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國民黨在大陸的敗局已成定局,尤其是三大戰役後,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幾乎已經損失殆盡。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不但從大陸帶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銀,而且很多的國民黨高官也跟隨他去了臺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國軍高階將領留在了大陸,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做貢獻。
本文主要來介紹一下那些留在大陸的原國民黨二級上將,這些人有傅作義、薩鎮冰、于學忠、龍雲、衛立煌、張治中、劉文輝、鄧錫侯、陳銘樞、盧漢、蔡廷鍇、鹿鍾麟、鄧寶珊、郭汝棟、王樹常、張之江等。
傅作義,山西臨猗人,1918年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到閻錫山的晉軍當兵,到抗戰時,傅作義已是第七集團軍總司令,1935年銓敘為陸軍二級上將。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被任命為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初促進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得到儲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
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部長長達22年,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傅作義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薩鎮冰,福建福州人,他可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元老,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薩鎮冰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清朝時期先後擔任過海圻艦管帶、廣東水師提督、清政府海軍統制等職;北洋時期又擔任過海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福建省省長等職。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薩鎮冰掛名為海軍部高等顧問,抗日戰爭爆發後,薩鎮冰拖著年邁的身軀到大後方宣傳抗日。1946年薩鎮冰被國民政府授予海軍二級上將併除役。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宗仁力勸薩鎮冰前往臺灣,薩鎮冰以身體有病為由力拒李宗仁併發文擁護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薩鎮冰歷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等職。1952年薩鎮冰在福州病逝,享年94歲。
于學忠,東北軍著名將領,山東蓬萊人。北洋時期,于學忠在直系吳佩孚手下作戰,1927年轉投奉系張作霖,後逐漸成為奉軍(東北軍)一員大將,1935年于學忠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時期,于學忠先後擔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山東省政府主席、魯南遊擊總指揮等職,參加了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于學忠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初蔣介石脅迫他去臺灣,他隱居四川鄉村未去。新中國成立後,于學忠先後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兼河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等職,他以桑榆之年勵精竭誠,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196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
雲南王龍雲,彝族,雲南昭通人,滇軍高階將領。1914年龍雲從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就加入滇軍,後來雲南軍閥顧品珍、唐繼堯為爭權互相攻伐,最終唐繼堯勝出,而龍雲等人不滿唐繼堯的統治,發動了“二六政變”,推翻了唐繼堯對雲南14年的統治,最終龍雲成為雲南省主席,也開始了他對雲南長達18年的統治。
抗戰時期,龍雲組織大量的雲南人力物力送往前線,為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戰勝利後,杜聿明在昆明發動政變,免去了龍雲本兼各職,調任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雲南省主席一職由盧漢接任。龍雲雖然心有不甘但是還是被脅迫去了南京擔任虛職,1948年底龍雲從南京逃出來輾轉到了香港,加入了民革。
新中國成立前夕,龍雲在香港發表宣告,與蔣介石徹底決裂,歸向人民。1950年龍雲來到北京,受到朱總司令的探視。之後龍雲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62年龍雲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
虎將衛立煌,安徽合肥人,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抗戰時期,衛立煌先後擔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河南省政府主席、中國遠征軍總司令長官等職,參加了對日的多次作戰,成為一名實實在在抗日名將。
衛立煌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出國考察,1948年回國後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但是他並沒有遵守蔣介石的命令以致於被蔣介石撤職查辦。
1949年初,衛立煌來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多年,1955年衛立煌回到大陸,來到北京,受到周總理、朱總司令的親切接見。之後衛立煌先後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接替龍雲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衛立煌因病去世,終年63歲。
和平將軍張治中,安徽巢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黃埔時期與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合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1年張治中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在上海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抗戰爆發後,張治中擔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了淞滬抗戰。
