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初中文憑,卻用200餘篇論文10部專著書寫了一個世紀的學術經典。他是人民數學家,他的名字閃耀在世界科學歷史星空。”
2020年,是華羅庚同志誕辰110週年,華羅庚紀念館為他舉辦了紀念儀式,給予了他如此高度的讚揚。
如致辭所言,華羅庚,就如同閃爍在人類科學星空中的一顆明星,他的研究,為中國數學在國際領域的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華羅庚,才有了國際公認的“中國數論學派”;
有了他,二十世紀的東方才颳起了“優選法”,“統籌法”的經濟數學之風。
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中華民族的驕傲。
而這顆祖國的明星,從來不是隻身照耀的,在這璀璨光芒的背後,蘊藏著一片蔚藍的天幕,在漆黑中無聲地襯托。
在華羅庚綻放光芒的背後,便是妻子吳筱元,如天空般矢志不渝的支撐。
1927年,華羅庚與吳筱元在父母的介紹安排下結為夫妻。
在那個包辦婚姻的年代,許多知識分子與妻子之間都有著一層無法破解的隔閡,因為兩人之間的心意無法互通,而勉強維繫著婚姻關係。
但華羅庚與吳筱元卻是個例外,他們相濡以沫地在一起,相互陪伴了58年的歲月。
在這58載的時光中,華羅庚將生命獻給了祖國,而吳筱元將生命的所有時光與精力都獻給了華羅庚。
兩人新婚之初,相敬如賓,琴瑟相諧。
吳筱元雖然只有小學文憑,但通情達理,她對丈夫無微不至地體貼關照,支援他的工作,帶給他最溫暖的家庭。
華羅庚在小學時,數學極差,但酷愛算數。
後來幸好得遇王維克老師,引領著他在數學方面學習研究,發現了他與生俱來的數學天賦。
從那時起,他便決心一心致力於數學研究。
有了妻子的支援,華羅庚每日伏案計算思考,工作順利、家庭和睦,雖然家境比較貧困,但還是與吳筱元共同度過著溫馨平淡的生活。
在兩人結婚的第二年,他們迎來了一個女兒。
華羅庚十分欣喜,為她取名“華順”,寓意希望今後的生活能夠一切順利。
然而,天不遂人願,厄運降臨到了這位天才數學家的家庭中。
沒過多久,華羅庚患上了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不得不臥病在床。
本就生活清貧,靠著華羅庚做會計的薪水,才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家庭,在他的重病下雪上加霜。
吳筱元看著丈夫虛弱的身體,心急如焚。
她到金壇縣城,去為華羅庚請來赫赫有名的大夫為他看診,希望丈夫能夠有所好轉。
醫生每次的出診費是2元,華羅庚當時的工資每個月只有18元。
面對這樣的情況,吳筱元沒有退縮,她滿心所想只有為丈夫治病,哪怕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為了能夠按時請來醫生給華羅庚診治並給他開藥,吳筱元瞞著家人,將自己當初結婚的嫁妝拿到了當鋪,換錢給華羅庚治病。
這樣換的錢不夠,她便去到處討借。
華羅庚這一病便是半年之久,丈夫無力地躺在病榻之上,吳筱元便一力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
白天她四處奔走借錢、請醫生開藥、忙碌於家務,晚上她便陪伴在華羅庚的床前,呵護鼓勵著他,讓他積極地面對生活。
他們的孩子還不足一歲,吳筱元在生活與丈夫的疾病中疾馳,實在無力再親自撫養這個幼小的生命。
於是,她便將華順送回了孃家照看,全心全意地照顧著華羅庚。
名醫的問診卻並沒有為華羅庚的病情帶來轉機,幾個月過去了,華羅庚依舊蒼白無力地臥於床上,虛弱不已。
大夫在一次看診後,向吳筱元無奈地搖了搖頭,告訴她華羅庚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醫了。
醫生離開了,甚至沒有留下藥方。
他認為華羅庚的病情,已經沒有必要再繼續吃藥診治,只能等待著死亡的降臨。
吳筱元聽了醫生的話,如晴天霹靂,悲慟不已。
她不願相信丈夫在如此年紀便要結束這短暫的一生,她相信,上天一定不願奪走這樣年輕鮮活的天才的生命。
吳筱元振作精神,她相信,一切自有天意,只要她能夠堅持下去、相信奇蹟,那麼奇蹟便會降臨到他們的身邊。
她從未放棄過希望,華羅庚幾度病危,吳筱元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予他無微不至的呵護。
由於長時間臥病在床,華羅庚生了褥瘡,極易感染,吳筱元每天小心翼翼地幫他翻身換藥,守護他的生命。
華羅庚問她醫生怎麼說,吳筱元笑著告訴他,醫生說他已經快好了,所以沒有再開新的藥。
身體雖然虛弱,但意志仍然堅強。
在吳筱元不分日夜的照顧陪伴下,華羅庚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自己能夠慢慢好轉。
