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評測過了1TB的MX500,沒想到,竟然意外拿到了4TB超大容量的版本。試著看了下英睿達的官網,MX500的容量一直從250GB一直延伸到了4TB,不得不歎服這個已經發布4年的系列強勁的生命力。從延生以來,MX500系列共獲得全球超過16個獎項,至今也能享受到長達5年的質保期,這在SATA硬碟系列中是相當少見的。
我們再複習一下1TB產品的特點吧,首先是主控、快閃記憶體顆粒隨著主流技術一直在持續升級,並且MX500是SSD產品中的高階產品,是保留了獨立快取的。如此一來,它在某些真實場景下的讀寫表現甚至還要優於低端的NVMe,或者換句話來說,低端NVMe的某些讀寫場景會掉到600MB/s的SATA 6Gbps介面極限吞吐量之下,而MX500卻能在很多時候頂滿標稱的560MB/s。再加上價效比因素,這其實便是SATA SSD的生存之道了。
突然拿到一塊4TB的SATA SSD,我一開始有點懵,難道數年前的夢想就要實現了?之前想給自己增置一塊大容量的行動硬碟,當時SSD的價格基本是1.2~1.5元換1GB,而且大容量的產品基本還很少,所以4TB以上容量的儲存產品我還只能接受HDD的價格。結果其實是可以預期的,使用中的意外掉落,讓我不得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恢復資料。這塊4TB SSD作為外接硬碟的儲存介質首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普通遊戲使用者、影音愛好者而言,一塊4TB的硬碟意味著可以裝入60多個《賽博朋克2077》這樣的3A級遊戲大作,也意味著可以裝入80部以上的4K原盤格式的電影,比如BDMV、BDISO、REMUX等專業格式,如果是WEB-DL或WEBRip格式的4K線上高畫質片源,這個數量可以翻十倍(全高畫質和720P的影片我不想舉例,這對一個4TB的儲存空間沒有意義)。實際上,一塊容量足夠大的SSD,在應用場景上帶來的想象空間是相當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儲存上的重度使用者,我給你的建議是購買容量更大的產品。看似小容量產品“夠”用了,那是指容量,有一個引數我認為普通使用者也應該瞭解,那便是TBW(Total Bytes Written)——也就常說的耐用度,或者寫入壽命。要知道,這個引數是跟保修年限連在一起的,也就跟汽車一樣,比如“5萬公里3年質保”,兩者任一達到即脫保。
對SSD來說,容量越大,TBW越大,但你為每GB投入的成本其實是隨之減少的。OK,相信朋友們都想知道這塊英睿達4TB的 MX500到底有多少耐用度吧——1000TBW,是的,你沒看錯,也就是1PB;2TB的這一引數為700TBW;而1TB的引數上次朋友們也看過了,360TBW,是不是頓時就感到手裡這塊4TB的SSD特別香了呢!
TBW,換一種說法,畢竟這是廠商人為設定的數值。SSD壽命跟硬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關係非常密切。開啟碟片,我們就可以看到PCB板上正反各排布了兩顆 1TB的快閃記憶體顆粒,編號為Micron“IKE2D NY135”,記憶好的朋友應該還記得1TB版本安裝了兩塊編號為“0SB2D NW952”的500GB快閃記憶體顆粒,根據後5位的FPGA編號可以查詢到它是美光的96層堆疊3D NAND TLC顆粒。
不過訪問國外網站的速度真是慢,加上對美光的查詢系統還不太熟,需要先查詢配件編號,才能查到具體引數。這次效率高多了,很快就查得NY135的FPGA編號對應的是176層的TLC顆粒。之前P5 PLUS的顆粒FPGA編號為NY124,我們無從得知兩種顆粒的等級差別,不過可以確認的是,NY開頭的FPGA編號專指176層的TLC。
在快閃記憶體上我們最後還較了一次真,NY124我們已經在P5 PLUS的測試中獲知其MTTF(平均失效前時間)為200萬小時,在網上查得NY135的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80萬小時,這兩個指標其實是有一定差別的,並不一定能真正證明兩種顆粒就一定會有差別,我們也會向廠商進一步確認這個指標。
從3D NAND技術路線來看,從96層跨越到100+以上,各家儲存廠商都付相當大的投資和時間才跨越了這個界限。在征服更多快閃記憶體層數上各家都有自己的技術,如何能讓字線(帶有儲存單元的活動層)佔比更多,如何能讓控制電路不干擾堆疊結構……
鎂光在Intel合作時,採用的是浮動柵極單元架構,在獨立開發產品之後,立即採用了更新的電荷捕獲單元架構,而且在短暫經過128層的技術積累後,迅速推出176層的快閃記憶體單元,鎂光的技術積累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在上個月我們測試了英睿達第一款PCIe 4.0 SSD——P5 PLUS之後,176層TLC很快便降維打擊,直接就應用在了一款SATA介面的SSD之上,英睿達在產品設計上還是極為厚到的。
