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關不羽
3月1日後,支付寶、微信收款碼不能用了?
▲圖為消費者在市場裡掃描二維碼支付
“大變局”“全面禁止”“XXX要涼”等“驚悚體”,又在朋友圈裡炸開了花。
中國是全球電子支付普及程度最高的國家,突然說不能用了,著實讓人感到難以置信。難以置信就不要隨便信。
其實,這次“被驚悚”的央行政策既不是什麼新聞,更不是什麼“全面禁用”的大變局。
各路“驚悚”體的出籠,是對《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銀髮〔2021〕259號)》(以下簡稱259號文)的誤讀,甚至包括部分主流媒體的正規報道和評論。
▲北京日報客戶端截圖
10月12日出臺的“259號文”,真不算是新聞,當時並沒有引發多少輿論關注。時隔一個多月,這一專業性很強、使用大量專業術語的正式檔案,突然成了一些“爆款文”的靈感來源,可能連央行也沒有想到吧?
其實,被“驚悚”到的朋友,這一次真的浪費了心跳和眼球。
因為,刷屏的兩條——“2022年3月1日起個人收款碼禁用於經營性服務”、“禁止個人靜態收款條碼被用於遠端非面對面收款”,對移動支付業務的格局影響微乎其微。
個人收款碼本來就不是用來經營性服務的,普通消費者的移動支付本來就不是經營性的,正規商家的經營性服務本來就不用個人收款碼收錢。
所以,這條所謂從明年3月1日起實施的禁令,和移動支付的主流應用場景無關。
那個人靜態收款碼是怎麼回事呢?
一些消費者懷疑“掃碼支付不能用了”,是平時不注意區分靜態碼和動態碼。真要分清楚也不難。動態碼就是消費者每次支付時調出自己手機上的付款碼,也就是動態支付。把支付碼截圖、打印出來反覆使用的,就是靜態碼,也即靜態支付。
普通的個人使用者和固定店鋪基本上都使用動態碼,就算用靜態碼,多半也是為了省事,換用動態碼就不受“259號文”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只有流動商販、個人經營者會使用靜態碼,最常見的是計程車師傅和賣煎餅的小商販。而且,無論動態、靜態,他們都是用個人收款碼,都屬於個人收款碼用於經營性服務。
因此,“259號文”的兩條,會對流動商販、個人經營者這樣的非正規商戶產生影響。根據禁令,明年3月1日起,“賣煎餅”的朋友就不能用個人收款碼收煎餅錢了,動態碼、靜態碼都不可以。
計程車司機也不能圖省事,列印個靜態碼就收錢了。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到底是把這些邊緣支付業務全部納入正規支付渠道中,還是為他們保留一定的空間,要看後續政策推進。
無論如何,對主流移動支付業務的影響都很有限,畢竟主流支付平臺主營的都是正規支付渠道業務,大宗消費也是以正規支付渠道為主的。
其實,央行一直在支付業務正規化方面推出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已經把風險項壓縮在可控的空間。
比如對靜態碼存在的風險,央行在分級管理中早已有所體現。在央行的風險等級體系中,靜態碼支付的風險等級是最高級別的D級,所以限額也是最低的500元。
可見監管的政策補丁一直在打,方向也是明確專注的。
而且,政策意圖顯然也不是針對這些零零碎碎的“尾部問題”。“259號文”的禁令到底針對什麼,檔案裡講得很明白,只是“解讀者”沒有讀明白。
檔案開宗明義就說明了,這是為了“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維護支付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檔案的“監督管理”部分中,第一條重點強調了對“跨境賭博、電信網路詐騙等重大犯罪案件”的追責。
也就是說,“259號文”是針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的,尤其是那些重大風險事項。這一直是監管政策的重點關注領域,“259號文”是政策邏輯的正常延續。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截圖
多年以來,央行對移動支付領域保持了與時俱進的監管強化。而且,在政策設計上始終保持了精準把控,避免對正常的市場秩序產生大的干擾。
這種專業和審慎的態度,為中國移動支付業務發展保駕護航,是中國移動支付業務領先全球的重要保證。移動支付領域的“強監管”環境是一以貫之的,透過長期磨合,各方面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機制,大可不必對監管措施的調整“一驚一乍”。
2022年3月1日後,刷碼支付不會變,無非是刷的碼有些不同罷了。這有啥可“驚悚”的呢?對早餐鋪、計程車司機的收款方式不規範“重拳出擊”,好像也大可不必、不大可能。
總之,“259號文”10月份出臺時沒有“破圈”、“爆款”,不是因為這個檔案不重要,而是因為這一檔案針對性明確,不會對正常支付業務、主流人群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波瀾不驚。
這樣兼顧政策有效性和市場環境平穩的精準設計,在一些“輿論操盤手”看來是過於平淡了,他們非得搞出個“大新聞”才過癮,所以時隔一個月後“259號文”突然被“驚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