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外八字”
下蹲時雙膝不能併攏
蹺不起“二郎腿”
那就要小心咯
臀肌攣縮可能找上“門”了
近日,創傷外科(急診外科)接診了幾位小朋友,他們就診時行走步態呈“外八字”,下蹲時雙膝不能併攏,坐下時不能蹺“二郎腿”,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他們都患上了一種疾病——臀肌攣縮症。
臀肌攣縮症及其病因
臀肌攣縮症是臨床常見的以多種髖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其主要病理改變包括臀肌及其筋膜變性、壞死和纖維化。
臀肌攣縮症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注射因素、外傷損傷因素、免疫因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在兒童中主要是以藥物注射為主要的發病原因。臀肌攣縮症發病男多於女,主要在兒童,以雙側發病多見。臨床上主要表現是髖關節功能障礙和骨盆變形。
髖關節功能障礙
患者多表現為髖關節內旋內收活動受限。站立時下肢呈外旋位,行走時表現為外八及搖擺步態,快步走時表現為跳躍狀態。坐下雙腿不能併攏,無法“蹺二郎腿”。下蹲時輕者表現為“劃圈徵”陽性,重者只能在外展和外旋位下蹲,表現呈蛙式樣。
骨盆變形
體檢可見臀部面板凹陷,表現為髖臼底凸向盆腔。患兒若存在臀中、小肌攣縮,可有大轉子骨骺肥大。雙側不對稱者表現為骨盆傾斜,患者髂前上棘高低不對稱,表現為輕側臍踝距離短於重側,而兩側大轉子到踝部的距離可以相等。Trendelenburg徵陽性,Allis徵陽性,繼而發生腰段脊柱側凸。
如何診斷
臀肌攣縮症主要依據超聲及MRI和臨床表現來進行診斷,主要鑑別診斷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脊髓灰質炎、格林-巴利綜合徵等疾病。
此病初起時,不影響髖關節活動,多以步態異常為主,且不伴有疼痛症狀,家長容易忽略,其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較困難。
當患兒成年後,步態改變影響其生活、工作時才就診,此時臀肌攣縮一般較為嚴重,表現為雙膝不能併攏、無法“蹺二郎腿”或行走時下肢呈“外八字”步態。一般患兒到醫院就診時都已經較晚了,此時患側臀肌攣縮畸形已經十分明顯,一些按摩、理療等治療都已經無效了,需要手術治療。
臀肌攣縮症的治療
臀肌攣縮症最早採用傳統方式是開放性手術,在攣縮緊張處切一很長的切口,該術式創傷較大,出血量多;同時很容易損傷到坐骨神經而導致鬆解不徹底影響後期的療效,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會留下很長的疤痕,影響外觀。
隨著對臀肌攣縮手術經驗的積累,逐漸發展出一些創傷小的術式,比如小切口手術、小切口下等離子鬆解手術等。這些手術較傳統手術創傷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仍需至少3cm的切口,手術中因為切口小松解困難,鬆解不徹底,容易損傷坐骨神經等。
關節鏡手術的優勢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引進,我院創傷外科目前已經開展過很多例臀肌攣縮症手術。
1.關節鏡下臀肌攣縮鬆解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等優點,不廣泛剝離肌肉組織,患者術後下地時間明顯縮短,且疼痛和不適感明顯減輕,利於早期康復鍛鍊;對女性患兒所形成的疤痕小,後期功能恢復較好。
2.減少住院時間,術後恢復快,患者可更快地迴歸工作和學習。同時,關節鏡手術切口小,術後手術瘢痕小,年輕患者容易接受,且臀肌攣縮的患者多為瘢痕體質,從遠期效果來看,微創的傷口也可降低複發率。
3.關節鏡手術取緊張明顯的攣縮帶面板處兩個長約0.8cm切口,在鏡子監視下手術,可以清晰暴露視野,對血管、神經可以清晰地辨認,且工作區遠離坐骨神經、臀上和臀下神經的解剖部位,避免損傷坐骨神經、臀上和臀下神經。
但也要注意,關節鏡下顯露範圍有限,較適宜病變位置表淺侷限於臀大肌、髂脛束的I度臀肌攣縮或者不超過臀大肌和臀中肌Ⅱ度臀肌攣縮,而對於病變組織較深的Ⅲ度臀肌攣縮療效不佳。
由於家長對美觀的要求程度逐步提高,關節鏡下臀肌攣縮鬆解術成為現在主要的手術方式。需要提醒的是,關節鏡術後的康復訓練同樣不可忽視,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以降低新的粘連及攣縮的機率,同時對患者來說可以增強其信心。患者根據病情逐步練習、鍛鍊,一般在半年之內可以恢復正常步態。
專家提醒
綜上所述,創傷外科(急診外科)主任周曉康溫馨提示各位家長朋友,在門診看到兒童下蹲玩耍時畫圈圈,請不要驚慌,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孩子的臀肌可能出現攣縮畸形了。這種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而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等優點,患者術後下地時間明顯縮短且疼痛和不適感明顯減輕,利於早期康復鍛鍊,減少了住院時間,術後恢復快等優勢,是目前治療兒童臀肌攣縮症的主要選擇手術方式。術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症狀及步態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