越是接近死亡,便越是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華羅庚為妻子無怨無悔的守護而無比動容,他感激自己擁有如此不離不棄的妻子,也決心病好之後專注地投身於數學事業,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樣強大的意志力與吳筱元的守護下,奇蹟發生了,臥床半年的華羅庚終於逐漸好轉,從死神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這也許就是愛的力量。吳筱元的愛帶給了兩人嶄新的希望,從這份希望中,誕生了生命的奇蹟。
雖然由於長時間的病痛折磨,留下了終身殘疾的病根,但兩人已經爭取來了這珍貴的生命,能夠讓他們繼續攜手向前的時光。
華羅庚與吳筱元都激動不已,決心好好把握這來之不易的生命的奇蹟。
華羅庚戲稱自己走起路來是“圓和切線的運動”,笑對自己身體的殘缺。
他說:“我別無選擇,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腿。”
此後,每次要去講學或去別人家之前,華羅庚都笑著喊道:“船來嘍!”然後一搖一擺地出發。
吳筱元看著丈夫重煥活力的生命,便覺得人生愈發充滿希望。
她依然晝夜無間地守護著這個家庭,不是陪著華羅庚四處奔忙,便是在家中照顧親人,努力將他們的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
1931年,應熊慶來教授的邀請,華羅庚前往清華大學授課,本想與丈夫同去的吳筱元,顧慮到當時自己腹中的孩子,還有需要照料的華羅庚的父親,便決定留在家中,繼續為家庭守護。
雖然夫妻異地分別,但情意絲毫未減。
吳筱元想念著在北京潛心鑽研的丈夫,自己便更加努力地照顧好這個家等他回來。
華羅庚知道妻子的不渝堅持,在感激的同時,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兩人這樣遙遠地相互扶持支撐著,度過了5年的時間。
1936年,華羅庚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深造。
但次年,由於政治形勢嚴峻,華羅庚毅然回國,懷著滿腔報效祖國之志前往西南聯大任職。
歷經數年輾轉別離,華羅庚與吳筱元和家人們終於團聚了。
吳筱元獨自挑起了家庭重擔這麼久,沒有絲毫的怨言,她深知丈夫的志向,而自己便甘居幕後,為他將前行之路先斬除荊棘。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的生活十分艱辛。
為躲避空襲,他們全家只能和聞一多全家一起擠在同一個廂房中。
但兩家人的人口實在眾多,一起在一個16平米的廂房中避難太過擁擠,華羅庚便想方設法租下了一所牛圈上面的樓棚。
牛們在棚下“哞哞”叫喚,華羅庚與家人在搭著乾草的棚上居住。
當時的吳筱元,已為華羅庚生下兩兒兩女,他們的經濟負擔十分沉重。
面對這樣的窘境,華羅庚便隱姓埋名,前往當地的一名中學去做兼職代課老師,來維持家中的生計。
正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華羅庚也一直苦心鑽研,寫下了上百萬字的數學論文,取得了數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牛棚之上的生活雖然艱難,但夫妻二人攜手堅持,時光也慢慢地流逝著。
從家中到廂房,再到牛棚,吳筱元不渝地陪伴在華羅庚的身邊,對他的生活呵護有加。
看著吳筱元數十年如一日的操勞與關懷,華羅庚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如果沒有妻子這樣默默堅持的守護,他便沒有這樣潛心鑽研的機會。
看著懷孕期間來回忙碌的吳筱元,華羅庚感到心疼。
- 他擼起袖子,自告奮勇地說:“你今天歇著,我去做晚飯。”
- 然後,他將吳筱元安頓在小床上,便開始自己煮粥。
粥煮好了,他高興地喊吳筱元過去品嚐,但是掀開鍋蓋,兩人卻哭笑不得。
原來,不事烹飪的華羅庚無法掌握在鍋中加米的量,一次性加了太多的米,面對滿滿一大鍋的飯,兩人看著彼此,發出了苦笑。
這一鍋的飯全家人吃了三天才吃完,面對著丈夫犯的小錯誤,吳筱元不覺惱火,只覺得甜蜜。
其實,她雖做著家中絕大部分的家務,但華羅庚每天努力工作貼補家用,還有對她的愛意與關心,她都能實實在在地體會到。
她從不覺得自己多麼勞苦功高,只因夫妻二人分工如此,她始終甘之如飴。
1950年,情勢有所好轉,華羅庚與吳筱元一家人共同遷往北京居住。
華羅庚被聘為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一家人在清華園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清華,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不再那麼困窘貧寒,但華羅庚也更加忙碌了起來。
在事業上逐漸有了起色的他,需要四處奔波研究講學,非常繁忙。
吳筱元便更加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扮演著他的貼身秘書,讓他能夠專心地為工作而忙碌。