在主控方面,4TB與1TB版本採用了相同的慧榮SM2259H(前代產品上為SM2258)擴充套件引數略有不同,為AD P1H339.00。慧榮這個主控在SATA領域算是較為高階的,雖然只有四個讀寫通道,但每個通道能支援8CE片選訊號。要知道,不少低端的NVMe的主控採用的是8通道、4CE的配置,兩者的資料吞吐量其實是一樣的,所以看主控不要惟通道論。主控相同,所以4TB的標稱的連線讀寫速度與1TB完全相同,仍為560MB/s和510MB/s。
另外,我們之前評測也提過,MX500支援NANDXtend糾錯碼 (ECC) 技術,可延長顆粒壽命,提升解碼效率,且能提供端對端資料路徑保護能力和SRAM ECC能力等企業級功能,加上內建的高階Direct-to-TLC和SLC Caching演算法,從資料可靠性角度為SSD拓展了應用場景。
提供獨立快取是MX500一直非常受歡迎的地方,4TB版本的記憶體顆粒編碼為“1LP77 D9SHD”,在鎂光官網上查詢可獲知,這是一塊4GB的DDR3-1866的DRAM,位寬為x16。這也是MX500的慣例,為每TB提供1GB的獨立快取。
MX500的內部空間其實大家也比較熟悉了,PCB板還未佔到2.5英寸盤面的一半,在主控一面上,主控和兩個快閃記憶體顆粒都貼有矽脂,不過是兩個顆粒共用一塊矽脂。我們都知道,相對主控,顆粒的發熱量是較小的,之所以要給這兩個顆粒補一塊矽脂,原因恐怕還是離主控較近而做的改善措施。
經過簡單的拆解,我們再來看看英睿達MX500 4TB的效能:剛才我已經說過,採用相同主控的4TB和1TB順序讀寫是相同的,其順序讀取速度達560MB/s、順序寫入速度是510MB/s;同樣的,隨機讀寫也是相同的,隨機讀取速度達95K IOPS、隨機寫入速度是90K IOPS。
如同我們以往測試,新硬碟通電後第一次先執行CrystalDiskInfo,檢視其韌體版本是否為最新,再檢視其通電次數和時間、檢查其支援的相關引數和效能,比如它便支援S.M.A.R.T.、APM、NCQ等,其實都是些基礎功能,便不在此展開了。當然也可以透過此軟體檢視執行中的最大溫度。
測試平臺:
CPU:i5-11600
記憶體:16GB金士頓駭客神條FURY DDR 4-3200×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60
硬碟:WD_BLACK SN850
主機板:技嘉Z490 AORUS MASTER
系統:Windows 10 家庭中文版20H2
在CrystalDiskMark中,我們可以看到4TB版本的順序讀寫時間已經與官方標稱幾乎相同,與1TB的測試成績也相差不大。
在AS SSD Benchmark中,兩者的成績和CrystalDiskMark類似,都是4TB略超出1TB些許,產品的一致性還是相當不錯的。
不過4TB版本在AS SSD Benchmark中執行10GB檔案進行測試時,並未出現CrystalDiskMark 64GiB測試中寫入速度減半的情況,依舊比較穩定,在大檔案寫入極致未達到時,硬碟是較為穩定的。
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中,4TB的最大讀寫速度達到了489MB/s和535MB/s左右,略優於1TB的469MB/s和523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測試中,測得順序讀寫速率分別為504.19MB/s和448.93MB/s,QD16伴深的4K隨機寫入速度為54K IOPS,4K隨機讀取速度80K IOPS,總體評分為4127.82。這樣的成績在SATA SSD中算是相當不錯的。
然後測的是HD Tune Pro的全盤讀寫,這是相當考驗SSD的快取能力的測試。我們可以看到全盤讀寫全程都沒有降速的情況,相當穩定。平均讀寫成績分別為236MB/s和258.7MB/s,延遲情況也控制得不錯。在File Benchmark中,順序讀寫成績分別為482078KB/s和441729KB/s,也是正常發揮。
從價格來看,4TB版本的MX500還不能算是平易近人,不過同容量下,與4K+價格的PCIe 3.0 SSD 、與5位數價格的PCIe 4.0 SSD相比SATA的大容量儲存產品已經在接受範圍之內,至少給需要大容量、穩定性儲存的使用者一個較為便宜的選擇。在評測中,MX500的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採用了176層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效能較1TB也有相應提升,尤其是高達1PB的TBW,無疑更能滿足重度使用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