張治中一直主張與共產黨和平相處,抗戰勝利後他也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張治中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談判破裂後張治中接受了周總理的懇勸留在了北京,並促進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69年張治中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劉文輝,四川王劉湘的叔叔,俗稱“劉么爸”,民國前期參與了四川內部的軍閥鬥爭,一度成為劉湘的對手。抗戰時期,劉文輝擔任西康省主席一職,期間他聯合共產黨人不過也是為了自保。1944年劉文輝加入民盟,1949年劉文輝與鄧錫侯、潘文華等人通電起義,宣佈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係,竭誠服從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劉文輝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林業部部長等職。1976年劉文輝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鄧錫侯,四川營山人,民國時期也是川軍內部的一方軍閥,抗戰時期,鄧錫侯擔任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出川抗日,劉湘病逝後,鄧錫侯回川主持川康軍務。抗戰勝利後,鄧錫侯備受蔣介石的冷落、排斥,最終鄧錫侯與劉文輝、潘文華在四川宣佈和平起義,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
新中國成立後,鄧錫侯先後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部長、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1964年鄧錫侯在成都病逝,享年75歲。
陳銘樞,廣東合浦客家人,參軍後在粵軍當兵,北伐時期,陳銘樞先後擔任第四軍第10師師長、第11軍軍長、武漢衛戍司令等職。北伐之後,陳銘樞又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第十九路軍總司令、京滬衛戍總司令、行政院副院長兼交通部部長等職。抗戰時期,陳銘樞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階參議等職,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民主運動。
解放戰爭時期,陳銘樞被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並退為備役,1948年與李濟深等人建立了民革。新中國成立後,陳銘樞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5年去世,享年76歲。
盧漢,彝族,雲南昭通人,滇軍著名將領。他前期的履歷基本上是跟隨著龍雲的。抗戰時期,滇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0軍,盧漢出任該軍軍長,率部出滇抗日。之後盧漢又相繼擔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滇南作戰軍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等職。抗戰勝利後,龍雲被解除本兼各職,盧漢接替了他的雲南省政府主席一職。
1949年12月,盧漢率部在雲南率部起義,雲南和平解放。之後盧漢相繼擔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74年盧漢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蔡廷鍇,廣東羅定人,北伐時期曾在陳銘樞手下任職,1927年蔡廷鍇所部歸葉挺指揮,他跟隨葉挺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南下時蔡廷鍇率部脫離了起義隊伍。十九路軍成立後,蔡廷鍇擔任19路軍軍長。1931年,蔡廷鍇等人率領19路軍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1933年與李濟深、蔣光鼐等人發動了福建事變,事變失敗後出洋遊歷。
之後,蔡廷鍇成立光桿司令,1946年蔡廷鍇與李濟深、何香凝等人在廣州組織成立了中國民主促進會,雖然李濟深當選為主席,但是實際上由蔡廷鍇代理。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68年蔡廷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鹿鍾麟,河北定州人,西北軍著名將領。早年結識馮玉祥後就長期跟隨馮玉祥,長達40餘年,逐漸成長為西北軍的一員大將。1924年北京政變時,鹿鍾麟率部先行入城,不費一槍一彈,僅三天就控制北京全城,帶領軍警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1930年中原大戰後,鹿鍾麟與馮玉祥一起被蔣介石要求下野。
抗戰時期,鹿鍾麟先後擔任第三戰區參謀長、河北省政府主席、河北遊擊司令、兵役部部長等職。1949年天津解放後協助人民政府開展街道居民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河北省委常委等職。1966年鹿鍾麟在天津病逝,享年82歲。
鄧寶珊,甘肅天水人,是民國時期縱橫西北幾十年的智囊人物。辛亥革命時,鄧寶珊參加了新疆的伊犁起義。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晉陝綏邊區總司令,多次到延安與共產黨領導人會晤,贊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聯合阻擊日軍渡過黃河。
解放戰爭時期,鄧寶珊擔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代表傅作義同人民解放軍代表談判,達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新中國成立後,鄧寶珊先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68年鄧寶珊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郭汝棟,四川銅梁人,川軍將領,曾在川軍楊森部下當差,郭汝棟長期駐防涪陵一帶,擁兵自重,自成一體,號稱“涪陵王”。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汝棟請纓出川抗戰,參加了淞滬會戰,全師苦戰七晝夜,四個團長戰死兩個,14個營長戰死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餘名,全師僅剩600餘人。抗戰勝利後,郭汝棟於1946年被晉升為陸軍上將軍銜並退役,1949年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1952年病逝於成都,享年63歲。
王樹常,遼寧遼中人,早年曾赴日本留學,與張群、蔣介石是上下屆同學,曾任奉軍第10軍軍長、奉系軍令廳廳長、河北省政府主席、天津衛戍司令等職,1935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之後長期寓居。1944年3月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後任國家水利部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職,196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
張之江,河北鹽山人,西北軍著名將領,中國國術主要倡導人和奠基人。張之江是西北軍五虎將之首,軍中尊稱大主教,曾先後擔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中央國術館館長等職。1936年張之江組織選拔了武術隊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十屆奧運會。
1946年7月31日,張之江晉任陸軍上將並退為備役。新中國成立後,張之江先後擔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69年張之江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小結:
這些原國民黨二級上將,在民國時期都是一方大員,也曾都是手握實權的人物。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們毅然與蔣介石決裂,加入人民的隊伍,為新中國的建設建言獻策,發揮自己的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