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兒姐今天想問個有些殘酷的問題:
在你曾遭遇的喪親之痛中,你花了多長時間才走出來?
你是沉浸在悲痛之中,還把悲傷深藏,繼續笑著生活?
這幾天,一位失去兒子的父母,因為選擇了笑著生活下去,被罵上了熱搜。
他們是喬任梁的父母。
5年前,28歲的明星喬任梁因為抑鬱症在家中自殺。
喬任梁生前,是頗有名氣的歌手和演員。從湖南衛視金鷹之星選秀節目出道,一直以來形象和口碑都陽光健康,是家中獨子。
喬任梁突然自殺,他的父母不單一夜之間成為了失獨父母,還被無數惡毒謠言襲擊。
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充斥著惡意滿滿的各種資訊,繪聲繪色揣測他的死因。
有人造謠他的遺體不完整,還有人說他的衣服跟王思聰撞衫。
這些猜測,無疑給這對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帶來了更多傷害。
不知道這五年他們是怎麼度過的。
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喬任梁父母是在短影片平臺。
兒子去世後,二老為了延續兒子生前的護膚品牌,他們想到了拍短影片。
影片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分享製作各種各樣的美食,二是對喬任梁生前所創品牌進行推廣。
按理來說,如何紀念兒子,如何處理兒子身後的產業,這都是家事。
但五年前一些人施加在喬任梁身上的惡意,延續到了喬爸喬媽身上。
在這些影片下面,到處充滿了惡臭的評論:
“不想兒子嗎,每天都那麼開心。”
“你還吃得下?你兒子都死了。”
“就是因為你長得可怕,你兒子才沒了。”
...
明明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卻被杜撰成了“吃兒子的人血滿頭”。
對此,串兒姐只想說:為什麼鍵盤俠對於他人如何紀念逝去的家人都要跳出來judge?
難道他們自己沒有送別過至親至愛嗎?
難道他們自己不會面對生死離別的人生命題嗎?
他們的惡意,一次次裹挾著逝者身邊的人,是不是應該消停一下了?
01
親人死了,你怎麼還笑得出來?
無獨有偶,今年年初,失去父親的吳孟達兒子同樣被網暴了。
3月,在吳孟達的葬禮上,18歲的兒子吳韋侖也到場送了父親最後一程。
到場的還有很多媒體記者,出於禮貌,吳韋侖就對鏡頭打了個招呼笑一笑。
未曾想到,就是這一個禮貌的微笑,卻讓吳孟達的小兒子吳韋侖遭遇到了網路鍵盤俠的“網暴”。
在這群鍵盤俠看來:父親去世,作為兒子的應該哭喪著臉,傷心欲絕才對,但他卻笑著面對鏡頭,真是太過分了!
因為逝者家屬沒有按照鍵盤俠想象的樣子生活,就被語言攻擊,這樣的事發生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類似的經歷,還發生在前央視主持人羅京妻子身上。
在羅京患癌去世後的7年,妻子帶兒子改嫁了富商。
本來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的一件事,沒想到卻擊碎了一些網友的玻璃心,把一頂“不忠”的帽子扣在了羅京妻子的頭上。
對於一個歷經親人離世的家庭來說,有沒有資格走出悲傷,開始新的生活?回答其實是毋庸置疑的。
旁觀者糾結的,無非是悲傷的時間要多長,才算是“仁至義盡”,對得起逝者。
但是,這個問題有標準答案嗎?
有誰能夠回答,失去至親至愛,要用怎樣的姿態才算得體?要持續多久才算合格?
02
有人把眼淚,流進了心裡
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一刻和至親的人告別。
至親離世,最難過的莫過於身邊的家屬。只是每個人表達悲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會痛哭流涕,有的人只會把眼淚藏在心裡。
就像《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爸爸,他在母親離世後忙前忙後地操持葬禮,還和親友談笑風生,在外人看來沒有一點悲傷的情緒。
但直到葬禮結束,德善爸一個人疲憊地坐在地上,看到了他在美國打拼的大哥趕了回來,悲傷的情緒才被點燃。
他開始失聲大哭,哭喊著為什麼母親要走得這麼急,以後自己就再也沒有媽媽了。
就像德善爸爸一樣,很多人並不會在葬禮上放聲大哭,甚至會表現得很茫然。
反而是等這個人離開了一段時間,當我們真正意識到那種離別是永恆的,才會突然感覺到很悲傷。
心理學上有一類疾病,叫做“延長哀傷障礙”,是一種由於親近的人去世引發的病理性哀傷反應。
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哀傷情緒會在半年內逐漸緩解,但失去親近的人後,人們的悲傷變得持續綿長,甚至可能影響到個體的社會功能。
失去至親之後,如何繼續生活,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難題。
03
喬任梁父母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失去獨子之後,喬爸喬媽決定延續兒子的夢想,以拍攝短影片的方式來紀念孩子。
年過花甲,他們自稱歡樂老寶寶,開始學習內容創作,直播帶貨,沒有團隊,兒子的夢想就是最純粹的動力。
惡評出現之後,他們也從未有過抱怨,依舊樂觀得令人心疼。
他們總是耐心解釋,叔叔嘴歪是因為醫療事故,阿姨臉長、眼睛大是因為腦垂體瘤。對口無遮攔的網友道歉,“無意嚇到你們”。
對那些故意在他們傷口撒鹽的惡評,甚至還反過來安慰打抱不平的粉絲,“阿姨很堅強“、“你們放心”、“讓大家擔心啦”。
阿姨說,他們透過拍攝短影片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也是想給更多的失獨家庭和抑鬱症患者做個榜樣。
他們所做的一切並不代表已經不再思念兒子,而是換了一種美好的方式,來延續兒子的生命。
他們用積極樂觀的生活狀態,活出了多少喪親家庭應有的樣子。
04
死亡很慘痛,但生活仍在繼續
在我們國家,每年有一千萬喪親家庭,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喪親人群。
但同時,我們談及生死相關的話題,態度又總是忌諱,甚至是畏懼的。
帶著這樣的態度去面對至親的死亡,只會讓留下的人更加痛苦。
日本電影《入殮師》裡有一句話: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如果我們把死亡看作一次旅程,也許就能更好地面對失去本身。
逝者已矣,他們去往了全新的旅程。
生者好好地活著,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