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有上下五千年之說,伴隨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在這段延綿的歷史長河之中,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經典形象和英雄人物,有史書記載的,也有人們口口相傳的,無數經典和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和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英雄人物的各種經典事蹟總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將其經典的形象搬上電視劇,使其傳播更加廣泛,影響力更加擴大,但是,有話說三人成虎,其實,歷史上這四位大英雄根本不存在,虛構的人物,別再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替父從軍的是花木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木蘭辭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熟悉了,可以說是耳濡目染,它出自樂府詩集,由宋代的郭茂倩所著,主要收集的是漢,魏,五代,乃至先秦時期民間的歌謠。主要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現狀。
所以從創作背景看,基本都是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就如同我們現在所唱的童謠兒歌一般,除了反映現實之外,也包含了對日後生活的展望和期待。所以在創作上不免有超脫現實的虛構成分,木蘭辭便是其中之一。
木蘭詩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北魏時期,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從可汗大點兵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家狀況是強制徵兵的,也就是說家中有作戰能力的男性都被徵兵。
花木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女子之身替父從軍,從此以父親之名征戰於邊疆,而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騎著千里馬衣錦還鄉,共同作戰十二年之久的戰友竟然不知道花米蘭其實是女的。
其實花木蘭這個人本就是民歌中虛構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就古代重男輕女的情況之嚴重,首先基本是不允許女子參軍的,而後來的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也就是說作戰歸來被發現最少也是個冒名頂替之罪。而不是給予嘉獎。
此外,就算是古代的徵兵制度,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由此看兵源都是登記在冊的,就算從軍也應該要驗明正身,並且那個戰亂年代敵方細作潛入是沒有可能,所以代替一個人參軍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
所以當時的人民群眾可能就是為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才塑造了花木蘭這麼一號人物,男性從軍已經司空見慣,如若出現一位女性被迫從軍說不定能更好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別出心裁的形象也更能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所以花木蘭這個形象也流傳至今。
愛國武術家陳真
中國近代可以說是民族矛盾不斷的,尤其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衝突其實是不曾間斷,一直存在的,在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不斷鬥爭中,湧現出了數不勝數的愛國英雄,而後也被搬上了熒幕,陳真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也是虛構的一個人物。
這個角色起初被定義為民國初年大俠霍元甲的第五個徒弟,曾經在日本留學,在得知自己的師父霍元甲和日本人比武后身亡,覺得事情有蹊蹺,返回中國後查清師傅死亡真相後為師父報仇。
在大仇得報之後,陳真也是得罪了當時侵略我國的日本帝國主義,後來據說槍決之時警察放了空槍保下了陳真,而後秘密離開了上海,四處奔走抗擊日本。
而不同作品對陳真的結局描寫也是不同的,有的說其離開上海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也有的說其離開上海之後又再次返回,從事地下情報的諜戰工作,繼續抗擊日本人,電視劇上也曾反映陳真最後和日本人同歸於盡。
總之陳真這個形象也是人們虛構出來鼓舞抗日的,但不同的是他是有原型的,主要是陳其美,陳鐵生等人,主要就是針對當時麻木不仁的中國人,這麼長時間的中日對抗,中國人漢奸出了不少,被外國人冠上了東亞病夫的惡稱。
這樣熱血的角色被塑造出來就是想燃起當時群眾的一腔熱血,昏天黑地的中國人需要一個有正義感的民族英雄出現和引導當時中國人的走向,需要陳真如同影視劇中踢碎東亞病夫牌匾一樣踏碎心中的懦弱,這也說明了英雄人物在當時的重要性。
楊家將之叫楊宗保
每說到楊家將,滿門忠烈四個字無疑是對其最好的詮釋,其實楊宗保這個形象在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該形象最早出現於南宋末年《燼餘錄》上,在這裡描述的時候楊宗保就已經是楊延昭的兒子。
據後來明代時進入我國小說的空前繁榮時期,在其中一部名為《楊家將演義》中已經有楊宗保和穆桂英之間的故事描寫,描寫中說楊宗保和楊文廣都是楊六郎的兒子,而再以後的演變中,兩人卻成了父子關係,小說之間的衝突開始出現。
而根據《宋史》之中的確切記載,楊家確實是三代抗遼的世代忠良,但有記錄的只有楊業之子楊延昭,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並沒有關於楊宗保的記載,與後面小說和演繹之中描寫的不同。
所以楊宗保這個形象,可能是為了後續的故事描寫中故事情節的飽滿和順利發展而刻意虛構出來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穆桂英這個角色其實也是虛構出來的,都是要更好地反映當時抵禦少數民族的社會現狀。
力大無窮的李元霸
這第四位就是就是恨天無把地無環的大力神李元霸了,是古典小說中的虛擬人物,雖說看起來面黃肌瘦,骨瘦如柴,確是實打實的隋唐第一猛將,雖說人長得瘦,卻能使一對各種四百斤的大錘。
曾經和大將宇文成都比武,以一人之力擊退230萬大軍,僅從這些資料來看就知道此人是虛構的,當然與其比武的宇文成都自然也是虛擬的,李元霸的原型其實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第三個兒子,也算皇親國戚了,只不過在小說中非常誇張。
總之,諸多經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好像中華民族種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每個時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斷賦予當時人們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正是人們至今感覺其依舊真實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