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說明了戰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戰略決戰,關乎著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生死存亡,需要引起作戰雙方的高度重視。戰前需要對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人心向背,決戰的時機、地點等因素慎重考慮,輕易不要發起戰略決戰。
如果用大白話來說的話,就是戰前一定要掂量好自己幾斤幾兩,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飯,輕易不要像輸紅眼的賭徒一樣一把梭哈全投進去,那樣萬一輸了,就連翻本的本錢都沒了。我們今天要講的昆陽之戰對於新莽政權來說,就是一場本可避免大敗的普通戰役,卻讓王莽的大司徒王尋和大司空王邑打成了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的戰略大決戰。
而這場大戰對於以劉秀(其實他當時只是綠林軍的中下級軍官)為代表的綠林起義軍來說,卻是一場烏雞變鳳凰的徹底翻身仗,以前屢戰屢敗的農民起義軍做夢也想不到憑藉一場被逼無奈的解圍和突圍戰就徹底打垮了新莽政權的主力,而且之後幾個月的時間就徹底推翻新莽政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場古代史上著名且奇葩的以少勝多的著名大戰——昆陽之戰。
一、戰前背景
與我國曆代封建王朝末期的衰敗景象類似,西漢末年也是政治腐朽,經濟凋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致使民不聊生,危機四起。而與其他封建王朝不同的是,此時的衰敗景象尚未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但統治者內部卻先亂了起來,被當今網際網路網友們稱為千古第一“穿越奇人”的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其兩面派的權術,在用一杯鴆酒毒死自己的女婿漢平帝后,翁篡婿位,奪取了西漢政權,建立了新朝,開了中國封建王朝史上透過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但王莽上臺後實行了“託古改制”的“偉大”改革,頒佈了一系列在現代人看來都十分超前的共產主義公有制改革措施。這些改革因為太超前,脫離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結果不僅沒有給廣大農民階級帶來好處,而且也得罪了幾乎所有的地主階級——漢末豪強地主。結果就是全社會天怒人怨,階級矛盾更趨激化。
廣大民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王莽的統治。一時間農民起義的烈火燃遍黃河南北和大江上下。在當時眾多農民起義隊伍中,尤以湖北地區的綠林軍、山東地區的赤眉軍和河北地區的銅馬軍三支聲勢最為浩大。
在這三支起義隊伍當中,以山東大漢樊崇領導的赤眉軍實力最強,他們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初期軍紀嚴明,號令也比較統一。而河北的銅馬軍雖然人數眾多,但都互不統屬,各幹各的,像是眾多山賊草寇的聯合體,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湖北地區的綠林軍則情況比較特殊,他們的實力是最弱的,但他們的成分還比較複雜,既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純粹的農民起義軍,又有南陽豪強地主劉縯、劉秀兄弟領導的地主武裝,他可以算是一個農民階級和地主武裝組成的反莽聯合戰線。
本來,在王莽的眼中,河北的銅馬軍是一幫烏合之眾,成不了什麼氣候,而綠林軍由於勢力弱小,也入不了王莽的法眼,王莽的主要力量是用來集中對付山東赤眉軍的,先後兩次派大軍征討赤眉軍。
但是,由於綠林軍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隊伍,他們是和地主階級聯合作戰的。這樣,他們就克服了農民階級自身的侷限性,變得號令統一,紀律嚴明,是一支實力弱但戰鬥力較強的起義武裝。但是,他們卻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地主階級的侷限性。
地主階級的侷限性又是什麼呢?說白點就是“打腫臉充胖子”,在自己實力弱小時不是想著怎麼埋頭造反、發展生產、壯大隊伍,而是早早地就樹起了“滅莽興漢”的大旗。他們從自己隊伍中找了一個血緣關係和當今漢朝皇室八竿子打不著的漢室後裔劉玄當皇帝,恢復漢制,還起了年號叫更始。
綠林軍的這一騷操作可是戳了王莽的肺管子了,要知道王莽就是靠篡奪漢室江山起家的。你現在卻樹起了“滅莽興漢”的大旗,不先滅你滅誰啊?那就“槍打出頭鳥”吧,王莽於是就改變軍事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軍轉而對付綠林軍。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二、戰場地理環境特點及昆陽的重要性:
