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劉曉林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字意雙解:
天地(似乎)不偏愛任一事物,任其自然生息;聖賢似乎不偏愛任何人,任百姓自然忙碌。天地間難到不如同無限大的風箱嗎?保持協調則“能量”不減,打破平衡則“能量”消耗。(許多事情)多言(尤其是解釋)無益,不如默守(任人們各自來理解)。
旁註:
老子在本章似乎在強調萬物的“平等性”、“一致性”以及平衡。在道理上講,老子的觀點是正確的,事實上卻有行不通的地方。“易學”認為宇間萬物無不遵循“一”與“二”。“一”即統一性,“二”即差異性。如果沒有了差異性的存在,宇宙將不能稱其為宇宙,“道”也不能稱其為“道”。隨之,偶然與必然也不復存在。
世上有“虛而不屈”的事物嗎?只要承認事物的發展性,那麼徹底“虛而不屈”則是不存在的。但你我要同時認識到發展中的平衡、勻速運動下的實現加速等不可質疑。 另外,有時我們給出答案給別人或者別人給出答案給我們都未必是好的事情!自己走的路,自己的感悟,全部正確是誇大,至少自己內心認為要“塌實”些。
解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劉曉林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字意雙解:
孕育萬物的“道”永恆而存,這叫做綿延不息。綿延不息的“器門”,這稱之為天地之根。它無時不存在於宇宙間,無窮無盡。
旁註:
穀神借指“道”,玄牝用來形容“道”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力。在我看來,“道”包括客觀、主觀及主客的最大限度的“滲透”。既然如此,在人類誕生前“道”已存在,人類誕生後“道”依然存在。而“道”自何而來?因何而生?老子也說不清。
在這一點上趙樸初大德也有類似的觀點:因緣不可無上推,即無上因不知。物出則“道”出,物不出“道”亦出。我常想:在宇宙出現之前,“道”已然而存。它存在何處?需要時它便“跳”出來!不需要時它即使“藏”著,但你我若忽視它的存在又會受到它的懲罰!
注:解老子《道德經》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