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雙氯芬酸鈉是臨床上常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其主要作用為抑制炎症滲出,減輕紅腫、減輕炎症遞質致炎致痛的增敏作用,作用機制是抑制炎症反應中的環氧酶,當環氧酶被抑制時,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被阻斷,前列腺素類代謝產物明顯減少,區域性炎症反應、組織的充血腫脹、對緩激肽等的疼痛敏感性都減輕,發揮其抗炎、鎮痛作用。布洛芬用於風溼及類風溼關節炎時,其抗炎、鎮痛、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比對乙醯氨基酚強。雙氯芬酸鈉的抗炎、鎮痛、解熱作用比吲哚美辛強2~2.5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
16%長期服用布洛芬的患者,可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包括消化不良、胃燒灼感、胃痛、噁心和瞘吐,一般不必停藥,繼續服用可耐受。出現胃潰瘍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1%。1%~3%的患者可出現頭痛、嗜睡、眩暈和耳鳴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少見的不良反應還有下肢水腫、腎功能不全、皮疹、支氣管哮喘、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等。
常吃布洛芬必須注意:
- 布洛芬抗風溼,一次0.4~0.8g,一日3~4次。類風溼關節炎比骨性關節炎用量大,一日最大用藥量不超過2.4g。輕、中度疼痛,一次0.2~0.4g,每4-6小時1次。一日最大用藥量不宜超過2.4g。分散片,推薦劑量為一次0.2~0.4g,一日3次。緩釋片,一次0.3~0.6g,早、晚各1次。緩釋膠囊,一次0.3g,早、晚各1次。緩釋混懸劑,推薦劑量為一次0.3~0.6g,一日2次。發熱,一次0.2g,—日3~4次。分散片,推薦劑量為一次0.2~0.4g,一日3次。緩釋混懸劑,推薦劑量為一次0.3~0.6g,一日2次。抗炎,緩釋片:一次0.3~0.6g,早、晚各1次。緩釋膠囊,一次0.3g,早、晚各1次。緩釋混懸劑,推薦劑量為一次0.3~0.6g,一日2次。
- 原有支氣管哮喘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壓、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礙及血小板功能異常)、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腎功能不全者、有因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誘發哮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病史的患者,應慎用布洛芬。
- 用於妊娠期晚期可使孕期延長,引起難產及產程延長。
- 老年患者由於肝、腎功能減退,易發生不良反應,應慎用或適當減量使用。
- 用藥期間如發生胃腸出血,肝、腎功能損害,視力障礙、血象異常以及過敏反應等情況,即應停藥。
- 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使出血時間延長,但停藥24小時即可消失。
- 可使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含量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
- 長期用藥時應定期檢查血象及肝、腎功能。
雙氯芬酸鈉偶見上腹疼痛、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痙攣、消化不良、脹氣畏食、頭痛、頭昏、眩暈、皮疹、急性腎功能不全、哮喘、過敏性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罕見胃腸道出血、消化性潰瘍或穿孔、糜爛性胃炎、便秘、胰腺炎、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嗜睡、感覺障礙(包括感覺異常)、記憶障礙、定向障礙、視覺障礙、聽力損害、耳鳴、失眠、驚厥、抑鬱、焦慮、噩夢、震顫、精神反應、味覺障礙、蕁麻疹、皰疹、溼疹、剝脫性皮炎、脫髮、光過敏反應、紫癜、腎水腫、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 、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常吃雙氯芬酸鈉必須要注意:
- 雙氯芬酸鈉用於關節炎、疼痛等,緩釋片、緩釋膠囊一次100mg,一日1次。腸溶微粒膠囊一次50mg,一日2次。腸溶片,用於關節炎,一日75~150mg,分3次服用,療效滿意後可逐漸減量。用於急性疼痛,首次50mg,以後一次25~50mg,每6~8小時1次。用於原發性痛經,一日50~150mg,分次服用,必要時可在若干月經週期之內增量至一日200mg(最大劑量),在出現症狀時開始治療,並持續數日,劑量及療程視症狀而定。
- 雙氯芬酸鈉慎用於有胃腸道潰瘍史、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以及嚴重肝功能損害的患者。
- 長期服用應監測肝功能。
- 由於前列腺素對維持腎血流量有重要作用,因而對心腎功能損害、老年患者、正在服用利尿劑以及由於任何原因造成細胞外液丟失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
- 長期用藥者,還應定期監測肝功能和血常規。
- 飲酒可增加雙氯芬酸鈉胃腸道不良反應,並有致潰瘍的風險。
- 雙氯芬酸鈉腸溶片起效迅速但排除較快,待急性疼痛控制後宜用緩釋劑型,減少服藥次數,維持穩定血藥濃度。
- 使用雙氯芬酸鈉期間出現眩暈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時,應避免駕駛或操作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