公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打敗了王莽的荊州兵甄阜、梁丘賜兵團。接著又在新野縣擊敗莽軍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幾萬人。隨後,綠林軍開始部署新的作戰計劃,如圖:
1、左路軍,以劉演率領的綠林軍主力為主,北上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作為起義軍的重要後勤補給基地。
3、右路軍,為了阻止莽軍南下,保障圍攻宛城主力的側翼,綠林軍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人統率部分兵力,向右翼的潁川郡一帶進攻,並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
2、還有一個任務相對簡單的中路軍,負責拿下近在咫尺的新野縣。
從上面的部署,我們可以看到,起義軍是以宛城為核心展開作戰的,因為宛城在當時是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大都市。《漢書•食貨志下》說:“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這說明了宛城是當時天下最重要的六大城市之一。宛城的周圍是南陽盆地,南陽盆地群山拱衛,處在我國的腹心地帶,北臨伏牛山,東靠桐柏山,西依秦嶺,南部則為大巴山餘脈,東南部就是著名的大別山,東南方向與江漢平原相連。
作為南陽盆地的核心地帶,宛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是關中盆地的秦國與江漢平原的楚國的爭霸前哨站。“關中四塞”裡有一塞就是宛城西北,關中盆地東南的武關道,如果從長安出發向東南,可經過灞上、芷陽、藍田進入武關道、最後直達終點宛城。當年劉邦能夠先於項羽進入到咸陽城稱王,走的就是打下宛城之後直通關中長安的武關道;而三國時的李傕、郭祀亂長安時,漢獻帝又是經過武關道逃到南陽找曹操的。
宛城的東北方向,則是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形成的一個豁口,這個豁口是南陽北上中原和中原地區下江南的必經之地,在這個豁口之上有兩個軍事重鎮:昆陽和堵陽(如下圖)。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看的話,可能會有疑惑,昆陽城明明是探出南陽盆地的,並不在南陽群山的包圍圈內?而南邊的堵陽卻很像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這麼一座城,為啥劉秀要求死活要堅守?莽軍統帥王邑又要求必須打呢?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重要的軍事問題,即糧草運輸。為了此次的剿滅綠林軍作戰,王莽先後調集了42萬大軍,這42萬大軍的吃喝拉撒對後勤保障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如果莽軍要走陸路運輸的話,至少需要再動員二十萬以上的支前民工和騾馬隊,而且效率還不高,容易被綠林軍截斷糧道,這對於此時岌岌可危的新莽政權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巨大財經負擔。
因而,他們要走水路運輸,水運運量大,速度快,還不容易被敵方破壞。而昆陽是整個北方水系進入南陽平原的最後一站。這個位置不拿下來,萬一昆陽的守軍給你搞破壞,那整個後勤給養就不踏實了。而且自昆陽到宛城,這一路近300裡再無水路可借,後勤運輸的成本和難度要成倍地增加,這就意味著昆陽城最好能成為最近的物資集散地,來保障入大軍進攻宛城的給養。
從這個角度來講,綠林軍守昆陽和新莽軍打昆陽,就變得很有戰略價值了。
三、戰役經過:
昆陽之戰共分三個階段:
一、昆陽守軍困守孤城
公元23年五月,大司空王邑和大司徒王尋統帥42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浩浩蕩蕩直奔南陽方向而來。這支隊伍中還有一個叫巨毋霸的大將,如果聽過評書《東漢演義》應該比較瞭解,此人身高丈八,膀大腰圓,力大如牛,掌中一把合扇板門刀,以一人之力戰敗劉秀雲臺28將的車輪戰,還把銀戟太歲雪天王賈復的肚子劃破,逼得賈覆盤腸大戰。當然,這是演義的戲說,但正史上的記載,巨毋霸身高也有2米3,威武雄壯,簡直就是奧尼爾,姚明穿越回去的存在。並且,他還有一項特殊本領,會馴獸,將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在作戰時放出來,指揮野獸進攻敵人。
閒話少敘,王邑和王尋的大軍一路南下,在潁川和嚴尤、陳茂的敗軍會合後,即向昆陽前進,兩三天內就有十餘萬軍隊到達昆陽。統帥王邑立即下令圍攻昆陽。這時,會合不久的嚴尤根據以往作戰的失利教訓,認為不可把全部兵力集中用於昆陽這個既堅固又妨礙大部隊施展的小城。大軍應該留一部圍困昆陽,其餘主力應當直趨宛城,因為此刻綠林軍的主力正在圍攻宛城,如果擊破宛城的綠林軍,則昆陽將不攻自破。