她不僅照顧華羅庚的生活,幫華羅庚準備好他出門所需的柺杖帽子、香菸檔案,還常常為他摘抄論文書信,為他分擔工作,為他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
朋友們看到吳筱元如此無微不至的付出,都十分動容,問她為何能做到如此地步。
吳筱元從不覺得自己做出了多麼偉大的事,面對朋友們的疑問,她只淡淡地回答:“我能幫他一點兒忙,他就少操一點兒心,為國家多出一點兒力。”
她只是一直遵從著內心的選擇,丈夫選擇了祖國的事業,她便無條件地選擇在背後支撐著他。
丈夫是否天才,究竟是否能夠有一番不凡的作為,她一開始是並不知道的。
但是對她來說,既然是華羅庚的選擇,她便無怨無悔地跟從。
看著華羅庚逐漸成名,她便感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華羅庚的成就,便是她的成就,華羅庚曾說,“我這一生的成就,有妻子一半的功勞,她是無名英雄。我的整個事業是與她分不開的。”
她成就他的事業,他回報她的付出。
華羅庚與吳筱元,便是如此相濡以沫地相互支撐扶持著,度過漫長的人生時光。
1952年,華羅庚受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數學研究所,華羅庚擔任研究所所長。
隨後,他隨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奔赴蘇聯訪學,又前往匈牙利出席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
這顆人類科學界的行星逐漸綻放著屬於他的光彩,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式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華羅庚的名字,不僅在中國備受矚目,也傳到了國外。
他的思想,掀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浪潮,讓世界聽到了中國數學的聲音。
看著丈夫如此出色的成績,吳筱元深感欣慰。
從生命線上的掙扎、無錢養家的艱辛,到如今他傑出的成績,他們終於一步步走向安穩、順遂的人生,並肩迎來了可期的未來。
就這樣,兩人攜手走到了80年代。
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吳筱元與丈夫經歷過的挫折讓她十分擔心,她怕每日出門在外四處奔波的華羅庚遭人迫害,便不想讓他經常出門,希望華羅庚能夠每日陪在她的身邊。
對於吳筱元來說,沒有什麼比丈夫的生命更加可貴。
當初她從疾病中奪來了華羅庚的生命,如今,她無比害怕他的生命會被再次奪走。
可是,此時的華羅庚已經肩負重任,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他,並不能每天待在家中,閉門不出。
由於工作的需要,他必須時常外出講學。
華羅庚認為吳筱元的擔心有些沒有必要,自己哪能一出門就慘遭迫害呢,而且他必須外出傳播數學新思想,為祖國付出自己的努力。
於是,晚年的華羅庚與吳筱元之間經常為此爆發爭吵,兩人相持不下,難以調解。
由於當時的華羅庚患上了嚴重的心肌梗死,情緒的激烈起伏可能會危及他的生命。
得知了父母情況的兒女們,都認為父親的健康狀況比較危險,應該避免如此激烈的爭吵,不能再繼續和母親同居。
於是,在兒女們的勸告下,華羅庚搬到了崇文門,與吳筱元分居了。
雖然兩人的心中都懷著不捨,但事業與健康的抉擇讓他們之間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分居,是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最好的選擇。
華羅庚仍奮戰在數學研究的一線,苦心鑽研,四處演講。
他的貢獻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顆明星到了晚年,仍不留餘力地照亮著人類數學界的夜空,而吳筱元,仍在遙遠的背後默默地為他思念。
兩人分居後的第五年,華羅庚在東京大學的一次報告中心臟病突發,永遠地倒在了數學講臺上。
他終是實現了一生的理想,將全部的生命盡數奉獻給了數學研究,奉獻給了祖國事業。
只是在這最後的幾年,沒能有吳筱元陪在身邊,讓他的人生多了一分難解的遺憾。
兩人的兒子華俊東,多年以後曾回憶說,若沒有母親的操勞和支援,父親不會有那般成就,更不可能有這個家庭。
言語之中,飽含著對母親的欽佩和愛意。
對於吳筱元來說,雖有遺憾,但也終究值得。
她陪伴著華羅庚度過了漫長的人生時光,已為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2003年,吳筱元離開了人世。
她的骨灰被安放在華羅庚紀念館中,華羅庚的雕像旁邊。
而那時,華羅庚的骨灰,已在那裡等候了她18年。
如今的人們,來到紀念館懷念華羅庚的同時,也會懷念起這個與他共同相伴在此處的大師的妻子吳筱元。
也會感慨,在這明星閃爍的背後,有一片蔚藍廣闊,卻默然無聲的寧靜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