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漢武帝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嗎?

神話的源頭

如果我們只將注意力集中於漢儒的一舉一動和僅僅關注獎掖儒學的各種政治舉措,那麼似乎整個政治舞臺都被儒生及其支持者們把控著。然而,一旦我們仔細審查高層官員的出身與學術方向,將著名的儒生置於其生活的歷史政治環境之下,我們就會發現儒生只佔官僚的極小一部分,在當時政壇的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現有一些研究透過對文字的細讀比較對武帝獨尊儒學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本章的研究也呼應這些懷疑的聲音,對儒家帝國形成的傳統敘述形成挑戰。

然而,為何傳統敘事會忽視絕大多數操控著國家機器與日常政務的官員呢?為何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極個別身居高位的儒生身上,以至於錯誤地宣告了漢武帝統治之下儒學的勝利呢?福井重雅認為,班固對武帝一朝的表述,尤其是他對這一歷史階段的評論,促成了儒學勝利的神話的形成。王葆玹指出,傳統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直被用來概括漢武帝的成就,然而直至公元12世紀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時才創造出這句名言。呼應上述觀點,筆者力圖探究《史記》中的記述如何導致後來學者形成武帝治下儒學大興這樣的錯誤觀念。

有關武帝一朝的大部分資訊都來自《史記》與《漢書》。前者包含五部分:“本紀”(帝王傳記)、“表”、“書”(有關儀禮、音樂等專門性話題的論文)、“世家”(世襲王侯家族史)、列傳(重要歷史人物傳記)。“書”“表”與“世家”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武帝之治的有價值資訊。但它們幾乎沒有提及儒者和弘揚儒學的政策。在《史記》這三個部分中出現的儒者通常都任博士之職。他們並不參與國家的日常政務,但會出使外邦,並作為祭祀與儀禮方面的專家得到任用,或是為某些特殊政治事件為皇帝提供諮詢。

在“列傳”部分,司馬遷為武帝一朝的15位重要官員與1位漢賦作家撰寫了獨立傳記。所有這些官員或位列三公,或為大將,或為官秩兩千石的重要官員。在他們中間,只有兩人被司馬遷稱為儒:公孫弘和主父偃。他們在《史記》中各自有傳。很明顯,如果學者們研究了《史記》中所有與武帝一朝相關的史料,他們不可能得出儒者在當時政治舞臺大獲全勝的結論。

《漢書》中,班固為活躍在武帝一朝的41位官員與1位平民撰寫了獨立的傳記。在《史記》中,一些儒生官員(如董仲舒、嚴助、朱買臣等)的生平史蹟收入了《儒林列傳》中,或在其他人的傳記中略有提及。在《漢書》中,這些儒生官員都有自己的獨立傳記。比起司馬遷,班固還撰寫了更多非儒生官員與將軍的獨立傳記。換句話說,在絕對數量上,《漢書》比《史記》多收錄6位儒生官員的獨立傳記。而在相對數量上,在班固記述的41名官員中僅有8人為儒生。

如果《史記》與《漢書》的整體篇章佈局不足以彰顯儒家在漢武帝一朝的勝利,則有必要細究一下,這兩本史籍中是否有任何特別的章節導致學者們採信該說法。

漢武帝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嗎?
漢武帝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嗎?


被篡改的章節:《史記·孝武本紀》

從整體結構來看,《史記》中涉及武帝一朝的章節並未把儒生擺在突出的位置。而《史記·孝武本紀》這一單篇章節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此章直接記述了武帝對儒學的弘揚以及儒生與黃老學說的追隨者之間的殊死較量。也正是在本章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記述儒學勝利的傳統正規化依據的範本。

關於武帝統治的前6年,《孝武本紀》僅僅記載了一件戲劇化的事件:拔擢儒生。這出大戲以剛剛即位的漢武帝大膽將兩位儒生——趙綰與王臧——晉升到重要職位作為序幕。而戲劇的高潮是黃老學說的信徒竇太后將趙、王二人貶黜:兩人都被免職,然後相繼在獄中自殺。大幕落下時,整齣戲有了一個愉快的結尾:當竇太后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武帝隨即開始任用公孫弘這樣的儒生。儒生不僅在《史記·孝武本紀》的開始部分成為政治舞臺上最為活躍的主角,在本章走向尾聲時也被描述成最重要的角色。

