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是北宋大臣,三度任宰相,是一位勤政愛民的賢相。在他當太子的老師時,為了勸誡太子趙恆(宋真宗)勤奮學習,寫下這千古奇文《寒窯賦》,太子看後一改常態,決定痛定前非,後來成為大宋一位賢明的君主。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兩翼,飛不如鴉。
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時運不能自通。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姜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原非兇惡之徒;盜蹠延年,豈是善良之輩?
堯舜聖明,卻生不肖之子;瞽鯀愚頑,反有大孝之男。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晏子無五尺之軀,封為齊國宰相;孔明無縛雞之力,拜作蜀漢軍師。
霸王英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江山萬里。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胯下,及至運通,腰繫三齊之印;白起受命,統兵百萬,坑滅趙卒,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經綸,皓首仍居深山。
青樓女子,時來配作夫人;深閨嬌娥,運退反為娼妓。
窈窕淑女,卻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無雨,潛身魚鱉之中;君子失時,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縕袍,常存禮儀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昔居洛陽,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則不能遮其體,思食則不能飽其飢。夏日求瓜,失足矮牆之下;冬日取暖,廢襟爐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厭,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極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職萬人之上。擁撻百僚之杖,握斬鄙吝之劍。思衣則有綾羅綢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出則有虎將相隨,入則有佳人臨側。上人趨,下人羨,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恃,貧賤不可盡欺。聽由天地迴圈,週而復始焉。
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看過,看過有什麼啟發呢?
呂蒙正透過列舉歷史各大名人的事蹟,來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要適應這個社會,當你處在順境時,不能驕傲自滿,當你身處逆境時,不能自暴自棄,相信自己會時來運轉。整篇文章以“命運”為主題來展開論述,告訴我們要順應天命,遵循天地迴圈。
呂蒙正的思想可能對於我們來說有點消極,人們常說“命運掌握自己手裡”,可又有幾人能做到,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只能接受命運中的安排,但有一點不能放棄自己,善於抓住機會,從而逆天改命。
其實呂蒙正的人生,也是一部寒門學子逆襲的故事。這篇《寒窯賦》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歷所思所感。
呂蒙正於公元944年出生在河南洛陽,他的祖父、父親是後周的官員,出生在官宦之家,按理來說他不是寒門學子。可是他是庶子出身不被重視,他的母親是妾室被渣男父親趕出家門。從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貧困、艱難的生活,經常食不果腹。
呂蒙正卻從未因“淪躓窘乏”而自怨自艾,他自幼刻苦攻讀,熟讀經書。他與母親搬到外面的山洞居住,時不時去寺廟裡蹭飯吃,寺廟裡的方丈對他們母子很是照顧。在這裡他度過了“痛並快樂”的童年時光,母親的諄諄教誨使他在逆境中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寒窗苦讀十幾年,終於高中狀元,實現寒門逆襲。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呂蒙正參加選拔進士的科舉考試。他因寫下“不能為天子謀事者不奇,奇者乃為能天下人謀事者,天子如不能謀則需能謀者而助天子也”的言論,受到主考官的賞識,得中進士第一名。
高中狀元后,呂蒙正開始他的仕途生涯。他剛開始被授予將作監(負責管理宮室)丞的官職,同時通判升州。
