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有名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只是跟著旅遊攻略走,你要錯過很多更有意思、更有文化、更神秘的地方。
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西樓觀。估計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一般人旅遊都只知道樓觀臺,但是如果從方位上說,現在的樓觀臺景區只能叫做“東樓觀”,在距離樓觀臺西面五六公里的就峪口,還有一個“西樓觀”。
這個不是我瞎說有意搞什麼噱頭,要知道在清朝前,樓觀臺的道教活動中心就是在西樓觀,只是那裡的很多建築被毀,所以後來就移至以“說經臺”為中心的“東樓觀”,加上後來著力旅遊打造,西樓觀這裡就默默無名了。但是樓觀臺是收費景區,西樓觀反而成為當地百姓的宗教活動場所了。
西樓觀有老子墓,有吾老洞(老子洞),有老子祠。這可不是人工打造的,都是歷代朝廷認可的,算起來上千年的歷史也有了。
西樓觀景區在周至縣就峪口,直行進深山,右轉就是三清殿。再過“遇仙橋”,左手就是老子墓,右手是通往老子祠。據說遇仙橋還有明代的石墩,今天水大,看不清。
老子墓門前,有一個省級文保的碑,按老子的名氣,怎麼算也應該是國家級吧?看來對於這個地方立一個國家級的文保碑,有關部門還是有一些顧慮。進門小小的一個院子,有任道長撰文的《重修老子墓碑誌》,考證老子在東樓觀說道德經五千言後,在大陵山上登天界,指大陵山為墓。《水經注》考證那時的大陵山就是此地。
《水經注》: “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其中就水即今就峪河。
老子墓只有一個墓碑,以大陵山為墓塚。墓碑上所書“周老子墓”,上面註明是清代的狀元、陝西巡撫畢沅所書。畢沅是學霸,更是當時的陝西省長,這個認定應該不會有錯吧?
院子裡只有一個道士在誦經,拜完各路神仙后,我就直接開車往老子祠方向駛去。
從山下的老子墓到山上的老子祠有兩三公里路程,都是水泥路,有些窄,中間還有一個岔道,右行到王母娘娘墓。對,是王母娘娘墓!這個我們就不去了,左行到老子祠。
老子祠地下有一個非常寬闊的平臺,可以停車。西邊還有一個大大的戲臺,這裡廟會的時候熱鬧非凡。東面就是紫雲樓,前面的廣場一東一西兩座樓閣,西邊的是藥王樓,東邊的是魁星樓,都是新修的,不過香火很旺。
向北穿過紫雲樓,就是吾老洞,吾老洞俗稱老子洞,老子著完《道德經》後就隱居西樓觀臺大陵山,坐化於吾老洞。這裡有石碑若干通,其中還有一通《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是明朝狀元康海撰文的。明時康海曾經在此苦讀,考中狀元,其飲水山泉至今仍叫狀元泉。
你看,西樓觀有明清兩個狀元給“背書”,不是虛誇的。
洞旁一塊圭形大青石上刻有“吾老洞”三個篆書大字,卻沒有落款,問道士年代,道士也說不清所以然,說了聲“許是宋代吧”。旁邊還有幾通碑,其中一塊碑後面有李隆基《題老子廟》一詩:
仙居懷聖德,靈廟肅神心。
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
流沙丹灶沒,關路紫煙沉。
獨傷千載後,空餘松柏林。
看來在李隆基的時候,這裡的香火已經不旺了“草合人蹤斷”,“李皇上”當時也沒有羨慕他們認的這位先祖,估計還沉湎在與楊貴妃的愛情中,“只羨鴛鴦不羨仙”。
洞口不大,最吸引人的是一對七言合字聯,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如同天書。
進洞下了幾級臺階,就有一尊老子像,一手執卷,一手撫膝,閉目沉思,若冥想然。像旁邊有一個蓋著的洞口,據說這個洞深不可測。傳說這裡直接通到成都市的青羊宮,青羊宮我去過,是成都市道教協會駐地,環境清幽,不知道他們那裡的道士有沒有到這裡朝拜過。
當初,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從長安逃往成都時,以青羊宮為行宮,有沒有想到這裡還有一條捷徑?
據說洞裡有一石函,函內有老子頭蓋骨,就在這個洞下面五六米處的一個平臺。據說原先有考古專家入洞探險,帶著手電、氧氣袋、乾糧,入洞一公里多,但是拐洞太多而返回。老道士傳言有人下去過,見到過流動的地下暗河。
禮拜後我就退出了,沿著旁邊的小路上行到老子祠。進門就看見正中有一座八卦亭,中間安放著老子、尹喜和徐甲石雕像,這雕像頗有古意,神清氣朗,一問果然是明朝所刻。
院子東南西三面有廊房圍護,北邊的救苦殿、鬥姥殿都是新修建的。我依舊參拜各路神仙,退出老子祠,環繞院子一圈,從另外的小路下來,一路還有紅葉相伴。
看一個地方是否有歷史氣息,就要看這裡有沒有古樹,西樓觀有周至縣林業局立的古樹群保護碑,這裡有二級到三級幾百棵不同品種的古樹,算是很多了。
登上紫雲樓極目四望,重山曲水,筆架山上樹木蒼蒼,那裡還有尹喜墓、徐甲墓、老子的升騰臺和觀星樓。我想,是什麼促使老子西行,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相比與關東諸國,秦地是文化的沙漠,“孔子西行不入秦”。作為那個年代最頂尖的知識分子,老子西行的目的何在?而且還把文化的火種、生命的昇華都留在了這裡。
或許,是因為這裡是終南山,是大秦嶺,只有這裡才能承載住華夏文化。整個華夏,還有比秦嶺更重要的山脈嗎?
《莊子·寓言》說“老聃西遊於秦”,司馬遷說老子過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魏晉至唐代就不說了,元代《樓觀先師傳碑》有“老子冢,就水西,老子墓”。歷朝歷代,這裡都認為老子墓在這裡。
其實大家傳的時間久了,老子墓在不在這裡也就無所謂了,難道黃帝陵非要考證黃帝葬在那裡嗎?
與李顒、李因篤並稱“關中三李”的李柏於秋末冬初,大概就是今天我來這裡的時間,乘興登上大陵山,寫了《登吾老洞》詩:
天半孤峰鳥道盤,山門煙鎖老松寒。
石橋秋水沉雲黑,鐵壁殘雪抹日丹。
巖靜風生玄豹窟,峽深水抱老龍蟠。
遊人醉倒斜陽裡,一枕溪聲海嶽寬。
最後一句寫得最有意思,我水平不行,胡謅幾句,也來續貂:
道生萬物窺終南,人法自然窮玄元。
立冬山色唯一樹,三盞茶後天地閒。
雲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