早有學者提出《孝武本紀》乃禇少孫拼湊而成。司馬遷死後,本章初稿已佚。禇少孫將《封禪書》中描寫武帝封禪的篇章抽出,填補原稿散失留下的空缺。這種觀點聽上去不無道理,原因如下。首先,若將《孝武本紀》與《封禪書》做一番對比,相關的章節無疑是雷同的。其次,最負盛名的註解《史記》的學者裴駰(活躍於公元438年)認為,今天“本紀”中涉及漢武帝的傳世版本名為《孝武本紀》,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提到他撰寫的是“今上本紀”。《史記》在武帝去世前便已完成。司馬遷不可能稱武帝為“孝武(帝)”,因為“孝武”乃是諡號。況且,司馬遷在提到“武帝”時,用的稱謂都是“今上”“今天子”之類。如果含有“孝武”名號的篇章出現在《史記》中,那一定是後來的編輯者有所篡改。

最後,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將武帝的功績歸納為:

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在這對武帝功業的評論中,司馬遷根本沒有提及提拔儒生和弘揚儒學。而今本的《孝武本紀》集中記述了武帝任用儒生以及儒者與黃老信徒之間的較量。兩者並不相符。若今本的《孝武本紀》只是《封禪書》摘錄,而被禇少孫編入《史記》,那麼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禇少孫不像百年後的班固那樣,將散見於《史記》中的關於武帝的史料彙集成篇,重新撰寫《孝武本紀》?為何他要用易被讀者看穿的拙劣手法,將原書中另外一章的部分內容剪下拼貼,然後獨立成為漢武帝的傳記?這些令人迷惑的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無數學者。然而由於史料稀缺,我們對此知之甚少,對褚少孫的動機的只能做一些沒有直接證據支援的揣測。

儘管《孝武本紀》被公認為草率粗疏且經過篡改,但對漢武帝的傳統研究常常忽略這一點。受《孝武本紀》的標題誤導,傳統觀點基本完全按照其中的記敘描寫武帝時代的政界。為了說明這篇已遭替換的傳記如何扭曲史實,從而造成對武帝之治的曲解,筆者擬將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史記·封禪書》和《史記·孝武本紀》做一番比較。

班固的《武帝紀》記錄了武帝統治的最初6年間發生的許多重要事件,如遷徙地方豪強於京城郊外,各種征戰,以及發行新幣,等等。儒生在這些大的歷史事件中扮演的只是微不足道的角色。本章提到了竇太后貶黜趙綰和王臧的事。班固解釋說,竇太后因為趙綰請武帝不向她報告政事所以才勃然大怒。他並未將竇太后確認為黃老學說信徒,也未將趙、王二人確認為儒生。班固沒有把這一事件記述為黃老派與儒生派之間的衝突,而是將其描述為竇太后一派與新即位的皇帝身邊的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班固的《武帝紀》中沒有任何一處地方提到武帝晉升趙、王二人的官職,更不要說皇帝提倡儒學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旦有關武帝封禪的敘述被拿來作為《史記·孝武本紀》的主體敘事部分時,本來只在進行祭祀儀式與闡釋曆法方面表現活躍的儒生就變成了“掌控”整個政治舞臺的最引人注目的主角。例如,在《封禪書》中,對趙、王兩位儒生的提拔,竇太后與儒生之間的衝突,以及儒學最終的勝利等敘述本來都嵌在武帝欲任用儒生舉行封禪儀式並修正曆法這樣一個主題當中。與班固的《武帝紀》相區別,《孝武本紀》忽略了大量漢武帝初年發生的重要的經濟、軍事、政治事件,而僅僅記載了武帝任用儒生。在這樣的敘述語境下,兩位儒生的晉升以及於竇太后的衝突就代表了武帝統治初期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最初僅僅與舉行封禪典禮和改革曆法相聯絡的對儒生的提拔變成了更為宏大的可能讓整個官僚集團發生改觀的國策。

