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大作年年有,不知為何今年翻車的尤其多,而且有的居然連重製版,都翻了好幾次……
所以這幾天,閒暇時的手談姬,特地去找些不知名獨立遊戲,以安慰記幾。而在taptap閒逛時,突然發現有一款地牢戰鬥類遊戲上了排行榜第一名,遊戲的名字有點意思,叫《不是地下城》。
不是地下城,那是什麼呢?
難不成是個爬塔遊戲?可惜並不是,官方給出的英文名稱叫《Dungeon No Dungeon》簡稱的話當然是“DND”,而眾所周知,經典桌遊《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的簡寫也是“DnD”,手談姬估計官方是在玩這個梗吧。
另外,某部輕改動畫片的名字中帶有“DXD”,咳咳,扯遠了。對了,說到動畫,前天有一部和“地下城”有關的動畫釋出了第二季的PV,這就是《來自深淵 烈日的黃金鄉》,動畫於2022年播出,很有盼頭!不過由於劇情過於噁心萌,建議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姬友觀看,不建議未成年看。
言歸正傳,說回這款名叫《不是地下城》的遊戲。
體驗下來,如同遊戲自己的定位那樣,是一款“部位策略回合制”遊戲。
“部位”應該是這款遊戲的最大特色了。
大部分遊戲的敵人,都有著“血條”的設定,可“血條”是真實存在的嗎?人體可沒有那麼脆弱,你看櫻滿集同學失去右手成熟了許多,不依然堅強地活著嘛。
在《不是地下城》這款遊戲中,血條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是人體的每個部位都有單獨的血條,以及相應的護甲值。某些部位血量歸零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手部打殘,敵人就不能揮舞武器或是使用相關技能,腳部打殘,敵人就不會跑過來進攻。
那如果頭部血量歸零……就撲街啦。
在諸如fps遊戲中,命中不同部位會產生不同傷害還是相當常見的,在魂系遊戲中,透過持續攻擊特定的部位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而在忍龍2中,破壞身體部位還可幫助達成combo……“部位破壞”不是獨創,但應用在這種探險遊戲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除了部位機制,《不是地下城》的其他玩法方面就比較常見了,包括回合制的戰鬥,人物升級、招募、技能學習等,遊戲的主要玩法是透過刷圖獲取更多的金錢,進行角色升級,然後繼續推圖,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刷刷刷。
根據製作組所言,遊戲中借鑑了肉鴿玩法,手談姬在玩的時候確實能夠感受到其中的不少相關元素,但是“爽感”還是欠缺一些。遊戲的戰鬥動畫比較慢,且不能跳過或加速,雖然只打關鍵部位就可以,但戰鬥時長依舊不短,而且遊戲中敵人的MISS率是相當高的,容易產生挫敗感。
其實,根據開發組之前的描述,我們還是能找到其中的原因,《不是地下城》專案源於一個桌遊企劃,知道了這一點,也就明白為什麼冒險步數要透過“擲骰子”來判定,MISS率這麼高也能說得通了,想來這款遊戲如果桌遊化,是比較好操作的。
可惜,介質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的割裂,線下的多人組隊打怪,和線上的一人操作多名角色還是有區別的。舉個例子,如果三國殺標準局裡,四個反賊由一個人當,或是狼人殺裡狼人只有一個,遊戲體驗其實是會大打折扣。如果能再加打磨(比如提高遊戲速度),相信《不是地下城》會更加耐玩。
當然了,既然能到taptap榜一,意味著遊戲本身素質還是過硬的,這點不用擔心。如果姬友帶著玩美式桌遊的心態來玩,應該會對遊戲多一份寬容。
而且這遊戲開發組就3人,還要啥腳踏車呢?
遊戲基本資訊
原名:不是地下城
大小:922M
系統要求:?
語言:中文
iOS不是iOS。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