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是他在54歲時為兒子諸葛瞻所寫,短短不到100個字卻深含奧妙。書中有關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學問,言簡意賅,字字珠璣,不愧為家書中的傳世佳作。
每次賞閱都能夠從中受到新的啟發和收穫,這或許就是經典的魅力之所在,猶如賞析藝術的美,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靈,與之共鳴。
0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的修行,要身心雙修,修身依靠靜,修心依靠儉,正心養德。
其一是“靜”,就是修一顆清靜心,這是正道,如老子《道德經》上說:“清靜為天下正。”
每一天,從早上醒來到夜晚睡下,始終能夠保持一種清靜的狀態,修養一顆清靜心,安撫情緒,了除煩惱,以正知正念引導日常的行為,即是常說的修行,進而達到修身慧命。
《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下悉皆歸。”有了清靜心,以虛懷若谷的“空杯心態”精進學習與生活,不亦樂哉。【修煉一顆清淨心:心道合一】
如何能“靜”?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句話告訴我們唯有“修止”才能有定,後才有靜。
止什麼呢?適可而止,懂得知足常樂,不妄念而常靜處,如老子的“無為”,佛家的“禪”。最後與道相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所以說:“修靜”乃是人生的一大功夫。
其二是“儉”,一方面是說不浪費,要節儉和節約,這是外在有形的部分。浪費不僅是糟蹋,也是可恥的行為,更是違反天道和有損福報的。如老子說:“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這也是老祖宗所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美德:勤儉持家。
另外一方面是說修養內在的一種美德,修身養心,這是內在無形的部分。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其中“嗇”即儉,治人事天的法寶莫過於節儉內在的精氣與元氣,也是長壽之寶,覺悟之道。所以老子總結說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即有所止,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為無為,不為妄為,省時以悟道、體道和行道。
陽明心學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這顆良心,道心,智慧心是一種清淨心的狀態呈現,猶如虛懷若谷的“空杯心態”,如如不動。也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另外說法的呈現;
“隨機而動”即是隨緣而動,機就是緣,時機很重要,如孔子說:“時也,命也。”
動的是行為,即知行合一。任何事都是因緣和合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做利生事業。這也是人之價值所在,也是孔子之仁所在,因為“仁者,人之所親也。”
0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兩句經典已演化為: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兩個成語,意思是不被慾望牽引,看淡世俗名利,恬惔虛無,精神內守,才能使得志向高明潔雅,猶如高山流水之清澈與境界。
我們只有心如止水、專心致志、靜思反省,不生妄念,不被雜念左右,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猶如陶淵明的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立志當純潔而高遠,猶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意思是說我們立志做人,當立一顆天地之心,胸懷廣闊的理想:“為人民謀福祉,為百姓謀福利“作為人生的使命,繼承發揚聖賢絕學:絕無道之學,施有道之學,與道同行;為“世界大同”即共產主義而奮鬥。這是何等的頂天立地和氣壯山河的雄心壯志。
志是什麼呢?
“志”字是由“心”與“士”構成,即心中之士,如“學而優則仕”,在內心深處,我們立志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立志:
王陽明說:“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王勃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蘇軾也說:“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0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這幾句諸葛亮道出瞭如何學以成才的奧妙:學習時唯有讓自己的心清靜下來,以“惟精惟一”、“少私寡慾”,清靜自然的狀態才能學得進去,學有所成,就如一個空杯才能倒進來水一樣。
我們在社會上立足,立志要成為有價值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即要成為國之棟樑之才就必須堅持學習:“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們看“智”這個字,是由“日”與“知”構成的,意思就是在告訴我們每天堅持學習得以一點點的進步,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活到老學到老”,大器晚成。
學習有的時候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沒有足夠的耐心則不足以成學。耐心是需要恆心和毅力的支撐,需要立人生的大志向,即這一輩子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正如孔子所說:“三十而立”,這個立即是立志。三十歲之前往往都是嘗試與調整,三十歲之後才是決定我們人生走怎樣的路,這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使命。有了這種使命和擔當,使命必達的壯志,還有什麼不能夠堅持呢?
0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誡我們:
傲慢無禮的人往往不能夠勵精圖治,浮躁的人往往不能心平氣和,陶冶情操。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冷靜穩重才能化解躁動不安的情緒。輕浮則容易浮而無根,無根而易倒。所以浮躁、急躁等情緒不穩定的人易失去穩重與君威,往往會被人瞧不起。
為了追求職業上的成功,為了追求世俗眼裡的物質財富,努力鑽研職業技能本無可厚非,但還是有些人因沒有讀懂聖賢所教誨的做人道理:要麼是稍微有點職業上的成就就心存傲慢,目中無人;要麼是受到打擊而一蹶不振,甚至怨天尤人。
有些人誤以為在學校學習的就是為了將來工作準備的,但是學校有很多“品德”等德育教育往往被忽略掉了,認為不重要,而且也沒有考試要求,所以主要精力用於專業技能的學習上。實際上,踏入社會以後,懂得做人才是軟實力,IQ智商只是其一,為人處世的EQ情商才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傲慢是人生進步的最大的障礙。傲慢不僅僅是目中無人的狀態,有時候眼高手低,不願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等等,實際上也是一種傲慢。
做人第一,當與人為善。能夠顧及他人感受,心存悲憫之心,“勿以善小而不為”,“擇其善者而從之”,“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和學習的。
如何徹底對治我們的傲慢心呢?一般修持有三種方法:
- 自他平等,即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覺,即我們都是人,沒有差別,因為都不是禽獸;
- 自他相換,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角色互換。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倘若同一個角度,就沒有分歧了;
- 自輕他重,即認為自己很渺小,他人很高尚,自己也沒那麼了不起,這樣才能低下高傲的身軀而坦然接受。
0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告誡我們:
人生是有限的,不要馬虎浪費大好青春年華,虛度光陰,等到了頭上生滿白髮時,即使傷心懊悔也是徒然的了。
人生在世能幾時,時不我待,時光荏苒,時如“馬駒過隙”。
岳飛的《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莊子在《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要去做,必須要有所捨棄,順其自然。
人生能夠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一而終,這也是使命所在。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因為無論是誰,一天都有24小時:一般細分為三份,其中8小時工作或學習,8小時睡覺,8小時做其他吃喝拉、消費或娛樂的事情。我們看到:24小時的其中三分之一是睡過去了,如何利用好時間,如何度過這些寶貴時間是個大學問,因為這些都決定了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品質。
時間既是一種“資本品”和“投資品(生產資料)”,也是一種“消費品(消費資料)”。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生活得很悠閒,一壺茶就能坐在那兒泡一個下午。對於這些人來說,時間就是消費品,他們的生活質量高到可以消費時間了。同樣,在海灘上曬太陽,旅遊度假等那也都是在消費時間。
對大多數職場人士來說,每天上班、加班加點,那時間就是資本品:需依靠這個時間(投資)去換取個人經驗和資產的積累,進而獲取更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在這個過程中所消耗時間便就是在生產(投資),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資產),扼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