《史記·孝武本紀》將讀者的注意力錯誤地引向儒生,其中的記述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斷言武帝弘揚儒學的範本。在武帝獨尊儒術的傳統敘述中,與漢武帝提拔儒生同等重要的是另一個神話範本:武帝在制度上的改革保證了儒生入仕。傳統觀點稱,透過賢良舉薦制度與太學,儒生逐漸構成了官員候選的主體。這樣的觀點從何而來?《史記·孝武本紀》儘管將儒生放到了政治舞臺的顯要位置,但是它並未提及任何構建儒生入仕之路的制度化改革。很多學者在闡釋儒學勝利的時候曾引用《漢書·武帝紀》按照時間順序記錄的一些舉措,其中包括:設定五經博士,興建太學以及傳諭天下令高官舉薦賢才。但是,武帝統治期內發生了其他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諸如多次軍事征戰,皇帝出巡與祭祀,以及經濟改革等。在《漢書·武帝紀》中,設定五經博士等與儒生相關的事件間插於眾多的其他重要歷史事件之中。在上百件的重大歷史事件的上下文中,與儒生相關的舉措並沒有突出的政治地位,反而跟征戰匈奴等大事件相比顯得有些微不足道。而且,傳統觀點認為這些惠及儒生的舉措將帝國官僚集團轉化為儒者官員型別。但是《漢書》僅僅是提到了這些政策,卻未加評論政策實施的效果:實際上僅僅在《漢書·武帝紀》中,班固並沒有提供更多的資訊可以供學者們評估這些政策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

總的說來,《史記》與《漢書》的整體內容中並沒有探討過那些所謂保證儒生進入官僚集團的體制化改革的成效,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的漢武帝本紀也沒都有專門對此展開論述。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傳統的敘述對建立五經博士、興建太學、舉賢良等政策的實施深信不疑呢?

被製造的政治史:《史記·儒林列傳》

除去一些顯赫官員的獨立傳記之外,司馬遷還撰寫了一些合傳。筆者將在此節對著名的《史記·儒林列傳》做詳細的考察。許多人認為,武帝時代是儒生集團權力的誕生期,筆者將從中尋找這些學者舉出的證據。

前文已述,在當時重要的官員中,不僅儒生人數稀少,黃老學派的信徒也寥寥無幾。與不同學派之間的分歧相比,那些沒有學術偏好的官員與帶有學術偏好的官員之間的差異似乎要大得多。然而傳統正規化忽略了這一點,往往從不同學派之間衝突的角度闡釋漢初政治史。其採用的敘述摹本與頻繁引用的事例正是來自《儒林列傳》的記述。

在《儒林列傳》中,司馬遷指出,從漢興至惠帝(公元前195年—前188年)和呂后時代,朝中大多數身居高位的官員都是建立漢朝的有功之臣。他們崛起於社會底層,戰功赫赫,但大都粗鄙少文。直至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57年)時,朝廷才開始任用一些諸如晁錯、賈誼之類的文士。儘管勢力根深蒂固的權貴家族與新近提拔的文士之間想必關係會有些緊張,但司馬遷並未提及這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相反,他提到了不同思想派別之間的衝突,認為儒生未能晉升重要職位全是由於文帝偏好刑名之言,而景帝朝又偏好黃老學說。在此敘述的背景下,司馬遷介紹了武帝對於儒生的提拔。

司馬遷構建了一幕緊張的戲劇性場景以強調儒家陣營與黃老陣營之間的衝突。在他的敘述中,竇太后因熱衷於黃老學說,將批評老子的儒生轅固關進了豬圈,讓他去和野豬搏鬥。對儒學不悅的竇太后還貶黜了兩名儒生官員趙綰與王臧,迫使他們在獄中自殺。直到竇太后去世,丞相田蚡才罷黜法家與黃老學說,邀請數百名儒生入朝為官。

