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知遠,一以知萬,以微知明。——戰國末期荀子《荀子·非相》
中國的近代化過程,充滿了動盪與不安,而能夠在亂世之中領導起義的人,他們也大多具有寬廣的格局,孫中山便是其中之一。
曾經,他領導的中華民國一度是中華大地上的曙光,加快了中國民主化的程序。值得一提的是,當新的政權建立後,孫中山在定都的選擇上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
那便是“若想要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那麼伊犁則是最優的選擇”,為何孫中山先生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具有一定的道理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建立民國的孫中山
中國在近代化中,經歷了許多次革命,其中很著名的一次便是辛亥革命,孫中山作為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他為中國從封建邁向民主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不過,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是源於國家現實的需要,這裡面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最初的時候,孫中山打算從事治病救人的道路,並在香港學醫。
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他進入了澳門鏡湖醫院工作,成為了當地的第一位華人西醫。後來,由於多次目睹中華民族面臨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險,他決定放棄醫學事業,開始投身於救國運動。
在革命開始之前,孫中山就不斷在各地奔走,宣講自己的救國之策,還曾透過友人的引薦向李鴻章上書,系統地闡述了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建設的社會改革策略。
不幸的是,李鴻章並沒有重視他的建議,也沒有見過他。後來,孫中山決定透過軍事手段來實行自己的革命理想,透過建立民國來推翻舊王朝的統治。
他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此後在宣傳救國之策的同時也極力募資,這個過程雖然很曲折,但中山先生卻堅持了下來。
時間來到了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獲得了各省的積極響應。不久,民國就在革命黨人的擁護下成立了,孫中山也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成為大總統後,他為民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進步的法令,廢除了跪拜、纏足等陋習,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我國從“封建”到“民主”邁出的第一步。
在民國建立之後,孫中山對於國家的未來,給予了深切的期盼,他希望國家不僅僅能擺脫落後和危機,還能夠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因此,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許多人在首都的選擇上,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看法,孫中山更是堅定的娥認為:定都伊犁是幫助國家成為強國的最優選擇。
選擇伊犁作為首都,聽起來有些令人疑惑,畢竟歷史上的都城大多在北方的城市,比如西安、北京等政治經濟重鎮。不過,孫中山選擇伊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主要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定都伊犁的理由
第一點是伊犁具備地理方面的優勢!從地圖上不難看出,伊犁是位於內陸地區,距離東部沿海地區較遠。民國時期,我國的海軍力量相對較弱,基本沒有制海權。
定都伊犁相對來說可以遠離戰火,有利於保護工業與政局的穩定,所以伊犁可以作為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保護革命事業的有生力量。
第二點是伊犁具備地緣方面的優勢!伊犁位於亞洲中心地帶,與周圍各國聯絡密切,在此定都可以加強與亞洲國家的聯絡,進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在近代化的過程中,由於戰敗將許多國土割讓了出去,孫中山選擇伊犁為都城,也是抱了一部分收復國土的希望。
第三點是伊犁具有政治優勢!眾所周知,當時蘇聯與美國都是世界大國,而蘇聯在軍事工業方面成就突出。
當時,中蘇關係相對較好,孫中山認為伊犁靠近蘇聯,把它作為首都,有利於獲取蘇聯的軍事工業援助。再加上伊犁位於擁有廣闊的土地,可以在這裡發展軍事工業,並且培養強大的軍隊,提升國家實力。
從上述的三個介紹來看,孫中山選擇伊利為首都,也有他自己的道理。然而,即使定都伊犁的說服力很強,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個設想最終沒有實行。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孫中山的設想落空了呢?
設想落空的原因
首先,伊犁位於西北內陸,經濟交通都很落後。一個國家的首都,必然要承擔一定的政治經濟職能。要想在伊犁定都,必須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這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政權來說,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且,這樣做意味著要放棄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和交通優勢,這對於當時還不夠強大的國家來說,意味著要冒很大的風險。
其次,伊犁的氣候和自然環境,與東部地區差別很大。除此之外,伊犁當地的海拔也比較高,習慣了平原的人大多難以適應那裡的生活,他們可能會出現高反。
因此,一旦政府真正地提出這個方案,就會引起人民的不滿,這也是伊犁不能當做都城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一點,是孫中山缺少政治上的話語權,這話又從何說起呢?
對於歷史有了解的朋友都清楚,雖然他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凱竊取了,由於袁世凱擁有強大的軍隊,孫中山被迫退位。
袁世凱上位之後,還曾經掀起尊孔復辟帝制的逆潮,對此孫中山還嘗試二次革命,但是後來還是失敗了。
失去了臨時總統身份的孫中山,他在成分複雜的革命黨人中間的話語權,也大大減弱。頑固的官僚們是強烈地依戀家鄉的土地,他們是萬萬不會同意,這個“大膽而又荒謬”的提議的。
儘管定都伊犁的決定沒有實施,但是這個提議本身便展現出,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對於國家前途的殷切希望。
對於像孫中山這樣的革命者來說,儘管那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全擺脫戰火的威脅,但他們還是堅定地相信國家的前途是光明的。
關於孫中山,國內有許多名人都曾經稱讚過他的貢獻,魯迅曾經說道:“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後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於全都是革命。”
此外,毛主席也曾感嘆道:“他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從他們的評價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孫中山是一個擁有寬廣視野、意志堅定的革命者。
作為一個如此執著的革命者,他在那時的定都提議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是卻具有一定時代意義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