應該說,這位敗軍之將嚴尤的建議是十分中肯的,昆陽雖然也重要,但對方守昆陽的兵力不足一萬,而且昆陽附近地形不便大部隊展開,屯兵堅城之下不能速勝歷來是兵家大忌。王邑完全可以留下部分兵力牽制昆陽守軍,自己率大部隊繞過昆陽南下去解宛城之圍。這個完全是能做到的,此刻宛城的守將正是還沒有歸降劉秀的雲臺名將岑彭,岑彭在《東漢演義》裡就是著名的戰將,曾經在武科場和馬武花刀對花刀,最後奪得武狀元。而在正史中,岑彭更是一位謀略過人的名將,為東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如果此刻王邑率大軍直奔宛城,一定可以和駐守宛城的岑彭裡應外合,大破綠林軍。
但王邑卻聽不進敗軍之將嚴尤的建議,傲氣十足地說:“我以前圍攻翟義時,就因為沒能生俘他而受過指責,現在統帥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這怎麼能顯示我們的威風呢!應當先殺的他們片甲不留,全軍踏著他們的鮮血挺進宛城,豈不是更痛快嗎!”於是王邑仍然堅持以數十萬大軍圍攻昆陽。這是王邑第一次與勝利擦肩而過。
而此刻昆陽的綠林軍守將王鳳、王常(也姓王,大家注意區分)等見新莽大軍逐漸雲集昆陽,而昆陽守軍總共不到一萬人,感到形勢十分嚴重。王鳳等綠林軍將領鑑於雙方力量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有些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綠林軍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自儲存自己的防區。
此刻,名不見經傳的偏將軍劉秀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大家說:“目前我軍兵缺糧,而城外又有強大的敵人,如果我們能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有一絲取勝的可能;如果分散開各自回去,勢必力量更單薄,會被莽軍逐一消滅。況且劉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昆陽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將被莽軍各個擊破。現在如果我們不同心協力,存亡與共,反而貪生怕死,到時怕連自己的妻子財物也守不住”。
劉秀這番話很快招來諸將領一番罵,他們大怒說:“你區區一個偏將軍,居然教訓起我們來了!有你說話的份嗎?”。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準備離開。恰在這時,偵察員回來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看不見邊。”王鳳一見當前情況緊急,也顧不得劉秀的偏將軍身份了,他們急忙請劉秀計劃破敵之策。劉秀經過認真分析敵我態勢,便向王鳳做了提議,以王鳳和王常率人堅守昆陽城,因為他們是主將,不能隨便離開。自己則在當夜和宗佻、李軼等十三騎,趁著敵軍包圍圈尚未合攏完畢,從昆陽城南門出去調集救兵,之後再對新軍內外夾攻。王鳳同意了劉秀的建議。
這時的新莽大軍已趕到昆陽,他們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立刻開始圍攻昆陽城。莽軍為了顯示其威武雄壯,把昆陽城包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紮下一百多座聯營,錦旗招展、號帶飄揚,鑼鼓之聲傳於數十里之外。攻城時,莽軍在地下使用土工作業挖地道,在地上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洩。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
戰鬥最艱苦時,昆陽的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打出白旗準備投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王邑的這種奇葩理論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這是王邑第二次與勝利擦肩而過。
這時的嚴尤看到昆陽城十分堅固,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故意放鬆南門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一方面可以迅速拿下昆陽,另一方面可以使這些逃兵回宛城傳播失敗的訊息,以震撼宛城的綠林軍主力。”
但王邑依仗自己兵多糧足,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還是屯兵堅城之下。這是王邑第三次與勝利擦肩而過。
二、劉秀出城搬救兵
昆陽城內的漢軍軍民並肩戰鬥,一次一次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佔絕對優勢的王邑也無可奈何,雖經反覆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