按照這番論述,漢初的政治就被描繪成了不同哲學派別的信徒之間的一系列衝突。但是轅固、趙綰、王臧以及公孫弘從未同席共餐,也未舉酒互賀,當然也從未在一起謀取權力。在武帝統治中國的54年間,高層儒生官員鳳毛麟角。他們毫無疑問屬於官場弱勢群體。傳統敘述聲稱賢良舉薦制度的規範化與任用太學博士弟子開啟了儒生入仕之門,而這樣的論斷初見於《儒林列傳》。

在《儒林列傳》中,司馬遷表示,因為武帝支援儒學,併發布詔諭,命令高層官員為朝廷舉薦賢良,修習儒家經典蔚然成風。田蚡延請的儒生達數百人,其中就有著名的公孫弘。憑藉對於《春秋》的學識,公孫弘從平民得以躋身於三公之列。他的成功激勵著文學之士,司馬遷說:“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在這樣的語境下,司馬遷介紹了公孫弘的奏疏:建議任才俊為博士弟子就讀太學,選擇其中學識優異者充任基層官職。儘管在武帝一朝數百位有記載的官員中,我們只能確定兩人曾經做過太學博士弟子,司馬遷在《儒林列傳》還是宣稱公孫弘的奏疏被批准後,“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司馬遷上述的記敘被學者們頻頻引用以說明賢良舉薦制度與太學使得儒生構成了武帝時期候補官員的主要來源。在《儒林列傳》中,司馬遷為當時的儒生許下了一個光輝的未來,這跟他們要去面對的殘酷競爭有著天壤之別。

在《儒林列傳》之外,無論是司馬遷還是班固都頗費了番筆墨記述當時更有權勢,更佔據支配地位的群體,比如那些時代高官的權貴子弟,還有以軍功得到提拔的將領。當我們研究漢代政治與思想史時,往往忽略這些篇章。相反,傳統正規化只嚴重依賴於《史記·孝武本紀》,並據此勾勒出武帝之治的面貌。而司馬遷從來無意用如此支離破碎的章節來表述漢武帝一朝。對《史記·孝武本紀》敘述的信任,很容易引導讀者關注《儒林列傳》,於是整個武帝朝政治史就成了一出蹩腳戲,劇本殘破,且缺頁無數。

漢武帝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嗎?


(本文摘自蔡亮著《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付強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澎湃新聞經授權釋出,原文註釋從略,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來源:澎湃新聞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7-11

相關文章

《春秋》“大一統”觀與秦漢的時期思想及創作
作者: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漢武帝劉徹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郡國舉孝廉各一人[1].五月,詔賢良對策,董仲舒應詔對策,提出了建立太學的構想,將儒家學說定 ...

摘自《張之洞》上152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變近兩千年來的一家獨霸,這對鞏固皇權統一人心或許有利,但卻扼殺學術壓制人才.尤其不好的是,儒家發展到後來成了一門空疏之學,虛偽之學,與孔子當年的學說相差 ...

西方國家是如何看待中國五千年曆史的?他們只提到了這六個人

西方國家是如何看待中國五千年曆史的?他們只提到了這六個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西方文明差異其實一直都存在.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不僅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也是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受關注度最多.影響力最廣的. 從夏商到三國,從三國到南北 ...

中國有三大姓氏,自我介紹時不用跟人說“免貴”,有你的姓氏麼

中國有三大姓氏,自我介紹時不用跟人說“免貴”,有你的姓氏麼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01 禮儀之邦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禮儀的踐行,人與人在相處的時候把對方有沒有禮貌當做頭等大事. 我國的禮儀規制著人的坐臥行走方方面面. 我們國家特別講 ...

漢武帝的功與過,歷史時代不同,看法也不盡相同

漢武帝的功與過,歷史時代不同,看法也不盡相同
如果你能回到古代生活,你會選擇哪一個朝代,有人這麼問過小編,而小編的回答是,一個都不選,因為古代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除了可以"三妻四妾"這個小福利,是很難與現代生活相比的 ...

