和宋美齡的交往多見於書信往來。但是,對於張、宋之間的私交,後人曾經猜測他們之間是否曾經在精神上相互依戀。
張學良認為,他與宋美齡遠比蔣介石有著更多共同語言。兩人出身相似,年齡相仿,又同樣留過洋,通英文。他曾在《西安事變反省錄》裡明確說,如果事變時宋美齡就在西安,或許不會發生兵變。
蔣介石去世之後,宋美齡與蔣經國政見不合,前往美國定居。期間常用書信與張學良交流。
在張學良去世之後,留存下來大約500多封信件,往來物件除蔣介石、宋美齡夫婦,還有宋子文、孔祥熙、蔣經國、戴笠等人。其中與宋美齡的往來信件最多,大約有百封以上,多用英文寫就。
宋美齡習慣以英文書寫。但若張學良身體不適之時,她念及張學良難以閱讀,便體貼地會換成中文。
雖然在漫長的幽禁歲月之中,張學良得到了宋美齡的照拂和廕庇,但相較於晚年張學良仍大方坦誠地談論自己對宋美齡的傾慕,宋美齡對張學良的情感恐怕更為複雜。
她對張學良照拂恐怕更多出自於政治考量和對自己政治諾言無法兌現的愧疚。也或許會有一些年輕時的情愫摻雜其中,以及面對一個坦率表達對自己愛慕的人無法回應的愧疚。
而宋美齡的無法回應,與她身處政治風暴中心有極大聯絡,更難以擺脫干係的應該是她骨子裡強烈的“權力慾”。即便有情,也更不難看出她會更傾向對權力的抉擇。
然而這僅僅只是揣測,當事人的心思我們難以得知。
1990年,年屆耄耋的張學良恢復了人身自由,1995年定居夏威夷。此時宋美齡早已定居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寓所,兩人此後再未相見。
2001年10月,張學良以101歲高齡病逝於夏威夷檀香山。宋美齡聽聞訊息後沉默不語。同樣年事已高的宋美齡行動不便,隨後便令孔令儀與辜振甫、嚴倬雲夫婦作為她的代表,出席張學良的追思禮拜及公祭。
在張學良的靈前,嚴倬雲獻上一束署有“蔣宋美齡”的十字架鮮花。幾年後,宋美齡病逝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