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與唐詩宋詞(11)】
2021年9月16日,晴,星期五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譯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從東面慢慢升起。
披散著頭髮在夜晚乘涼,開啟窗戶躺臥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一陣陣的晚風送來荷花的香氣,露水從竹葉上滴下發出清脆的響聲。
正想拿琴來彈奏,可惜沒有知音來欣賞。
感慨良宵,懷念起老朋友來,整夜在夢中也苦苦地想念。
作品賞析
《夏日南亭懷辛大》抒發了詩人對老友深深的懷念。詩人以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閒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鄉中都會苦苦想念。
《夏日南亭懷辛大》,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三四句不僅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
接著,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像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繼而生髮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 “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入睡進入夢鄉,在夢裡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餘味悠長。
個人檔案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今湖北襄陽市人。早年隱居襄陽附近的鹿門山,閉門讀書,以詩自娛。曾遊歷長江南北名山大川,巴蜀、吳越、湘贛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跡。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不第。張九齡鎮荊州時,署其為荊州從事,不久,患疽而卒,終年52歲。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閒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說開去
讀了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倍受感動。他對友人的慨嘆,不正是你我對人生的感嘆與感悟嗎?
人生難得知己,千古知音難覓。孟浩然知己情深,由彈琴生髮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怎不讓人動容?!
人生難得一知己。魯迅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魯迅先生看來,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中國臺灣著名婦作家三毛說:“朋友中的極品,便是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我想,三毛所說的“朋友中的極品”應該就是“知己”了。
來到世間,一路行走,途中遇見,緣分讓人相識相知,人人都為得一知己而期許。
知己是一個人,更是一份緣和情。由此推及,知己,是建立在人與人瞭解的基礎上的一種新型的朋友關係;是把具有共同語言,共同的理想信念,甚至是共同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凝聚起來的性格相近,興趣相投,彼此相互瞭解,且關係尤為密切的一種友誼形式。
人生路漫漫,因為朋友,因為知己,生活充滿陽光,你我不再孤單;因為朋友,因為知己,你我一起走向純粹和深邃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風塵。獵獵風塵,有知己相伴,足夠抵達幸福的彼岸。因為,對人的一生來說,心靈有寄,靈魂有依,才是本該擁有的最真實的幸福。其實,在古人那裡,他們對朋友、對知己的理解比今人更為深刻,做得更到位,他們在那樣一個社會基礎上建立的友誼絲毫不遜於今人。王維邂逅相逢路人,杯酒之間便成為意氣相傾的知己;高適在睢陽送別董大時,他並沒有沉溺於離別的傷感之中不能自拔,而是以理馭情,寫出友情深摯的臟腑之作——《別董大》;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時,在宴會上不時爆發出不拘的大笑,頻頻舉杯弄盞,人生中能有幾回像這樣端著酒杯與故友相遇,能不為之醉倒?
聽了古人的這些動人的故事,又讀了孟浩然這首不像寫荷花卻慨嘆知音難覓的詩,你感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