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尤其年過五十之後,工作和家庭都沒有了年輕時的壓力,正如他的《酬張少府》詩中的“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便更加喜歡他的詩裡那種禪意境界,總感覺有些話自己也想說,但就是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直到讀了他的詩就感覺有種通透感,很感謝他把話都說到自己心坎上,可能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
仔細想想,我對王維的詩背得最熟練、用得最多的還是他的《山居秋暝》和《竹裡館》,從開始學習書法起就經常寫這兩首。但對於《鹿柴》的深刻認識,卻是起於三年前的一件趣事…
對《鹿柴》的認識始於女兒教學的一件尷尬事
三年前,我的女兒教小學二年級語文。她是學美術的,但因為學校師資力量不夠,就被安排教語文。
女兒從小愛好文科,語文一直是她的強項。儘管教授小學一二年級不在話下,但涉及到一些“很專業”的問題,她還是顯得不夠科班。比如她給我講的一件尷尬趣事。
她說,有一次在班上給學生講這首《鹿柴》,便毫不顧及地讀作“lu chai”,這時一個小女孩立刻就怯生生地糾正:“老師,那個字應該讀作寨”。女兒說,她當時就臉色一紅,感到孩子的話肯定沒錯,一定是自己讀錯了。於是她就故作鎮定地問其他孩子:“她說得對不對?”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對!”,於是她就更加認定自己的錯誤。便將錯就錯對學生說“老師是故意這麼讀的,目的是看看大家能不能聽出來”。當然,出於對老師的崇拜,那麼小的孩子是不會對老師的詭辯有所懷疑的。
後來,女兒就趁孩子們朗誦的間隙,立即上網搜尋,進一步認證“lu zhai”不是“lu chai”。
聽女兒繪聲繪色的講故事,我的心裡也暗暗慚愧。不禁悄悄地用手機百度搜索,其實也在認證“lu zhai”的正確性,因為,此前我已經這麼讀了幾十年。也許,女兒的錯誤讀法就是來源於我的教授!
但是,透過這件事,我加深了對這首詩的印象,並把它上升到同《山居秋暝》《竹裡館》一樣的高度對待。
《鹿柴》的“柴”,其實就是寨子的“寨”
鹿柴,其中的“柴”字是個通假字,意思就是用木柴做成的柵欄。
從王維的這首詩來看,他描寫的場景應該是一處人煙罕至的空谷幽林,不知他為什麼以此為題。
我們知道,包括《竹裡館》在內,《鹿柴》是他的二十首系列詩集《輞川集》中的一首。他沒有把詩的名字定義為“空山幽谷”之類,顯然是有其系列詩的命名規則。
原來我猜想,“鹿寨”應該是在空谷幽林中搭建的一處竹木小屋,詩人在幽居期間經常在這裡會友、遊玩,參禪、悟道,自然是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直到我為了這篇小文章,在百度上搜索合適的配圖,發現了上邊這幅詩意圖片,才恍然大悟。在王維的詩意裡,這個“柴”肯定還是有“木柴”之意,你看那些樹木的枝枝丫丫,不全都像那一根根縱橫交錯的鹿角啊。
這首詩不算華美,甚至還有些微“瑕疵”
王維的這首詩用詞、修辭、對仗都不算上品,甚至還有一點“瑕疵”。
第一,整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幾乎就是平鋪直敘地寫景。但是,詩中的意境卻不是一般人能夠表達出來的:空幽的山谷之中,密林參天,遮風蔽日,一個人影也見不到,但卻隱隱約約的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是遠處山澗的迴音,還是詩人同朋友說話的反響?不得而知,充滿詩意。這時,夕陽的餘暉穿透密林斜照在石頭的青苔上,一幅充滿禪意的古風山水畫立刻展現在讀者眼前,美得讓人心痛!
第二,整首詩沒有工整的對仗。不同於王維其他的詩,這首詩竟然沒有兩句對聯,甚至沒有考慮對仗。這就更切合詩的風格和意境,給人一種漫不經心、若隱若現的空靈之美。也許,一共四句詩,再弄出兩句刻板的對仗,整個詩就沒有這種意境了。
第三,詩中的“人”字用了兩次,似乎不太講究。每次讀這首詩,我都感覺王維為什麼連續在起首兩句用到重複的“人”字,為什麼不把“空山不見人”的“人”改為“客”,或者把第二個“人”改為其他,但卻無論怎麼改都不完美。也許,這就像那著名的維納斯雕像,真正完美到極致之後的不可替代吧。
結語
《鹿柴》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十分講究起承轉合。首句即給人展現一幅空曠幽遠的畫卷,但卻埋下一個小小的伏筆“不見人”;第二句立刻“承”接,一句“但聞人語響”,馬上讓人聯想很多,對遠處說話的人產生巨大的好奇,也使得這寂寞的空谷頓時有了生機;第三句開始“轉”,將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夕陽斜照上,詩意和禪意十足;最後是“合”。詩人用“青苔”一詞,進一步強化意境中的“幽”,因為有青苔的山石小徑,那是因為人煙罕至、陽光稀少,又同首句的“空山不見人”,遙相呼應,形成閉環。
王維的詩,那麼美。不愧是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