而此刻的李軼、劉秀等十三人,飛馬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兵馬,但是這些地方的將領一聽說王莽有百萬大軍圍困昆陽,就打了退堂鼓了。並貪惜自己的財物,就想就地分家散夥回高老莊,不願赴昆陽增援。劉秀此刻再一次顯示了他不同凡響的思想動員能力,他說:“今天我們如果能和昆陽守軍裡應外合破敵,將來得到的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幾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而如果敵軍攻破昆陽,下一步必將來對付我們,面對百萬大軍,我們的腦袋恐怕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劉秀的這番話說到眾將心裡去了,於是各營將士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開進。
這時的莽軍和綠林軍在昆陽正打得忘乎所以,而到了五月底,南面的宛城在綠林軍主力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即便是岑彭這樣的名將也無能為力,守將岑彭終於被迫向綠林軍投降 ,但這個訊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綠林軍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就讓快馬探員先去昆陽傳播宛城已破,綠林軍主力將援救昆陽的訊息。訊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定守城信心,並隨時準備出城殲敵。莽軍得此訊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在氣勢上已佔據了優勢。
三、裡應外合共破敵
六月初一,李軼、劉秀率定陵、郾城等地的援軍到達昆陽地區。劉秀為鼓舞大家的鬥志,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千人前來迎戰。劉秀親自率領人馬衝殺,斬新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終於第一次真正認識了他們的偏將軍劉秀,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後我們跟你混了,我們共同協力破敵”!
劉秀為進一步瓦解莽軍的戰鬥士氣,鼓舞昆陽城內軍民的鬥志,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的密信,故意掉落到莽軍陣營。這就引起了莽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恐慌。莽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若再加上宛城的數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衝擊莽軍的中軍大帳,很明顯是奔著敵軍指揮部來的。但王邑、王尋一看劉秀就這麼點人,根本沒放在眼裡。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出來對戰劉秀。
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王邑還下了一個足以要他老命的命令,他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打劉秀。這是王邑第四次與勝利擦肩而過。老天爺一般會給人再一再二的機會,不會給你再三再四是機會,如今已經給了王邑再三再四的機會,可惜王邑沒有抓住,那對不起了,等待王邑的只有是失敗了,而且是徹徹底底,永無翻盤機會的大失敗。
因為,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王邑、王尋帶著的這萬餘人的中軍卻不是劉秀敢死隊的對手,這萬餘人的陣勢很快就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莽軍其餘的部隊,因王邑的軍令在先,都不敢輕舉妄動,因而無人主動支援王邑這萬餘中軍。於是,劉秀率領漢軍,奮勇衝擊,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還斬殺了王尋。
王邑的中軍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後,莽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頓時陷入混亂之中。這時昆陽城內的王鳳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左砍右殺,如入無人之境,也大喊著衝出城門,內外夾攻莽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河水暴漲,這下哪位巨無霸率領的野獸們也都驚了,衝著逃跑的莽軍就咬了起來。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四、戰後分析:
