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而中國歷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故有聯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自古聖人兩個半;破陳破舊破腐創世紀,清史留名群雄多。
說孔子是聖人,因為他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者,如果沒有孔子,中國就沒有五千年的文明。當然,按史料的記載,老子的學術水平,可能比孔子還要高,可為什麼說孔子是聖人而老子不是呢?這與他們的哲學觀點和生活態度有關:孔子是入世的,積極干預現實的;而老子是出世的,無為的,他的生活態度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的道德經,都是經別人的請求寫下的,若是無人請求,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恐怕就消失了。而孔子就不一樣了,他創立的儒學所提倡的道德原則,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有許多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好學精神、孝敬父母的美德、“已所不欲勿使與人”“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度……這種對人生的脈脈溫情,老子是缺乏的。
王陽明被奉為聖人,也是實至名歸。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三立”都有所成就的完人。比如立德,他從小就立志做聖人,入仕做官以後,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旗幟鮮明地站在正義一邊,曾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被髮配貴州龍場,史稱“龍場悟道”,並因此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等論斷,在道德上沒有瑕疵。比如立功,他先後率軍平定寧王造反、邊疆地區叛亂等,憑自己的軍事才能力被封為“新建伯”,為明朝的延續立下了功勞,這些都名垂青史。比如立言,他一生對社會最大的貢獻,還是在學術研究上,幾乎是用一生的時間,完成了對心學的建構,成為儒家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學術分支,同時培養了徐愛,王艮等很多學生。可以說,王陽明一輩子的言行舉止,確實稱得上“光明正大”四個字,堪稱完人。
再說曾國藩的“半個”。曾國藩不是特別聰明,但道德感很強,是忠臣義士,遇到事情,不問能不能幹,而是問該不該幹,該乾的就拼命去幹。這就是儒家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特點。在立功上,主要是率軍滅了太平天國(這一點在歷史頗有爭議)。而立言,和王陽明相比,曾國藩沒有自己的學問,一切都是來自前人和當世人:他的“靜”功夫來自倭仁;“謙退”來自道家思想;在家書中表達的勤儉節約思想也是來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成功之處,就是將各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其他人難以做到的。關於他的爭議和缺憾,就是在攻陷天京後,對五十多萬無辜之民大開殺戒,“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所以,曾國藩只能算是“半個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