漢朝,一個開疆擴土對抗外敵的王朝

漢朝,一個開疆擴土對抗外敵的王朝
漢朝君主:指的是漢朝皇帝,包括西漢皇帝.東漢皇帝.蜀漢皇帝和漢趙皇帝外加追尊皇帝和自立的宗室,但嚴格說蜀漢和漢趙已不屬於漢代. 說到漢朝,這絕對是一個歷史上最值得讓人驕傲的朝代,現如今我們之所以叫做漢 ...

“三教九流”指哪三教?哪九流?為何老師被人罵為“臭老九”

“三教九流”指哪三教?哪九流?為何老師被人罵為“臭老九”
"三教九流"用來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但很多人不知道,"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和九流,各指哪三教?哪九流?同理,人們常用"臭老九"來罵老師,但 ...

門閥士族的誕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門閥士族的誕生和消亡,古代世家大族知多少
一.姓氏來源 先聊聊姓氏,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氏族,也可以理解為部落,不同的部落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有各自的地盤.什麼叫部落?簡單說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 比如張三他大爺爺.二爺爺.三爺 ...

漢武帝劉徹憑啥能和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少了這四個人真不行

漢武帝劉徹憑啥能和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少了這四個人真不行
劉徹一生的輝煌,始於公元前141年.這一年,他登基為帝,史稱漢武帝. 尋常人家的孩子,從小聽的故事是嫦娥奔月,是后羿射日. 劉徹從小聽的故事是:你太爺爺當年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你太奶奶被匈奴單于寫信侮 ...

七年級上冊歷史表格提綱
七年級上冊 (中國古代史上) 黃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1.遠古人類比較: 型別 時間 階段 生活地區 生產力情況 社會情況 特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舊 石 ...

秦始皇統一了,為什麼不叫秦人?卻叫漢人?

秦始皇統一了,為什麼不叫秦人?卻叫漢人?
第一個統一天下的雖然是秦國,可是秦國所實行的政策卻不得天下民心,統一天下的時間才短短的15年,認同感太低. 中國人稱呼自己為華夏民族,稱自己為漢人.唐人,從中國人喜歡這兩個稱呼可以看出,這兩個朝代得民 ...

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如此徹底?

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如此徹底?
#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墨家的消失,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硬則易折,柔則長存,墨家正是因為太強了,所以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大爆發的時代,那些夠頭腦有智慧的人 ...

坐擁有大量黃金的海昏侯墓,值錢的東西,是一堆黑乎乎的“泥巴”

坐擁有大量黃金的海昏侯墓,值錢的東西,是一堆黑乎乎的“泥巴”
曾創下中國考古史上多項之"最"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至今仍留下許多謎團待人挖掘.對於人類個體乃至國家來說,不知道它的過去,未來一定也是模糊不清的. 我們國家堅持不懈地發掘這些人類古蹟 ...

中國2000年出了400多個皇帝,真正稱得上大帝的僅10人

中國2000年出了400多個皇帝,真正稱得上大帝的僅10人
中國古代歷史2000多年中,一共經歷了50多個王朝. 如果從千古第一帝秦始皇算起,到末代皇帝溥儀為止,中國共有495位皇帝,除了其中死後追封的73人,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2人. 這400多個皇帝, ...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劉徹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劉徹
大家好,我是貓貓,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要是喜歡我的話可以給我點個贊關注也可以哦. 在中國的歷史中,有那麼一位皇帝,他北拒匈奴,南征北越,政治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 ...

普及中華民族文化之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老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思想的哲學家.<老子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聖人有老 ...

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天朝(西漢)

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天朝(西漢)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 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闢絲路.攘 ...

董仲舒儒學與原始儒學的異同

董仲舒儒學與原始儒學的異同
整理 / 烽火臺 一.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 ...

第一節歷史常識4、秦漢
一.秦朝的歷史概況 秦國與公元前231年開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韓趙魏去演戲)六國,統一了全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陝西咸陽為都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 ...