戰後,漢軍繳獲了莽軍海量的軍用物資。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口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訊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隨之而來的是,京城長安所在的三輔地區震動,關中地區的豪強紛紛起兵誅殺王莽派駐的地方官,並且恢復漢朝年號,服從更始皇帝的政令。三個月後,綠林軍兵臨長安,城內市民紛紛響應,並在長安市民的配合下,攻入長安城,將王莽躲藏的漸臺團團包圍,王莽無處可逃,被一個長安商人衝上漸臺,砍了王莽頭顱並永久儲存起來。隨後,綠林軍佔領整個長安城。新莽政權終於被推翻。
我們如果戰後分析的話,可以看到,在昆陽之戰中,王莽的兵力有42萬,號稱百萬,而綠林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不過二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原因可以歸納為這麼幾條:1、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援;2、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做法,遲滯了王邑莽軍的行動;3,善於利用新莽的弱點,攻心戰和軍事戰雙管齊下,摧毀敵軍戰鬥意志;4、能夠把握戰機,選擇莽軍指揮中樞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
但對於莽軍來說,更深層的原因就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實施大兵團作戰的,尤其是在戰爭雙方力量懸殊的時候,勢力強的一方更要克服驕傲自大的心態,認真分析戰場態勢和戰場環境。大兵團作戰都有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一是大兵團作戰指揮排程不易,幾十萬大軍往往不如幾千精兵更容易指揮排程,涉及的排兵佈陣和戰場排程異常複雜,不是身為軍事門外漢的王邑、王尋兩個文臣所能掌控的。遼瀋戰役中面對困守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點中的國民黨軍,林總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為什麼那麼的慎之又慎,前思後想,就因為一流的軍事家懂得大兵團作戰的不易和指揮排程的複雜性,指揮員的一點點小小失誤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變故。
二是大兵團作戰的首戰尤為重要,因為大兵團作戰計程車氣傳導效應是成倍放大的,你如果只率領幾千人的小部隊作戰的話,敗就敗了,大不了跑唄,所影響的只不過是幾千人,逃跑也很容易。而大兵團作戰如果首戰不利的話,這種不利效應是會迅速傳導到全軍的,將來一有個風吹草動,帶來的必將是全軍的崩潰。淮海戰役中,首戰的碾莊圍殲戰中只不過是殲滅了黃百韜的一個兵團10來萬人,此時的國軍並沒有元氣大傷,杜垏明的徐州剿總30多萬主力還在,而粟總的華野主力此時也不過36萬人,杜垏明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和華野一戰。但是經歷了黃百韜兵團的被殲後,國軍的失敗情緒已經傳導到全軍,完全失去了和解放軍對戰的勇氣,結果就是杜垏明帶著30多萬國軍倉皇逃竄,被30多萬的華野雄獅包圍在陳官莊地區,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最後突圍不成,被俘繳械投降。
三是大兵團作戰可以以優勢兵力去和對方作戰,但不能優勢的沒譜。一般在5:1的範圍內就合理了。如果整個20:1或50:1的,反而不容易把握。首先是對己方大量資源的無效浪費,幾十萬大軍的補給消耗是驚人的,你這一戰打完了也吃完了,那以後還過不過日子了。其次是兵力展開的不容易,對方一個人就佔那麼大點地方,你一下壓上去幾十個人,很容易自己人打著自己人。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留預備隊,前軍不利時,預備隊要隨時能頂上去。昆陽之戰中,莽軍統帥一把梭哈的把幾十萬大軍都擠壓在小小的昆陽城下,兵力是充分展不開的,實際參與作戰的也就那麼幾萬人,剩下的等於是在軍營中混吃等死。與其那樣,還不如留下幾萬人圍困昆陽城,其餘主力繞過昆陽直奔宛城,去和綠林軍的主力決戰。那樣的話,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只可惜在王邑、王尋兩位門外漢的騷操作下,硬是把一場攻城戰打成了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的戰略大潰敗。而以後五百年中,這樣的鬧劇還在重演,最著名的就是前秦天王苻堅對東晉發起的“淝水之戰”,同樣是以自己絕對優勢的離譜的兵力對戰東晉,同樣是最後大敗虧輸,自己身死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