由於呂蒙正工作兢兢業業、勤懇,寬厚待人,德才兼備,受到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一路升遷。公元980年,他被委以左補闕、知制誥的重任。
呂蒙正對父親呂龜圖於幼時拋棄自己的事情沒有絲毫怨言,入仕後,他恪盡孝道,將父親和母親劉氏接至官邸奉養。因父母不睦,他讓雙親“同堂異室”,照顧得十分周到。
質厚寬簡,三度拜相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拜呂蒙正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他被諫官宋沆牽累,貶為吏部尚書。公元993年,又官復原職,再度拜相。兩年後,宋太宗再度貶謫呂蒙正,讓他以右僕射的職位出判河南府。呂蒙正任職河南府期間,只起總裁定奪作用,放權於屬下幕僚管理府中事務。
宋真宗即位後,立刻任命呂蒙正為左僕射。因為宋真宗當太子時,得到呂蒙正的教誨指導,對他一直感念在心。公元1001年,宋真宗拜呂蒙正為宰相,這是他第三次登上相位。
在仕途中呂蒙正“三起三落”,都能化險為夷,逢凶化吉,我們不禁感嘆他的政治才能,更讓人佩服的是他的謙謙君子形象。
對上敢直言,對下有雅量
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形容呂蒙正是最適宜不過的。呂蒙正初登朝堂時,曾有官員指著他公然諷刺:“這種小兒也能參加政事嗎?”呂蒙正假裝聽不見,從官員身邊泰然經過。與呂蒙正交好的官員非常氣憤,為他打抱不平,想要打聽那位官員的姓名,呂蒙正連忙制止同僚,說:“如果我知道他的名字,就會心生忌恨,終身不能忘記,還不如不知道為好。”
他的話一經傳開,與會的官員們都歎服他的度量。
呂蒙正淵博多才,見識高於常人,宋太宗時常召他議事。一次,太宗和呂蒙正談到征伐之事。太宗因屢次北伐遼國未果心生忐忑,說自己發動北伐是為民除暴。呂蒙正敢於直諫,他列舉隋唐時期窮兵黷武的反面例子,勸告太宗治國要旨不在武力壓服,而在“內服政事”,這樣才能“遠人來歸,自治安靜。”太宗皇帝深以為然。
還有一次,太宗於正月十五元宵節宴請群臣賞燈月色,酒到酣處時,太宗在城頭觀望城下,只見城中張燈結綵,遊人如織,一派繁華景象。
太宗十分欣喜,對大臣們談起五代的離亂,頌揚自己創造出了這太平盛世。其他大臣都連連阿臾諷承,但呂蒙正沒有附和太宗的話,指出太宗所見的繁盛景象是因“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才導致“繁盛如此”,告訴太宗就在都城外不遠處,因飢餓寒冷死去的百姓不計其數,希望太宗皇帝不要被眼前景象所迷惑,要往遠處看,這才是天下萬民的幸運。太宗皇帝被他這麼一說,啞口無言,但深感佩服。
知人善用,不謀私利
呂蒙正任宰相期間,對自己認可的事情十分堅持。有一次,宋太宗在選誰出使遼國正犯愁,呂蒙正向太宗皇帝推薦一位陳姓官員,可是這位官員皇帝並不喜歡,希望呂蒙正另薦他人。
呂蒙正卻再三推薦此人,堅稱這位官員最為適合,當庭與宋太宗爭執,其他官員無不佩服他的勇氣。最後,太宗皇帝任用了此人,也不辱使命很好完成與遼國的談判任務。
後來太宗皇帝感慨說:“蒙正氣量,我不如”。
呂蒙正一般看人很準,在位期間,知人善用。呂蒙正的手下有位門客叫富言,他有個請求:希望他的兒子進入呂傢俬塾讀書,與呂蒙正的兒子們一起讀書,呂蒙正當然應允,看了看他的兒子,認為其前途不可限量,將來的成就在我之上。呂蒙正親自栽培,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宰相富弼。
呂蒙正位高權重,很多人想賄賂他,但不為所動。一次,一位求官者自稱得到寶鏡,可以遠照方圓200裡的景物。他笑稱自己的臉不過盤子大,用不上這麼大的鏡子予以拒絕。
之前盧多遜為宰相時,他的兒子盧雍入仕後直接授予六品水部外郎的官職,之後,宰相之子直任高位就延續下來。但等到呂蒙正為相時,太宗皇帝想提拔他的兒子,呂蒙正極力奏請指出:“天下才能,老於巖穴,不沾寸祿者多矣”稱授予九品京官即可,太宗皇帝准許了他的奏議。
他身居高位,不以權謀私,想到的是天下公平。
呂蒙正“質厚寬簡”,寬以待人,被言官彈劾時從不辯解,也從不懷恨,對背後非議他的溫仲舒不存嫌隙,遇到合適的機會時,還向朝廷力保薦他,這樣以德報怨,試問幾人能做到?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讓我們看到一千多年前的真君子形象。
景德二年(1005年),呂蒙正辭官歸隱,宋真宗感念他對朝廷的貢獻,想提拔他的兒子,呂蒙正卻告知宋真宗“諸子不可用”,便推薦他的侄子呂夷簡。訊息傳出,世人對呂蒙正公正無私,薦侄不薦子的行為大為讚賞。
公元1011年,呂蒙正病逝,終年68歲。
《宋史.呂蒙正傳》中這樣評價他: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他寬厚待人、知人善用,處事公平,敢於納諫,勤政愛民,胸懷廣大,這不是我們所說的“真君子”。從他的人生當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人生的真諦,當你身處逆境時,我們不妨看看他寫的《寒窯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